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到位,朗读有味

2021-11-07陈雪平陈玉杰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语感文本课文

陈雪平 陈玉杰

摘要: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朗读;指导;思考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特有手段,有利于培养语感,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朗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入文章中,大大提高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读占鳌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细细品味却发现有些朗读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盲目朗读,没有能真正发挥朗读的应有作用。

一、现状分析

现状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朗读流于形式。

上课时,老师们经常会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于是,有学生大声读,有学生小声读,有学生默读……一时间,教室里便书声琅琅。这种看似热热闹闹,但缺少实实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字所蕴藏的情感的朗读,对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没有多大好处。阅读方式的选择是因文本而异的,有的文本宜朗读,有的文本宜默读,有的文本宜泛读,有的文本宜精读,有的文本宜大声读,有的文本宜小声读,有的文本宜声情并茂读,有的文本宜表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看似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却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现状2:带着自己的疑问读——朗读目标不明确。

上课时,老师们经常会说: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自己的疑问”,看似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个性阅读的空间,可疑问从哪里来?怎样有效地找到文本的疑问?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消化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缺失了明确的阅读目标,阅读的有效性可想而知。

现状3:你读读,你再读读——朗读过程不合理。

的确,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披文入境地读值得提倡。然而,有些课上,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一味地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同桌读,小组赛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读来读去,只停留在理清情节、模仿人物语气的层面上。有时候学生已经读得相当不错了,老师还盲目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在这样无休止的读中,学生到底读到了什么?不得而知。没有注重读的层次,过程指导不合理,又使读陷入了一个无效的误区。在教学中,任何形式的读都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环节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心中了然。

现状4:读得真好,读得真不错——朗读评价不到位。

“读得真好!读得真不错!”老师在教学时一味地鼓励学生,至于读得好在哪儿,没有做具体细致地分析,让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收效不大。难道学生读得真的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盲目的鼓励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茫然的自得,而得不到任何提升。

二、反思

这些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点做起。

(一)根据文本特点,形式灵活地读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我们爱你啊,中国》。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指名读,要求读好诗歌的节奏。

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本环节“以读为本”,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确每次“读”的要求,给予学生充分体验课文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读中悟情、以读激情,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致。教师通过富有激情的范读,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的情境之中。

这位教师在升华情感部分时,以引读的方式让师生融入课文的情感中。

师:我们爱你——

生: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

……

师:我们爱你——

生:龙井茶的清香,

茅台酒的醇美,

……

师生入文入情,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结构之美。

在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让动人的琴音浸润学生的心田,让诗歌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二)抓住文本重点,有的放矢地读

笔者执教《爱如茉莉》时,为了突破“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这一教学重点,在“买饺子”这部分,抓住“虚弱”“直奔”等几个关键词,采用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对读等方法;在教学“父母执手而眠”部分,抓住“紧握”“微笑”“这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采用录音范读、情境朗读、想象读、引读等方法,让学生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感人的爱。

总之,通过抓重点文句品读、适时出现重点句的引读,有的放矢地读,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学生对重点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从而达到一咏三叹的效果。

(三)理清文本层次,循序渐进地读

笔者执教《轮椅上的霍金》时,在设计上采用多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在每次读时,笔者提出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例如,在学生第一遍接触课文时,笔者让学生扫读课文,画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找出表达中心的句子。在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让学生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整體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三遍品读时,让学生体会霍金能坚持这样的工作、做出这样伟大的成就是多么不易,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力的震撼。通过扫读—自由读—品读三个层次,学生有了入眼、入脑、入心的铭记,他们读得一次比一次好,也越来越有感情。这样,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注重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效果。

(四)依据个性特征,激发共鸣地读

正确的朗读评价,不仅仅是提要求、做修正,更重要的是指导、引路,让学生内心被拨动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他们内心的感情波澜,诱使他们不读不快。教师的激励性评语要及时准确。如:“你读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你读得很有感情,我很欣赏你。”“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你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真是一种享受啊!”“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都被感动了。”“你能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真了不起!”“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只有评价到位,学生们才会越读越有信心、越读越有感情、越读越有个性。此时的读书,是心与心的沟通,因为有了心灵的真正参与,所以才越发折射出生命的光彩。

总之,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应是读的最高境界,这应是我们教师课堂价值的理想追求之一。

参考文献:

[1] 燕敦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几点新探讨[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12).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语感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