APP下载

江西九岭山保护区毒蘑菇一新记录种
——日本红菇

2021-11-10穆新华吴小冬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红菇生境保护区

穆新华,涂 磊,吴小冬,赵 宽*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2.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宜春 330600; 3.靖安县中医院,江西宜春 330600)

红菇属是常见的外生菌根菌[1-4],全球已知约有800个物种[5],我国已报道160余种[6-7],江西省已报道35种[8]。菌根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对于水分、碳素以及其他养分转化和能量循环起着重要作用[9]。另外,红菇属真菌多数可食用,如正红菇(R.vinosa)、美味红菇(R.delica)在全国各地被广泛食用,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10]。该属也不乏毒菇,如亚稀褶红菇(R.subnigricans),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1]。同时,部分红菇属真菌,如血红菇(R.sanguinea)、毒红菇(R.emetica)则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和促进免疫等功效[12]。

本文发现并描述了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九岭山保护区)红菇属真菌一新记录种——日本红菇(Russula japonica),该物种为毒蘑菇,2020年被当地群众误食导致胃肠炎型中毒,患者在靖安县中医院就诊后,因病情轻微自愈。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标本

标本于2020年10月采集于九岭山保护区,拍摄新鲜标本生境照片,采样时尽量保证其完整性。详细记录标本形态特征及生境后,将其放置于烘箱中,60 ℃烘干,经干燥后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同时保存与之配套的硅胶干燥材料,用于分子实验。

1.2 研究方法

1.2.1 形态学鉴定

标本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野外发现的子实体观察记录,包括采集地点、生境特点、采集时间以及子实体各部位结构的特征等。

标本的内部显微特征依据对烘干标本的徒手切片观察,使用5%的氢氧化钾溶液为载浮剂,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油镜)下观察得到。分别随机选取30个孢子和担子进行测量,记录其形状、大小和颜色等。

1.2.2 分子系统学研究

采用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Ezup柱式真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对硅胶干燥的分子材料进行DNA提取。在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进行预实验的基础上[13-15],本研究选用ITS4/ITS5引物对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检测后送往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将测得的ITS序列采用BioEdit v7.0.9打开检查序列峰形图,核对碱基是否读取正确,同时采用NCBI的在线软件BLAST对所得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以确保所得序列与研究对象相互对应,并按照BLAST比对结果选取重建系统发育树的基因序列。采用MEGA v7.0以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和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经1 000次重复获得统计学支持[16-18]。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日本红菇(Russula japonica),子实体中到大型,菌盖6~14 cm,初半球形,后呈漏斗状,边缘无条纹;乳白色,表面光滑,潮湿时略黏,常伴有淡黄色至褐色的污渍。菌褶近离生,密集,幼嫩时乳白色,成熟后淡赭色,有小菌褶。菌柄圆柱形,中生,长4~6 cm,粗1.5~2 cm,由上至下渐细,基部不膨大,内部白色,海绵质。孢子长5.5~7.5 μm, 宽5.0~7.0 μm,淡黄色,近球状,表面具刺,淀粉质。担子长30~45 μm,宽7.0~11 μm,长棒状,具4小梗。模式产地为日本,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阔叶林地上,分布于日本[19]、中国[20]。研究标本于2020年10月10日采于江西宜春、九岭山保护区海拔300 m处。

图1 日本红菇子实体生境照片

2.2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采自江西的标本ITS序列通过GenBank数据库中BLAST序列比对,与Russula japonica序列同源性达97%。运用MEGA 7.0软件,以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和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型非常接近,图2为采用最大似然法建立的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采自江西的标本与Russula japonica聚在同一分枝上,支持率为99%。

图2 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红菇属系统发育树

3 结论

结合形态特征比对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最终确定本研究采集的标本(HKAS 105290)为日本红菇(Russula japonica),可导致肠胃型中毒。其与可食用的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形态特征十分相似而容易被误食,但后者伤后泌出白色乳液、味辣[21-25]。建议在当地开展较广泛的科普宣传教育,提升群众食品安全认知,同时避免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红菇生境保护区
秦岭地区红菇属菌类分类现状、问题及对策*
玉林红菇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研究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我要采的是红菇
容县红菇实现“人工助产”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