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广西壮语语言演变的研究综述

2021-11-06梁业佳

参花(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方言语法汉语

摘要: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语也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而国内壮语语言演变的研究历经了长久的发展,已获得了巨大的成果。此外,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所有少数民族中人口占比最高的民族,对广西壮语尤其是语言演变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更多关于广西壮语乃至壮族整体的历史。本文拟对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广西地区壮语语言演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同时对这一时期的所得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未来走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21世纪 国内学者 广西壮语 语言演变研究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语也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虽然我国壮族人民居住比较集中,绝大部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但是国内学者对广西壮语的研究综述数量不多,对广西壮语语言演变的综述更是少之又少,由此说明,对广西壮语语言演变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本文在已有的广西壮语语言演变综述的文献基础上,对21世纪以来专门研究广西壮语演变以及涉及广西壮语演变的文献进行分类、归纳,进而对当中的成就以及有待提高之处提出一些建议。

一、广西壮语语言演变方面的研究综述

关于广西壮语语言的演变,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其中有王远新(1989)[1]对壮侗族语言影响的相关研究,分为汉语借词(尤其是新老借词)所引起的语音和语法的变化,以及语言底层成分的相关研究两方面,后对壮侗语的系属问题的相关学者所编撰的文献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与介绍。李锦芳(2009)[2]所编写的《壮语言文学探索(一)》论文集当中的语言研究板块,有6篇广西壮语语言演变相关文献。杨柳(2014)[3]的《桂西南地区语言接触研究综述》,在介绍了梁敏、张均如(1988)与邓玉荣(2008)两个版本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相互影响》(其中邓玉荣所作的是在梁敏、张均如基础上的进一步说明)中对语言接触进行综合性研究以及论述两者的区别后,又归纳出研究语言接触中的某一部分的文献,最终对桂西南语言接触的特征进行归纳。而蓝明生(2014)[4]则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对近百年来出版的专著、教育类书籍、词典或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壮语文研究相关文献等资料共计2238篇进行归纳,当中也介绍了多篇与广西相关的语言演变文献。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对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在广西壮语语言演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粗略归类,以求进一步完善既有综述。

二、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广西壮语语言演变的相关研究

语言正如人类社会一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嬗递的。语言演变主要受到社会因素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以下内容将从社会(同一社会的分化、不同社会的接触两大类)和语言系统内部这两大角度对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广西壮族语言演变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归纳。

(一)同一社会内语言分化中的社会方言相关文献

在同一个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年轻人当中有自己的语言、成年人有成年人内部的语言,金融领域有自己的一套词语系统、IT行业也有着自己的词汇系统等。本节主要从同一社会里语言分化中的社会方言这一点出发,对其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基于以上的解释,归纳学者所进行过的研究。黄庭广(2011)[5]对广西德保的稻作词汇进行研究,即对农业方面的词进行探讨,这些词当中包含了农务词汇、农作物词汇以及农业相关动物的词汇等。苏月金(2016)[6]以横县宿龙壮语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社会民俗词、物质民俗词、语言民俗词进行描述,后对其民俗词语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王丹、高毅、张显成(2017)[7]在其《麽经整理及壮族宗教用语研究综述》中,先介绍4种已经刊布的壮族麽经整理成果专著的相关内容,后对壮族麽经宗教用语相关的论文与专著进行分层归纳,在此基础上得出有待提高之处,同时再对壮族麽经整理及其宗教用语的未来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这是宗教层面的社会用语。韦巧洁(2020)[8]先对广西柳州寨隆镇的壮语声调与汉语的中古音声调进行比较,再从文化视角对壮族老年、中年、青年三代人在聲调上的发音状况进行调查、对比,最终对出现此种年龄差别引起的声调归字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是年龄差别所造成的语音演变。

(二)语言接触方面的文献

对于不同社会的语言接触,以下将分为语音、语法、词汇、语法化、多个研究视角这五方面进行归纳。

1.语音系统层面

曾晓渝(2009)[9]先解释了“壮汉语”存在于广西中南部的十几个县这一事实,再通过对“壮汉语”与当地壮语、汉语的语音关系进行对比,对“壮汉语”与壮语里汉语借词的读音有何种关联进行分析,后进一步探讨其性质及其形成机制。吕嵩崧(2011)[10]以现代或近期广西靖西县城新靖镇壮语所吸收的官话借词及粤语借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声母、韵母讨论后发现靖西新借词借源应主要为邕州官话,然后分析靖西壮语中的粤语借词及对声调所带来的影响。韦景云(2017)[11]先对永福古座壮语的音系进行描写,后对鼻化韵的特点以及成因进行探究,最终得出其音变的原因为与桂北汉语方言的密切接触后所带来的影响。黄静露(2019)[12]先解释横县壮语读书音作为壮、汉两语言接触的产物,通过对此地壮语读书音的声母系统进行描写,并与中古汉语、横县平话的语音进行对应比较后,探讨该声母系统的语音变化,解释其语音变化的原因。黄静露(2019)[13]先展示了广西中南部地区五个县市的壮语读书音鱼虞韵的读音类型,后对鱼虞韵有别和鱼虞韵相混分别进行读音类型归纳,进一步分析其不同读音的来源,以此了解更多语音演变。

2.语法层面

覃远雄(2007)[14]通过对平话、粤语和壮语“给予”义词的出处进行讨论,后进一步探讨以及证明语言接触可以引起某一成分的“辗转融合渗透”。覃凤余、田春来(2011)[15]两位学者主要对广西汉壮方言中的虚词“噻”的用法和意义进行语法学层面的归纳总结。郭鑫(2012)[16]以名词性短语和动词性短语的语序为基础,对武鸣壮语的语法进行整理分析,再对武鸣壮语的语法所产生的历时演变进行考察,经过语言接触理论探讨其产生变异的动因以及机制。潘立慧(2015)[17]对借自汉语“过”的壮语“kwa5(过)”的已然体标记进行研究,发现其在汉壮语言接触下,壮语内部发生了语法方面的创新,展现出与汉语借源词不同的语法功能。覃兰惠(2018)[18]在描写罗城土拐话、仫佬语、壮语之后,分析三种语言的二语、三语共享特征,并以此解析出现平行语法现象的接触方式以及源流。侬常生(2019)[19]通过壮语方言比较的视角以及汉语影响的视角,以壮语的时间单位词为研究对象,武鸣、那安、剥隘、龙州四地的壮语为语料,先对两种计量方式进行描述,再对“数词+泛用量词+时间单位词”这种方式的特点进行分类阐述,并进行壮语内部的对比,接下来从汉语影响的角度对数词和时间单位词组合的规则及其变化进行探讨。吕嵩崧(2019)[20]认为壮语(三个广西壮语点以及一个云南壮语点)“完毕”义语素的多种功能对广西汉语方言中的“完毕”义语素功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词汇层面

唐龙(2007)[21]对广西大化县汉达村壮语的语素以及结构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壮汉语的接触关系,兼论此地的壮语所受到的汉语影响程度。黄美新(2007)[22]以大新县大岭壮语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兰雪香、李秀文、伍和忠(2011)[23]三位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柳城县六塘壮语的新词语来源分为意译词和新借词两方面进行研究,意译词为只吸收汉语意义,利用壮语结构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新借词指的是从桂柳方言借入的词。康忠德、莫海文(2012)[24]以语言接触理论为依据,对广西宾阳平话和壮语中表达“吃”的词语的借贷关系进行研究,以求探讨两者的对应关系和联系。黄彩庆(2018)[25]以田阳的平话词为对象,从词汇层面对田阳平话受到田阳壮语的影响进行描述。陆淼焱(2020)[26]通过对靖西壮语中两个民俗词语的讨论,印证了靖西此地的相关民俗深受汉文化之影响,除此以外,从探讨道、佛教用语中汉语借词的时间层次,印证了道、佛两教对壮族文化的影响存在时间顺序上的先后之分。

4.语法化层面

梁敢(2014)[27]认为在壮汉语言接触背景下,透过壮语?a?5na?2 (干脆、故意) 词汇化和相关的壮方言土语料,观察到相关汉借词na?2的语法化现象。覃东生、覃凤余(2015)[28]两位学者通过对广西汉语“去”和壮语方言pai1的两种特殊用法进行描写后,分析得出广西汉语方言的“去使成、去程度”是跟壮语接触而来的,当中壮语的语法化程度比汉语方言的语法化程度高。覃东生、覃凤余(2018)[29]两位学者通过对广西汉、壮方言的方式助词和取舍助词的考察后,进一步探讨了壮语和闽南语的au1方式、au1取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汉语的“取方式/取舍、攞方式、要方式”是对壮语的au1方式、au1取舍和其演变模式复制后所得的结果。王盈盈、覃东生(2018)[30]两位学者不仅探讨了壮语“给予”义语素的对象格标记用法的语法化路向,同时通过前文分别对广西的汉语方言、壮语“给予”义语素的功能进行描述,认为广西汉语方言中的“给予”义语素的对象格标记功能来源于壮语的扩散。吕嵩崧(2019)在2019年既对壮语(三个广西壮语点以及一个云南壮语点)源自固有词和来自汉语借词“完毕”义语素进行介绍后,在它们的功能及其各自发语法化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造成其功能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20]又认为“鸡”“牛”义语素呈现出的多功能性,是壮语通过语法化所产生的历时演变。[31]

5.多个研究角度层面

覃凤余(2006)[32]认为壮族先民与汉族的接触,不仅对壮语地名的汉语—壮语翻译关系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其书写形式的发展以及壮语地名的汉化。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  (2008)  [33]四位学者基于语言接触的视角,对西林壮语的汉借词语从不同历史层次以及不同的借词来源进行描述,又对其汉借词的语义和语法变异进行分析。赵晶(2008)[34]在语言接触的视角下,按照年龄因素对汉壮名词组语序类型、演变规律进行描述、对比。卞成林、黄美新、陆淼焱(2011)[35]三位学者不仅有对桂西南粤语对壮语的影响从语音、借词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也有把桂西南壮语对粤语在语音、借词、语法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描述。孟飞雪(2016)[36]通过运用类型学、语言接触、语法化理论,对广西南北壮语方言的人称代词进行描述与分析。李冬(2017)[37]先通过不定式形式“蕴含图”的理论框架,对广西南北壮语五个方言点的各类不定系列进行描写,总结其语义功能的分布特点,后在语言接触的视角下探讨壮语各不定系列语义功能发生的演变。李艳霞(2017)[38]在对陆川粤语以及武鸣壮语语音系统进行描写的基础上,将两者关系词的语音系统进行对比,再把壮粤的关系词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现代汉语等进行比较,以求发现其语音以及词汇的演变。

(三)语言系统内部演变方面的文献

语言系统内部演变指的是语言系统各个系统自身有着演变及路径。而关于语言系统内部演变的相关研究,有以下几位学者。韦尹璇(2012)[39]对武鸣、剥隘、龙州、靖西的壮语否定词的语法化进行举例描述,说明其语法化,即虚化程度较高,但没有对其动因进行深入探讨和阐述。梁敢(2014)[40]认为武鸣标准壮语“名词+ na?2(每)”結构的词汇化很可能发生在壮语内部的演化;同时探讨壮语“名词+na?2(每)”结构中的na?2(每)的语法化,即壮语ta?2(到)→na?2(每)的虚化过程。罗昱(2015)[41]运用了语法化理论,对广西靖西、田阳、龙州三个壮语方言点的指示词进行描写与分析。朱婷婷(2015)[42]通过田野调查对广西田阳壮语放置义动词“po4(放)”进行语言描写,发现其演变过程是由放置义动词发展为终点/方向格介词,后进一步虚化为动态助词以及虚化为与格介词两种。黄诗婷(2016)[43]对中里壮语副词中三个词的语法化路径进行分析,并对其诱发动因进行探讨。黄静露(2016)[44]对贵港壮语的复辅音进行描写后,说明其演变特点,再对其发生演变的原因进行讨论。韦运益(2018)[45]从语法层面出发,通过兰木壮语两字连读时变调是否发生这一现象来区分词和短语以及“双义词组”所包含的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黄金玲(2020)[46]主要论述了广西壮语句末的[pai24]和[li:u51]的语法功能,对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以及语法化路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

三、结语

广西壮语语言演变方面的研究经过数个十年的发展,现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上述对其语言演变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后,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可取之处

研究专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当中的相关研究不外乎有对语音学方面的分析,也有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的探讨。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所运用到的,不仅有语言描写方法,历史比较语言方法,还有語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法、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等。

(二)不足之处

首先,多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理论对广西壮语的各个内容进行研究,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不多,而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中有文化,文化中有语言。其次,更多的是对广西单个方言点或者某个区域进行调查,或多与汉语方言进行对比,缺少与国外跟壮语有着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相关调查以及对比研究。

(三)未来走向

其一,对于语言演变的研究,我们要放眼于国家的语言政策以及语言保护工程。只有对壮语的演变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解决更多壮语研究中的先后次序问题以及历史层次等问题,以此推动壮语语言库存的完善。而在2015年,中国就已经推出了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直至2021年,该工程的一期目标已完成,这也标志着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语言资源库。近几年的学者也开始着眼于在语言保护的政策、工程之下,对汉语以及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丁石庆(2018)[47]以及王锋(2019)[48]两位就探讨了少数民族语言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是如何体现的。放眼今后,语言演变研究也要一直为国家的语言战略服务,厘清广西壮语的演变、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广西壮族甚至是整个壮族的相关语言资源库的扩充助力,让壮语甚至是少数民族语言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延续力。

其二,与其他不同学科的合作也是今后的一个趋向。与历史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研究方法进行相结合,或许是以后演变研究应该重视的一个点。因此,对语言演变进行研究,不仅要涉及历时层面,也要涉及共时层面,而对语言演变进行深入探讨,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这也是因为有当时的历史条件才有后来的语言变化。

其三,当今语言学研究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以及高度,其知识体系以及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挖掘和发展,其中的语言演变研究也是如此。对于以往的研究理论以及方法、思路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即对内部进行完善,可能是今后需要多加注意、探究的点。例如倪博洋、鄢卓(2018)[49]两位学者就主要依据曾晓渝教授所提出的“关系词分层法”,对其中汉语借词分层的原则方法作了补充以及细化。

参考文献:

[1]王远新.我国壮侗语言学界语言影响与语言归属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 1989(04):130-137.

[2]李锦芳.壮语言文学探索(一):纪念壮语言文学学科重要开创者张元生教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杨柳.桂西南地区语言接触研究综述[J].百色学院学报,2014(05):51-55.

[4]蓝明生.壮语文研究著述目录索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

[5]黄庭广.德保壮语与清迈泰语稻作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

[6]苏月金.壮语民俗词语研究——以横县宿龙壮语为例[D].西南大学,2016.

[7]王丹,高毅,张显成.麽经整理及壮族宗教用语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12-117.

[8]韦巧洁.广西柳州寨隆镇壮语老中青三代声调归字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91-95.

[9]曾晓渝.论“壮汉语”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J].语言研究,2009(04):31-37.

[10]吕嵩崧.靖西壮语中汉语新借词的来源及部分语音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99-105.

[11]韦景云.永福古座壮语鼻化韵特点及其成因[J].民族语文,2017(03):68-75.

[12]黄静露.基于壮、汉语言接触的壮语读书音声母系统研究——以广西横县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9(06):164-169.

[13]黄静露.广西中南部壮语读书音鱼虞韵的读音及类型[J].广西民族研究,2019(02):145-152.

[14]覃远雄.平话、粤语与壮语“给”义的词[J].民族语文,2007(05):57-62.

[15]覃凤余,田春来.广西汉壮语方言的“噻”[J].民族语文,2011(05):26-36.

[16]郭鑫.汉壮语接触视角下的武鸣壮语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2.

[17]潘立慧.源自汉语的壮语已然体标记kwa5(过)[J].百色学院学报,2015(03):50-54.

[18]覃兰惠.罗城土拐话、仫佬语、壮语的平行语法现象[D].广西大学,2018.

[19]侬常生.壮语方言时间单位词的两种计量方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52-58.

[20]吕嵩崧.壮语“完毕”义语素的语法化及对广西汉语方言的影响[J].方言,2019(04):496-511.

[21]唐龙.从汉达壮语词汇看汉壮语的接触[D].广西大学,2007.

[22]黄美新.大新县大岭壮语亲属称谓的文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

[23]兰雪香,李秀文,伍和忠.柳城县六塘壮语新词语初探[J].百色学院学报,2011(02):81-85.

[24]康忠德,莫海文.广西宾阳平话与壮语“吃”类词的接触与借贷[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66-171.

[25]黄彩庆.壮语、汉语接触背景下的田阳平话词汇探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03):70-71+80.

[26]陆淼焱.靖西壮语部分受汉文化影响的民俗和宗教词语[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04):87-91.

[27]梁敢.武鸣壮语?a?5na?2(干脆、故意)词汇化及相关语法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8]覃东生,覃凤余.广西汉语“去”和壮语方言pai1的两种特殊用法——区域语言学视角下的考察[J].民族语文,2015(02):68-75.

[29]覃东生,覃凤余.广西汉、壮语方言的方式助词和取舍助词[J].中国语文,2018(05):575-587+639.

[30]王盈盈,覃东生.广西漢、壮语方言“给予”义语素的两种特殊用法[J].百色学院学报,2018(06):29-35.

[31]吕嵩崧.壮语和广西汉语方言“鸡”“牛”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及其形成[J].民族语文,2019(03):36-50.

[32]覃凤余.壮语地名中的壮语与汉语——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四[J].广西民族研究,2006(03):108-118.

[33]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西林壮汉文化的交融——谈西林壮语汉借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34]赵晶.汉壮名词组语序的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08.

[35]卞成林,黄美新,陆淼焱.桂西南粤语和壮语的接触关系略论[J].百色学院学报,2011(01):66-69.

[36]孟飞雪.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壮语方言人称代词研究[D].广西大学,2016.

[37]李冬.壮汉接触视野下壮语不定代形式的类型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7.

[38]李艳霞.陆川粤语与武鸣壮语关系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9]韦尹璇.壮语否定句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0]梁敢.武鸣壮语“名词+na?2(每)”结构的词汇化及相关语法化[J].语言科学,2014(03):281-289.

[41]罗昱.广西南部壮语指示词研究[D].广西大学,2015.

[42]朱婷婷.广西田阳壮语“po4(放)”的语法化[J].钦州学院学报,2015(10):51-55.

[43]黄诗婷.中里壮语副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44]黄静露.贵港壮语复辅音的简化演变[J].百色学院学报,2016(05):69-72.

[45]韦运益.兰木壮语两字连读变调与词汇双音节化关系探析[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04):118-123.

[46]黄金玲.广西壮语句末的[pai24]和[li:u51]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20.

[47]丁石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语料资源的质量、价值和效用——以少数民族语言材料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0):19-26.

[48]王峰.理念、目标和策略:语保工程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24-32.

[49]倪博洋,鄢卓.侗台语言汉借词层次分析法再探讨——以广西德保壮语为例[J].语言研究,2018(02):98-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近四十年来日本关于广西少数民族研究文献综述”(项目编号:YCSW2021086)。

(作者简介:梁业佳,男,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日本语言与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方言语法汉语
学汉语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跟踪导练(二)4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追剧宅女教汉语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参考答案
汉语与拼音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