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2021-11-09钟荣丙

创新 2021年5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

钟荣丙

[摘 要]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守人民立场,初心和使命是价值本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行为准则,人民民主政治是制度保障,人民共同富裕是世纪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取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会更加坚定地坚守人民立场,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 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政治主场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1)05-0001-11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我们在学习、研究、领悟百年党史中深深体会到,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最大底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的坚实根基。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从毛泽东思想的人民性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着坚守人民立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深入探索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高度一致、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全面统一的实现路径,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确立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遵循。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体现人民意志,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确立人民在治国理政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确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一、初心和使命:坚守人民立场的价值本源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坚守人民立场的价值本源。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信念牢记初心,用英勇的奋斗践行使命,久久为功,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和无愧于人民的丰功伟绩。

(一)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建功立业,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确立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任务,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走上政治舞台,揭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序幕。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一条契合中国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进一步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实政治基础。

(二)在践行初心使命中自我革命,展现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

常言道,打铁必须自身硬。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全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2]。一次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长期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在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为了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百年党的历史充分表明,保持和发扬这一优良的传统,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而且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我们党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的强大武器[3]。

健全党内法规体系,推进从严治党管党。从中共一大开始,我们党一直重视党内法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形成了包含《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等在内的党内法规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主干和基本框架越建越实,管党治党的制度篱笆越扎越紧,覆盖面越来越广。党中央及时制定修订146部中央党内法规,占现行有效中央党内法规总数的69.5%,中央纪委、党中央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党委有针对性出台配套党内法规。截至2021年5月,中央党内法规共210部,部委党内法规共162部,地方党内法规共3210部[4]。

中国共產党坚持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惩治贪污腐败的步伐始终未停止。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严格党的纪律、反对官僚腐化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坚决遏制贪污腐败现象,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分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利剑高悬,正风肃纪,对“四风”问题与腐败现象零容忍,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打老虎”毫无禁区、“拍苍蝇”从不手软,决不让腐败分子有任何藏身之地,赢得了民心和社会赞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

二、群众路线:坚守人民立场的行为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5]20-21。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坚守人民立场,就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工作路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群众路线作为坚守人民立场的行为准则,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同甘共苦、共克时艰,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胜利。

(一)坚持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

百年党史证实,堅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开始,就重视群众工作。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要求“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6]3。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更加明确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6]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899的工作方法和“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作作风[7]1093-1094。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人民创造历史”的真谛,掀起了以工人、农民、学生为主体的群众运动,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建立了人民解放军和群众的血肉关系,群众路线深入人心,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二)坚持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奇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5]124。能创造这“两大奇迹”的根源之一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意愿、增进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投身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解放和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全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超过30%。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治党强军中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宗旨。党的七大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党章,从思想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使之成为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唯一宗旨,成为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8]。不管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到哪一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人民军队战胜一切敌人的根本法宝,也是人民军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石[9]。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培养了无数如张思德、黄继光、雷锋、林俊德等一批批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舍身忘己的英雄模范和由此组成的英雄的人民军队。在革命年代和战争时期,这一支战之必胜的人民铁军,时刻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勇往直前,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着伟大革命历史,捍卫了国家的主权、人民的利益与民族的尊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和平年代和建设时期,人民军队在灾难来临时前赴后继,众志成城,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令国人动容,令世人瞩目。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培养了无数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如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黄大年、赵久富等一批批为民献身的人民公仆,他们坚守人民立场不动摇,守望初心使命不含糊,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乐于奉献、甘于牺牲,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恪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多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竭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人民民主政治:坚守人民立场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争取人民民主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过程是合乎历史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人民勇于实践及创新,在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10]。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持续优化、完善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革除了体制机制弊端。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制度,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制度。

(一)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民主集中制是列宁同志最早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着一代将其发扬光大,并以民主集中制领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和完善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党内民主制度。百年来,这项制度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辩证统一起来,既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党的经验和智慧、激发全党的创造活力,又高度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保障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还有效防止和克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义[11]。

革命战争时期,民主集中制是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法宝。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扬了优良的传统,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团结统一,民主集中制是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理解民主集中制的本质要求,科学掌握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辩证统一。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保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至今的伟大实践全面证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切实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实际、能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优越政治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加强人民代表大会自身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议事程序,健全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12]。

(三)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其核心要义就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广泛参政议政,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新型政党制度。1949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全面实现了多党合作和多党参政议政。

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逐步规范化和程序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党的基本方略,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健全了政党协商机制和相互监督机制,推动了政协协商与政党协商的衔接[13]。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国家统一领导下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民主政治制度之一,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正确选择,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而做出的伟大创举。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通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并与时俱进地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推向前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国家政权建设总体框架和进程中全面实行,一步步取得成效,制度不断完善,作用不断加强,地位不断提升,保证了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加强了民族平等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民族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时代的特点,创新和发展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用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的新使命、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新举措,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明了前进方向[14]。

(五)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开创新型民主自治之路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不受侵犯,大幅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全面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实践证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又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群众支持和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确保基层民主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进。

五、人民共同富裕:坚守人民立场的世纪目标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彻底消除了剥削阶级的基础上,首倡“共同的富”,“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15]。自改革开放起,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17]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世纪目标。

(一)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奠定了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和力量。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8]

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最低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18],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18],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把脱贫攻坚作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和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实行“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广大扶贫党员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等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整体上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一个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9]

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完成了党和人民的共同夙愿。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就把小康社会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21世纪初我国已实现总体小康,但低层次发展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2021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已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实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不断砥砺前行,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重点解决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让人民群众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良的教育、更优美的环境、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完成了从“总体”到“全面”的飞跃,建成了人口全覆盖、地域全覆盖的全面小康社会,真正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人民立场的时代取向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治国理论和方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时刻不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坚守人民立场的时代取向,站在人民立场上谋大局、作决策、办实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含三层要义:一是根本取向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二是核心思路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三是根本目的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精神。

(一)准确把握“人民至上”的精髓,着力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以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我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养老、教育、就业、医疗、社保、帮扶、安居等民生工程,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群基本生活补助标准,为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建成了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提供了有力保证。

中国共产党以公平正义的社会治理切实保障人民平等权利。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推进社会公平,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逐步建立了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會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真正做到了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营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诚信友善的市场环境,尊重和保障人权,大幅度提升了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力,保证了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加强了道德风尚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广泛构建了和谐劳动关系。

中国共产党以科技自立自强护航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20]四个面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人民观,指引了科技创新的新方向,旨在把生命健康领域科技进步作为加快未来科技创新攻坚力量的一个重点,立足医疗技术和健康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联合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大幅提升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研发等领域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摆脱健康科技受控于人的尴尬,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二)牢牢掌控“人民至上”的取向,最广领域最高层次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大同发展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在凝聚共识、相互尊重、休戚与共、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中国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多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由理念变为行动,深入人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由愿景向现实转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很多回应。中国人民因此赢得了更多的尊重,拉紧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深化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信任和友谊,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

二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全球开放合作中增强人民获得感。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140个国家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经过发展体系共建、发展成果共享,实现了发展空间日益变大、发展动力日渐变强,探索出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平共生相处新模式和新路径,创建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交流、相互扶持、相互借鉴的共同发展格局,在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中达成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要求[21]。

(三)全面领会“人民至上”的真义,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面对来势汹涌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铭记“人民至上”的真义,自始至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治理理念决定了中国战疫必须充分体现政治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全国之力,快速有效调动全国资源和力量,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抗疫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把人民牢记在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指出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要紧紧依靠人民,把群众发动起来,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22]。

党中央鲜明指出要确保疑似病例应收尽收、确诊病例应治尽治,决不落下一个病人;尽最大能力提升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不分性别、身份、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对每一位病患群众采取针对性救治措施,让所有病患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3]。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人从不懈怠、勇往直前。新时代,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法院报,2017-10-28(1-8).

[3] 昌业廷.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N].宁夏日报,2013-10-24(4).

[4] 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开辟新时代依规治党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成就综述[N].人民日报,2021-06-17(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90.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应雄.永远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N].光明日报,2019-11-13(10).

[9] 戚义明.毛泽东为人民军队确定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J].湘潮,2017(8):12-14.

[10] 范文.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N].学习时报,2018-05-11(4).

[11] 许耀桐.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致胜法宝[J].前进,2019(6):17-19.

[12]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18):4-15.

[13] 张庆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N].人民日报,2019-11-25(6).

[14] 陈立生.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内核[J].广西民族研究,2020(5):25-31.

[1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1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4-265.

[17]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2).

[18] 習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2).

[19]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EB/OL].(2017-10-25)[2021-06-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25/c-/29726643.htm.

[20]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2).

[21] 任梦希.论习近平新时代民本思想与“一带一路”倡议[J].学理论,2019(8):1-2.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5-27.

[23] 李正軍,尹若琪.在抗疫斗争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4):76-80.

[责任编辑:李 妍]

Peoples Stance: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St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Zhong  Rongbing

Abstract: The people are the source of streng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their stance is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stance of the CPC. Upholding the stance, aspiration and mission of the people is the ultimate source of its value and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is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The mass line is its code of conduct and people's democratic politics serves a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Common prosperity for the people is its centenary goal, and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is the orientation in the new era. Standing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the CPC will uphold more firmly the people's stance and work together with the people to realize their aspiration of the great Chinese dream.

Key words: people's stanc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overnance of a country; political stance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科学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