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塑羌魂:文化基因视角下释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1-11-09杨静周星君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羌族

杨静 周星君

【摘要】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至今仍延续着原始的宗教习俗,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羌族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本文以四川省羌族地区为例,从文化基因视角去发现羌族释比文化传承的危机:羌族释比文化基因传承主体断代、文化基因内核淡化、文化教育失位等,通过分析羌族释比文化基因传承困境的原因,諸如空间变迁、新生代羌族文化认同的缺失、利益驱动下释比文化的商业化等,进一步探索现代化背景下羌族释比文化基因传承的策略,提出文化基因视角下释比文化“3T模式”保护机制,即培育文化基因土壤、创新文化基因传承途径、建立文化基因保障体系等策略。

【关键词】羌族;释比文化;传承危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066-03

【本文著录格式】杨静,周星君.再塑羌魂:文化基因视角下释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羌族文化走廊的田野调查[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66-68.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化基因视角下的羌族文化传承危机与应对”(项目编号:202014389023)。

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重要体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释比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释比文化是羌族族群厚重历史记忆的体现,也是探究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就羌族释比文化传承的现状而言,因社会日益变化和现代文明冲击导致的某些羌族释比文化正逐渐消失,羌族释比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传承和保护羌族释比文化刻不容缓。基于羌族释比文化的传承现状,从文化基因角度去传承和保护羌族释比文化,其意义深远重大。

一、羌族释比文化传承现状

(一)羌族释比文化概述

“羌族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民族族姓计入甲骨文,并始终保存最初族源的古老民族。目前,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汶川、茂县以及绵阳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总人口仅30多万。”①在历史长河中,羌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本民族文化,尤以释比文化最具代表性,释比是羌族文化的核心,作为羌民社会中的精神领袖,不仅是羌族中最权威的知识集成者,更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但伴随着市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羌族释比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裂的危机。

(二)释比文化传承困境

1.传承主体断代

在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过程中,“5·12”汶川特大地震又波及了整个羌族聚居地区,羌族原生的文化栖息地受毁严重,其中释比文化遭受重创。地震发生后,有的释比在震灾中不幸身亡,又有一些有见识的老释比相继谢世。四川省羌族地区释比文化传承呈现主体断代的趋势,传承人数量少且老龄化严重,由于年事已高、记忆衰退,绝大部分凭借口语相传的经词也在不断消失,能够精通释比经典且跳演各类歌舞的释比已是凤毛麟角。加之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新生代羌族人民学习和继承释比文化的兴趣淡漠,导致传承主体断代,释比谱系也遭到打击。

2.文化基因内核淡化

“‘文化基因这一术语借鉴于生物遗传学基因概念,用以说明并描述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规律。”②在羌族释比文化中,文化基因即羌族的历史记忆、社会风貌、文化情感及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如今,现代科技文明高速发展,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羌族文化基因内核逐渐淡化,传统的羌族释比文化必然受到一系列挑战。文化展演与传承发生变异,日趋沦落为经济发展的附庸,释比文化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愈加商业性,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内涵与精神实质。

3.文化教育失位

“羌族存在多种不同方言、土语,因此形成了“隔山不同音,隔沟不同调”的口头传统差异性特征。”③阿坝州作为羌、藏、汉、回杂居的地区,羌语文化生态岌岌可危。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羌语没有被当作语言媒体投入教学,以羌语为载体的释比文化活动发生质变,使得原本遭遇传承困难的释比文化愈加难以为继;新生代对羌族文化认同的缺失,缺乏了解释比文化的动机和兴趣,对释比文化的传承不以为意;地方学校双语教学落实困难,进一步弱化了羌族学生的本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教育的失位间接地影响着释比文化的传承。

二、羌族释比文化传承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新生代释比文化认同的缺失

新生代对释比文化认同的缺失即释比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的淡化。原因如下:其一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目前,一些负面的现代文化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断渗透到新生代的思想中,使他们无心传承释比文化;其二是学习释比文化的难度和复杂性。释比文化包括许多复杂且难以领悟的技艺,不少经文使用的是古羌语,意思晦涩难懂,学习周期长;其三是释比作法时兼有为人消灾解厄、巫术驱病的社会功能,释比的巫术、法事活动带有蒙昧成分和迷信色彩。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性思想的熏陶下,新生代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对其持有怀疑甚至鄙弃的态度,忽视掉释比文化的灵韵——释比唱经。

(二)释比文化生态空间的解构与变迁

1.地震的重创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释比文化传承保护造成了重大影响。首先,加重了人亡艺绝的危机。经田野调查,北川县释比已不足五人,目前在羌族地区已找不到较为切确而完整地掌握法事规程、经典、传统民俗的释比。其次,地震对释比赖以生存的空间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灾后大部分释比由村落搬迁到城镇中,他们不再秉承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再于民俗活动时举行传统的释比仪式。

2.现代化的冲击

国家所实施的一系列扶贫与开发战略一方面加速了四川省羌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冲击了释比文化传承。当传统村落、宗族祠堂等被一一取代,各类仪式原生土壤的解构、现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与释比敬畏自然的理念背道而驰,笔者可以窥见羌族地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释比文化的历史舞台。

(三)释比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尚未完善

1. 灾后重建下的无效抢救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为了在地震发生后弥补释比的总人数,把有着某些巫术技能者、传承了羊皮鼓舞者、甚至是不能念唱释比经典的人都授牌认定为释比。其二是把处于释比文化末流的现象作为释比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因其具有表演性多次以大型活动加以展示。其三是在没有坚实的调查基础和對释比文化的全面认知情况下,应急性地推出了释比文化重建的指导性方案,缺乏科学的传承机制。

2.利益驱动下的错误开发

近年,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在对羌族地区释比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释比文化传承内核异化。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传承人执着于释比文化的变现功能,让其逐渐商业化和表演化,让释比文化的传承在另一种极端中陷入困境。这种替代与错位,无疑消融了释比文化的内核与精髓,成为商业化运作、引诱消费者来牟取暴利的工具。

三、文化基因视角下释比文化“3T模式”保护机制

面对释比文化基因传承的现实危机,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使其重获再生、传承与发展的机会。对此,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挖掘出了文化基因视角下释比文化“3T模式”④保护机制,即培育文化基因土壤、创新文化基因传承途径、建立文化基因保障体系。

(一)培育文化基因土壤

文化基因土壤作为释比文化生存的整体系统,涵盖了活动场域和羌语环境,是释比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方面,切实保护好当地释比文化的开展场所,让释比文化实现活态化传承。因此,应将无形的释比文化内涵进行有形化利用,一是依托羌寨营造沉浸式原生态羌文化体验村,保持释比文化原生性的同时进行文商旅融合。二是整合多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合手工技艺、节事庆典及传统表演,如于文化体验村中开展羌绣体验、欣赏羌历年歌舞及品尝羌族美食。

另一方面,竭力开展羌语普及工作,创造良好的羌语传承环境。因此,要利用电视、音频、影视、网络等多媒体手段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建立羌语语料库,保存宝贵的羌语资料,而且通过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社会加强舆论宣传等措施以恢复羌语的地位和作用。

(二)创新文化基因传承途径

首先是抢救并保护当地为数不多的释比,同时发扬、宣传当地的释比文化。一是对当地现存释比进行档案建立,要求具体到释比所会的技艺,建立一份完整、详实且可以不断更新的档案。同时定时定期与当地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保持联系,根据当地释比传承人的最新情况对档案进行整理、修改,不断完善。二是在建档调查的过程中,用相机进行视频实录,用口述史的方式整理记录现存释比传承人的实际情况与濒危的释比文化。

其次,运用互联网宣传释比文化,当下“互联网+非遗”大有可为 ,“互联网+文化”已渐成风尚,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之一,如建立羌族地区释比文化网站、创立当地释比文化公众号与官网微博号,通过网络线上宣传当地释比文化,与四川藏区小伙丁真联动直播。

(三)建立文化基因保障体系

文化基因保障系统是以“整体性保护”为主要理念,从整体出发,其内涵包含了释比文化及与之构成传承链条的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系统整体,强调必须将其所生存的特定环境一起加以完整保护。对此,笔者从政府支持、政策扶持、校地合作三个方面出发,力求构建文化基因保障系统,让处于困境中的释比文化更好传承、发展。

1.政府支持

政府应建立一套综合立体的文化保护体系,维护文化传统正常的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的机制,实施点面结合,明确当地政府的主体职责,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制定相关措施,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合力的释比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局面。

一是当地政府应将一些文化特色较突出的羌族聚居区设为重点保护区域,把释比文化传承机制保护较为完善的羌族村寨建为“民族文化生态村”,营造释比文化的原生态传承环境,鼓励羌族居民与文化传承人适当地进行文化创新。二是当地政府应更多地扶持建立释比文化实体博物馆,推动其成为集馆藏展示、技艺体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博物馆。三是当地政府应大力支持抢救、记录、完善释比经典的工作,力求保存宝贵的羌族民族之魂。

2.政策扶持

面对释比文化的逐渐消逝,保护传承释比文化无疑是发扬民族多样性,响应文化强国战略的路径之一。在政策扶持方面,我国多次明确表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维护和推进文化多样性,使中华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因此,首先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到释比文化的特殊性,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给予释比传承人合理补助,保证当地释比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其次地方政府应落实国家下发的扶持政策并监督相关部门的执行情况,如了解调查释比的生存近况,一对一对接释比传承人。

3. 校地合作

首先,建立校地合作机制。校地合作是指开展羌族与民族高校、地方学校的合作,如西南民族大学、汶川中学等。一是民族高校可通过设立释比文化基地,建立释比研究、培训机构,加强对释比文化研究者或释比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为释比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强的后备人才;二是通过民族高校设立释比文化研究相关专业,专门从事释比文化的研究,优先录取羌族学生,为释比文化培养高等院校研究人才;三是在院校课程设置方面,在掌握羌语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释比文化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具备翻译羌族释比唱经的能力,能够实地进行释比文化调研。除此以外,在高校内开展羌族释比文化社团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高校进行联动,宣传释比文化。

其次,在地方学校方面,配备羌族双语教师、增设羌族文化课程、开展羌族文化活动,如释比文化进校园、羌族特色文化周、羌族图片摄影展,激发新生代青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丰富地方校园文化,承载羌族民俗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四川省羌族地区释比文化存在传承主体断代、文化基因内核淡化、文化教育失位的传承困境,分析了其产生的三点原因。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文化基因传承视角下文化基因改造的保护机理,以期改善释比文化的传承困境,拓展释比文化生态空间,并为其他处于相同困境下的少数民族提供可借鉴方案。

注释:

①耿少将.《羌族通史》,北京: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②李明,么加利.《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危机与应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载《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7期,第1页。

③杨杰宏,《羌族口头传统的灾后境遇及思考》,载《民族學刊》2013年第6期,第18页。

④“3T模式”即(Tu)壤、途(Tu)径、体(Ti)系

参考文献:

[1]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2]耿少将,羌族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陈蜀玉,羌族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龙彦,陈兴龙.羌族释比经典[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

[7]文日焕,羌族释比口述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8]黄布凡,周发成.羌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9]李绍明.汶川大地震后羌区文化重建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

[10]喇明英.汶川地震后对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

[11]耿少将.地震带上的羌族与震后羌文化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12]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化及其对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3]蔡文君.浅论羌族语言面临的困境及抢救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8(6).

[14]李明,么加利.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危机与应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J].贵族民族研究,2019(1).

作者简介:杨静(1998-),女,羌族,四川理县,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化;周星君(1986-),女,四川安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

猜你喜欢

羌族
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难点及对策研究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浅析羌族祭祀舞蹈的巫术文化
试论羌族萨朗舞的传承与发展
羌区幼儿园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策略
探讨羌族夬儒节服饰文化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