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与能力并重,稳定与创新同行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情境及命题创设

2021-11-09广东陈春梅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学类题干答题

广东 陈春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语文高考命题建议中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在“设计典型任务”一项中提到:“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这是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求,提示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相应的任务情境中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笔者综合分析了2021年新高考Ⅰ卷、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以下简称八省(市)联考]、近几年全国卷及2021年各地新高考模拟卷等,发现很多试题的命制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理念。本文通过梳理在《课程标准》理念指引下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情境创设及命题类型,为2022届备考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新高考中,现代文阅读Ⅱ,即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任务的设置强调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因此,简单、碎片化的题目越来越少,而综合性、整体性的题目越来越多。其中,涌现了一批以文学理论作为学科认知情境来创设任务的优秀试题。相关的文学理论就像“他山之石”,可以借“他山之石”这个情境载体来“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玉”。

以2020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越野滑雪》第9题为例: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题目设置了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情境,给出了“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的任务指向,改变了以往单一直接的提问,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运用“‘冰山’理论”来探究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题目设置的整体性、综合性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学生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能分析出: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值得注意的是,同是借“他山之石”来创设真实情境,命题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角度越来越多样化,视野更加开阔,比如八省(市)联考现代文阅读Ⅱ,从原来的单一文本到双文本结合,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在文本内容上,文本一保留传统文学类文本的内容,文本二摘选某位作家、学者在文学研究方面的某些理论。文本二中的文学理论其实就是创设出来的真实情境,就是“他山之石”,学生借助“他山之石”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的相关问题,正是应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说法。这种双文本组合形式,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更高,也是核心素养考查的方向。

以2021年八省(市)联考现代文阅读Ⅱ第9题为例: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题目中,“新世说”的相关内容来源于文本二,文本二便是创设的真实情境,学生要先阅读文本二,归纳出“新世说”的特点,利用“新世说”的理论观点这一“他山之石”来评论《国文教员》,能得出《国文教员》: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这道题在命题指向上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方面,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能力;在“表达与交流”方面,侧重考查学生解释分析、介绍说明等能力;在“梳理与探究”方面,侧重考查学生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等能力。

有意思的是,考试结束后,出现了官方版和网络版两份答案,且两份答案相差较大。对比两份答案,可以看到网络版答案还停留在传统题目的直接提问的解题思维中,误认为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形象特点,且忽略了“新世说”这一情境,导致错误百出。这也给我们备考工作带来一些思考。

这道试题的考查形式为“双文本组合,文本二中的文学理论作为情境载体”这一命题方向提供了有力借鉴。比如,2021年佛山二模现代文阅读Ⅱ《钻玉米地》第9题:

依据文本,你认为张炜《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究竟是作品的“根”还是“叶”?请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

本题便参考了这种命题形式。学生答题时需要理解、梳理、筛选、归纳文本二中的文学理论,并以此审视文本一中的情节特点,从而明确《钻玉米地》这篇小说的情节作用属于“叶”而非“根”。

二、顺势构思,定向分析

从任务指令的明确性来说,除了用文学理论作为学科认知情境来创设任务,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中,较常见的是在题目中设置审题角度,把审题角度作为学科认知情境,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侧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2021年佛山二模现代文阅读Ⅱ《钻玉米地》第8题为例:

文章写到的人物众多且身份各异,但在人物行为及精神品质上却拥有一些共同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审视题目可以发现,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解题的角度,学生只需要顺势构思,定向分析,就题干限定的角度进行任务分解即可。以此题为例,进行题干切片构思:

审题角度顺势构思,定向分析筛选信息归纳答案人物众多且身份各异文本中都有哪些人物男女老少行为文本中提及的人物有哪些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特点喜欢钻玉米地依恋和信任玉米地精神品质人物都有哪些精神品质有善意、耐心、诚心诚意①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钻玉米地,对玉米地有所依恋和信任;②他们都是有善意、有耐心、有诚心的人

笔者从阅卷分析报告中发现,部分学生没能抓住题干中限定的“行为”和“精神品质”两个角度进行审题,受固定思维的影响,直接回答人物的共同点,并且答案中没有对“人物众多且身份各异”进行归纳,导致失分。

在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这类限定答题角度的试题不断涌现。如2021年深圳一模《被施了魔的花园》第9题: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

学生解题时,只需要抓住题干中限定的三个角度“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来筛选矛盾冲突的信息点,便很容易找到答案。

笔者结合学生答题情况,发现有的学生对题干中限定的三个答题角度视而不见,笼统地回答小说中的矛盾冲突,答题角度不清晰也不符合题干任务要求,导致失分。

三、考点回顾,有章可循

以上提及的两点情境载体及命题调整是在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所作出的创新,但在2022届高考备考中,如何才能做到变中求稳、稳中求胜呢?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方向,提高备考效率,笔者对2021年新高考Ⅰ卷、2021年八省(市)联考、2020年新高考Ⅰ卷、2018年至2020年全国卷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卷别篇目文体考点试题特点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小说艺术手法的效果(“反复”手法的效果);物象含义(“门”的含义)题目较传统,题干问法较直接2021年八省(市)联考《国文教员》随笔评+论以文本二的文学理论作为情境载体来解题2020年新高考Ⅰ卷《建水记》散文文段作用;线索题目较传统2020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小说情节内容从静态考查转变为动态考查;创设“冰山理论”情境载体来解题2020年全国卷Ⅱ《书匠(节选)》小说人物题目较传统,题干问法较直接2020年全国卷Ⅲ《记忆里的光》小说叙述、结构题干限定了答题角度2019年全国卷Ⅰ《理水(节选)》小说人物塑造方法;文本特征引用作者的话语作为情境载体创设问题;题干限定了答题角度2019年全国卷Ⅱ《小步舞》小说人物塑造方法;环境对情节的作用限定了答题角度2019年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题目较传统,题干问法较直接2018年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小说人物特点;叙述方式限定了答题角度2018年全国卷Ⅱ《有声电影》小说人物心态;语言风格从静态考查转变为动态考查2018年全国卷Ⅲ《微纪元(节选)》小说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从静态考查转变为动态考查

结合上表统计分析,笔者认为2022届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守正创新,落实常规考点,做好应变准备。新高考强调情境载体,在备考过程中既要注意这方面的变化,又要熟练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固有的知识点,夯实基础,才能做到灵活应对。

培养学生精准审题的能力,学会从题干中提炼答题的角度。限定答题角度的题目,必须要在规定角度的范围内归纳答案。

回归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归纳整理的基础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在2021年高考备考中,各地模拟题出现大量情境性题目和双文本题目,但是在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现代文阅读Ⅱ两道主观题都比较传统,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知识点的落实,平实、平稳地过渡新高考,这一点在2022届高考备考中也要有所注意。

猜你喜欢

文学类题干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数字算式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抓住文本细节,把握形象特征
——文学类文本人物形象概括
挑战答题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文学类
年度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