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练习,因开放而精彩

2021-11-07潘苗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开放拓展探究

潘苗

摘要:引入游戏、搭建平台、巧设情境,通过这样几个教学片段,阐述对于开放性练习,怎样巧设妙教,让知识、技能悄无声息地传播给孩子,让教学焕发活力,使学生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数学核心素养,让他们善于应用,敢于创新。

关键词:探究;拓展;开放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离不开练习,开放性练习是数学练习中的重中之重,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教学形式,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开放性练习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活跃思维,进行适当的情景交融,让课堂活力满满;开放性练习能够让更多的孩子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下面案例均是笔者亲身经历的真实教学,加以剖析,以飨读者。

【案例1】引入游戏,让探究题生出智慧的翅膀

近期听了本校刘老师执教“千位数大小的比较”一课。课堂上,刘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教学游戏活动:在两个纸箱里装了好多写有0~9的数字纸条,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抽数字,进行比赛。比赛规则:随意放,可调整。当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定A组同学先抽时,老师进行了下面的流程。

师:你想抽到几?

生:想抽9。

师:为什么想抽9?

生:因为9是纸条上最大的数字。

师:如果抽出来9往哪里放?

生:放在千位上。

师:为什么要放在千位上?

生:9放在千位上就是9000,数值最大。

师:好!你们组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A组生:没有意见。

生抽:抽出来果然是9。(A组学生欢呼雀跃)

轮到B组学生抽:

师:你想抽几?

生:我也想抽9。

师:为什么想抽9?

生:9放在千位上就最大。

师:B组有没有意见?

B组生:没有。

生抽:抽出4。(B组学生发出惋惜声)

师:抽出4放在哪里?

B组生:放在个位上。

师:为什么要放个位呢?

生:因为4比较小,暂时放个位。

师:为什么是暂时放个位?

生:如果再抽到比4小的数,就要把4换到其他位上去。

……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没有机械地讲解比较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去寻找、去发现方法。本是一个常规的小游戏,但随着比赛规则“随意放,可调整”的出示,以及老师的“你想抽到几”的提问,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游戏像是生出智慧的翅膀,使孩子的头脑处于一种灵动的状态,从而引出“因为4比较小,暂时放个位”“如果再抽到比4小的数,就要把4换到其他位上去”这些富有数学趣味的话语,能把数学知识与技能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孩子,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地释放和迸发出来。

【案例2】搭建平台,让拓展题擦出智慧的火花

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上,一位教师执教“认识几分之一”(苏教版第五册),新授后的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根据图中“五彩条”不同颜色面积的大小(如图1所示),说出不同的分数。这本是一道寻常的拓展題,可经教者精心设计,闪烁出奇异的光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件出示,五种颜色鲜艳醒目。画外提示音:红色的面积占红、黄色的    ,小朋友们,你能像这样说出不同的分数吗?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

师(出示图2):大家看出图中五彩条的变化了吗?大家还能说出图中不同的分数吗?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依然是那么迅速,依然是那么肯定)

如何让练习不枯燥,如何在真实、自然、形象、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闪现创新的灵动和智慧的火花?本片段做了很好的诠释。

首先,此题的设计和教学,全面巩固了分数的意义等本节课的新授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课件中,教师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彩条的闪动和有序变换,为练习增添了生趣,同时,又为学生的思考降低了难度,促进了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落地生根。

其次,不同颜色的变换,导致了分子、分母的变换,将答案开放,给学生的思维敞开了大门,使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想参与,都能参与,从而都得到发展。另外,所占颜色大小的不断变换(就是分母的变换)实际上是高年级的不同单位“1”的转换,这可是高年级的教学难点呀!在这里不攻自破。难能可贵的是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认识几分之一”,可学生在后面说出了“几分之几”,为第二课时做了铺垫。

整个片段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其主导的教学过程丝毫没有“硬塞”的感觉。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分子、分母所占颜色大小的不断变换所蕴含的数学含义。学生自己去挖掘、去发现、去尝试,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就感,培养了学习兴趣。这恰好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过程性”“探究性”教学理念。正如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案例3】巧设情境,让开放题结出智慧的果实

数学练习中常碰到一些开放题,什么叫开放题呢?著名教育专家蒋宗尧先生曾经在《创新教学引论》一书中下了这样的定义 :“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确定的非常规题叫开放题。”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按部就班,还是开放创新,不同的做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的参与性和发展性从而相去甚远。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苏教版第八册)中,有如下一道题。

在下题的方框中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能简算。

265×8+□×8

笔者曾听过两个教师的课,现将感想阐述如下。

(一)照本宣科

教师甲是这样做的:

师:□中可以填哪些数?

生1:可以填35。

师:为什么?

生1:在□中填35使算式成为265×8+35×8,再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265×8+35×8=(265+35)×8=300×8=2400,所以填35。

师:讲得真好!表扬他。(学生鼓掌)

教学戛然而止,学生收获有限。此种教学,就题讲题,根本谈不上全员参与和思维发展,辜负了练习设计者的初衷。

(二)循循善诱

教师乙是这样做的:

(学生填出答案35后)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在□中填35使算式成為265×8+35×8,再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265×8+35×8=(265+35)×8=300×8=2400,所以填35。

师:谁还想说?

生2:因为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所以可先把上面算式写成(265+□)×8,要使算式简算,括号内应凑成整百数,所以填35。

师:很好,谁还能想得更全面、更深入呢?

生3:因为只要把括号中凑成整百、整千数,就能使原算式简算,所以,我认为可填35、135、235、335、435……

师: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老师将“+”改为“-”,方框中可以填哪些数呢?

教师板书: (265-□)×8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发现可填65、165、265。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请大家想一想,还可以填哪些数,也能使其简算呢?

(学生凝眉沉思,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发言)

生4:还可以填264和255,这样括号里结果是1和10,口算更简便。

生5:还可填263、262、261、260、259,这样括号里结果是2、3、4、5、6,也能口算结果。

生6:还可以填245、235、225、215、205、195,这样括号里结果是20、30、40、50、60、70,也可使计算简便。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谁还有兴趣做下面一题。

题目:在下题的方框中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能简算。

1215-□=358

(学生们信心十足地纷纷举起手来)

课标指出:开放性问题和探索规律的问题,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此教学情境的设计实施妙就妙在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了死记公式、照搬公式的缺点,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活学活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老师的第二问:“将‘+改为‘-,方框中可以填哪些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之花尽情绽放,结出累累的硕果。最后的补充练习也是锦上添花,达到了巩固深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练习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在进行练习教学时应做个有心人,注重练习的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内部的解题兴趣及潜能,运用教学新理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把主导权还给孩子,信任孩子。这样能培养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若学生想说、想做、想学,那么,何愁其探究、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坚信,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以后会出现越来越多优秀的“设计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开放拓展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