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教学的课堂提问策略

2021-11-09张松清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提问策略精准教学学情

张松清

【摘   要】精准的课堂提问是推进精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立足学情视角,把握精准提问时机;依托教材体系,选取精准提问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活用精准提问方法”等策略,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效能,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精准教学;提问策略;学情

“提问”是课堂中一种频繁使用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提问有效地促进精准学习,是实施精准教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立足学情视角,把握精准提问时机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否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 善教者,必善提问。从学情出发,有助于教师把握最佳的课堂提问时机。

(一)利用学习起始点,精准提问

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有效把握体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高度契合。学生在开展课前预学后,肯定会有诸多不明白的地方。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其实就是学习起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能巧妙地抓住它们,就能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提问之处。例如,学生预习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时能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体会到父亲对鸟的了解以及“我”的护鸟之心,但对文章的结尾“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关注度不高,而这句话恰恰能反映文章的主旨。因此,“为什么结尾写‘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成为课堂上的高价值问题。学生在此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读文发现父亲看树叶动知道林中有鸟,能闻到鸟味,听到鸟儿唱歌知道这是鸟最快活的时刻,可见父亲对鸟是如此熟悉。如果父亲是一位猎人,那一定会捕到许多鸟,所以这个结尾从“我”的角度来写能充分体现出“我”的爱鸟之心。由此不难看出,一个精准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愿望,还能让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精准达成教学目标。

(二)把握学习分化点,适时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知识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分化,可以称之为“分化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细致分析与比较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找到学习分化点,在分化点处进行精准提问,展开学习,这样有利于减少分化的产生,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文中,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画,画中藏着浓浓的父爱。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他们对这些场景的理解各异,由此出现了学习分化点,而这正是进行精准提问的良好时机。基于此,在学习课文“父亲背我上学”这个画面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对A类学生提问“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父爱”,对B类学生提问“你关注到了哪些词语或画面”,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透过文字看到了父亲弯曲的背就像那弯弯的小舟,承载的是满满的父爱,风雨无阻地背着“我”上学……经过反复揣摩,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场景中浓缩的情感,还抓住了文字的奥妙,习得了细节的写法。分化点不再分化,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依托教材体系,选取精准提问内容

课堂教学需要精准的目标导向,课堂上师生提问尤为如此。以教材体系为依托,从课后习题、《语文作业本》及《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取问题支架,以问题带动学习活动,可促使课堂学习精准高效。

(一)立足课后练习题,提炼问题

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依赖现成的教案,忽略研读《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材课后题,而它们恰恰是理解教材和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最可靠的抓手,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更是课堂学习中“问什么”的源头活水。下面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为例,课后习题如下。

◎默读课文,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句子略)

◎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统编教材很注重搭建学习支架,编者把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渗透到了渐进式习题中,指明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提示了教师教学的重难点。《祖父的园子》课后习题有三道。其中,第一道习题可提炼为“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第二道习题看似赏析体会句子,但所列举的两个句子集中体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园子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自由的。它指向“为什么写”的问题,很好地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突出了第三学段阅读的特点: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其他课文的课后习题就会发现,第三道习题不是“小练笔”,就是“阅读链接”,这正是统编教材的精进之处——阅读和表达齐头并进。了解了课后习题的这些特点后,就可以利用它们,融合单元语文要素,精准提炼出课堂问题链:作者写了祖父的园子里哪些人、事、物?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物?怎样写这些人、事、物?还写了哪些人、事、物?这样,课堂中根据学习进程展开研读,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课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利用《语文作业本》,找准问题

如果说教材是根本,那么《语文作业本》就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它编排的题目难易适中,题量合理,题型新颖,强调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对内容的感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向导。且看《语文作业本》中《落花生》一课的题目(如图1)。

教师在这几个题目的启发下,研透本课的教学目标,从“点”“线”“面”的不同落点来梳理问题,通过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学习:(1)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哪一方面?(2)读重点部分,从中你看出花生有哪些特点或好处?(3)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三个问题紧扣课文内容,指向明确,重点突出,层层递进。学生通过“读—画—思”一步步深入课文,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真正做到了以精准问题带动整篇文章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学得轻松,学得深入。

三、转变教学方式,活用精准提问方法

精准课堂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此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不但要进行提问,还要让提问在生生合作中及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交互过程中产生。

(一)组建学习小组,探究式提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点对点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提问以教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小,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组建学习小组,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提问,可弥补这样的缺陷。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桥》一文时,假设课堂运用点对点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过程就是线性的,即学习“情节—语言—动作”,逐步悟出老汉的人物形象,这样的课堂教学一来耗时,二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若组建小组开展学习,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课堂中,教师布置“绘情节发展图,体会人物形象”这一学习任务后,学生先进行独立学习,再进行小组共学。于是,在合作探究中,他们不断地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老汉为什么对儿子像陌生人一样凶?”“课文为什么直到结尾才通过老太太来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我们小组准备采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故事情节?”在不断的提问、讨论,不同的观点交锋中,学生不断修正组内方案,呈现了形式多样的情节图。这样的交流讨论充分展现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技术交互,深度式追问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对学情的掌握更多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提问的精准性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识。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对数据展开诊断、分析,精准地进行深度提问,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去思考、探究。

如在《父爱之舟》的字词学习环节,教师运用希沃技术,可针对学生的预学情况,立即在屏幕上生成“疑难字词柱状图”(如图2)。“哪些字词是本课学习中的识写重点”这个问题不再需要教师研究,就能精准高效地得到解决——直接看柱狀图即可得知结果。

在“互联网+”同步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还可与远方的师生进行实时互动,在交流中进行提问。这样可促使学生在与多媒体的交互中不断思考,在新样式的交流表达中锤炼思维,为学生找到新角度、提出新问题提供了机会,从而提升课堂精准教学的效度。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精准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精准把握提问的时机,选取核心内容进行提问,活用提问新方法,充分发挥提问的效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锤炼提问艺术是教师实施精准教学的关键要素,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浙江省龙泉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323700)

猜你喜欢

提问策略精准教学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敢问路在何方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精准教学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