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的设计与评价

2021-11-07戴克清陈尚达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导向智慧教学模式

戴克清,孔 敏,陈尚达

(1.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皖西学院 教务处,安徽 六安 237012)

《礼记·学记》中提出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中国千年传统教育积淀的理念精髓。然而大学教育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最后一座桥梁,其所具备的最独特的能力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学习,更多的则是培养大学生活跃的创新思维、广纳新知的学习欲望、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个体发展能力和永续学习不断创造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于高校教师,仅以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提高,显然无法让教师和学生快速适应当下信息科技成指数级迭代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时代,大学教师的成长需要以教学相长为基石,创造性地将科学研究、教学研究融入课堂教学,形成从“教学相长”到以研究为导向的“科研-教研-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发展模式。

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为智慧课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智慧课堂的建设则为以研究为导向的“科研-教研-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发展模式实现提供载体。“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实施方案和发展要求,都明确了教育技术的全面革新[1]。智慧课堂建设中形成的多种教学实践活动,对于教学理念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满堂灌”“一言堂”的知识教授形式已经完全不能发挥智慧课堂应有的作用,因此,教育技术同样反作用于教育理念的演进。

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双向作用下,以及社会需求的引领下,从传统教授型教育模式到研究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变革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关注[2],[3](P37-49)。据此,本文将深入分析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建设中“科研-教研-学研”相结合的三维教学模式,从教师、学生和智慧技术三个层面,探索当前技术环境和社会需求中大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开发将研究导向型教育理念与智慧课堂教学手段相统一,拓展适应新的知识体系、学情环境和社会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1 相关理论基础

1.1 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

在教育理念快速变革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冲击下,研究导向型课堂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4]。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也可称为研究引导型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励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5-6]。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双向对接冲击的过程中,教学模式变革也是从倡导以学生掌握知识为基础,到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为目标[7]。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可认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发展形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传授的过程进行重新定义,从以教为主的教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探索为主的求索模式。但是建构主义模式依然是以课堂知识的获取为核心,并未形成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探索式教学模式,更未以教师、学生、社会等多主体需求为导向[8-9]。

1.2 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起源于以数据智慧、文化智慧和教学智慧为核心的智慧教育,其核心特征包括教学决策的智慧、评价反馈的智慧、交流互动的智慧以及资源推送的智慧[10]。国内外就智慧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主导模式,主要强调通过无线智能设备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11]。二是设计主导模式,主要强调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构造学生智慧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移动终端的交互界面,引导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12]。三是复合技术导向模式,主要通过教师自主设计、多元智能设备以及学生个性评估等多元要素相结合,形成适宜学生知识获取节奏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此种方法也是国外智慧教育所推崇的主体模式[13]。四是以云课堂为主体的智慧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在疫情肆虐背景下,借助手机、电脑等各类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云端互动,形成的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局限的互动教学模式,也是当前中国智慧课堂的核心模式[14-15]。

1.3 文献述评

已有研究从智慧课堂的设备手段、教学设计或学习模式等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将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与智慧课堂的功能性特征和技术性特征相结合,形成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特别是对其内容结构、功能特征、建设路径等具体问题的探索,尚待补充。在疫情趋于常态化的现实环境下,配合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建设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

图2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建设要素及其流动

2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的分析

2.1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的设计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设计的基础是以学生的探索性学习为主体,以老师所教科目相应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依托前沿的智慧教学课堂设计为导向,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云端设备为支撑,形成科研-教研-学研一体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图1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设计的概念框架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在夯实传统基础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研究的相应成果;通过智慧课堂建设中的软硬件技术配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载体;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深度研讨基础知识延伸出的应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欲望,挖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构建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学研诉求与教研、科研过程形成反馈回路,可以促进研究型教师智慧课堂建设能力的不断提升。

2.2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的基本要素及其流动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主体包括:研究型教师、研学型学生和智慧课堂软硬件设施。各个主体包括若干细节要素,通过要素间流动由此形成研究导向型课堂的动态建设系统。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建设中,教师的教研、科研主体要素,通过智慧课堂终端设备、智慧课堂软件应用两大主体要素,直接影响学生学研效果的实现。相应细节要素的流动内容包括:教师教研科研的融合程度、社会需求导向的识别程度、以及导向问题的解决能力,共同构成教研科研的引导要素。智慧课堂软件和终端设备的建设、应用,以及使用者的转型能力直接影响智慧课堂的建设。通过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建设,对高校教师在创新、输出和社会需求识别等能力上均有新的要求,从而促进研学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方案、主动学习并应用新知识,通过归纳式学习过程实现在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全面提升。

3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的评价

3.1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的效用风险分析

智慧课堂效用风险包括课程内容设计风险、课程效果的实现风险、设备使用风险、问题识别风险。智慧课堂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向性研究问题的启发与解决方案探索为课堂主线,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时刻与课程核心内容紧密相关,因此存在课堂设计内容聚焦程度的风险。智慧课堂强调基础内容课前自主学习,但是学生的学习主动程度直接影响基础内容的掌握程度,基础内容掌握越好,智慧课堂教学效果越好,但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不可控导致课堂效果实现存在风险。智慧课堂的终端设备是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设备的正确和合理使用存在风险。教师的个体研究能力、在研究领域的社会参与度均存在差异,均会对智慧课堂建设中社会需求导向问题的精准识别、研究导向型教研问题的提炼产生影响,形成潜在的效用风险。

3.2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的评价指标设计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文对于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的设计内容、要素及流动分析、以及可能的效用风险分析,提炼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1。

表1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建设的评价指标

初步形成包括理论交互基础、智慧交互水平、课程设计创新、软硬件交互支撑能力在内的四个主体维度,以及相应的19个二级指标。

3.3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评价过程设计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完整体系包含各个指标的权重。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一般依据权威专家合并特征学生打分,由此综合各指标得分情况,设置而得权重,其中特征学生指综合考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排名专业,不同绩点的学生,实施分类分段提取。权重具有平均性特征。具体步骤如下。

由此得出一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

二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中大多数指标可以定量描述,但仍有部分指标无法准确地定量。因此,仅通过专家打分法很难获得全部的评价指标权重,未来可进一步通过建立评价指标的灰熵层次分析模型,使其权重设定更加契合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建设的实际需要。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通过对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的进一步挖掘,形成以下研究结论:通过提炼以教师研究基础和学生研学发展诉求为主体、以技术设施为建设载体的研究型智慧课堂建设基本框架,并进一步明确建设框架中可能存在的相应要素主体及其流动特征。通过对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建设存在的内容设计、课程效果、设备使用、问题识别四个方面的风险,进一步提炼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评价的指标体系,最终形成四个主体评价维度和19个相应的评价内容,并设计了两类多级评价过程。

4.2 研究启示

第一,智慧课堂建设的进阶升级,不仅是设施设备的智能化,更是教师教学的智慧化。智慧课堂建设是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设施设备的智能化只是智慧课堂建设的初级阶段,教师教学的智慧化应是智慧课堂建设的核心内容,积极推动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方面的全面智慧化,研究型智慧课堂建设应是其中一条路径。

第二,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诉求是研究型智慧课堂建设的基本方向。科学研究立足于社会实际问题,以研究成果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发展。教学研究则立足于学生发展,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各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研究型智慧课堂建设中,需要教师以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为基本导向,围绕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学生能力提升的诉求,在智慧课堂建设中实现教研、科研和学研的融合发展。

第三,学校和社会组织在研究型智慧课堂建设中意义重大。学校在智慧课堂设施设备上的建设速度是研究型智慧课堂建设的基础,学校对于教师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支持,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识别,因此有助于预防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不聚焦等效用风险,优化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

4.3 不足展望

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是在传统智慧课堂研究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与细化,对于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及研究型高校人才的社会适用能力的提升均有一定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但是受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是对研究导向型智慧课堂建设的初步探索,后续可以进一步结合具体数据,实施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导向智慧教学模式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