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新生态探析

2021-11-05侯坤石波罗任萌

百花 2021年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互联网+

侯坤 石波 罗任萌

摘 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朝着“互联网+”时代不断迈进,互联网与社会各行业深度结合,同时也改变着公众的生产、生活、思考、社交和公共管理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面对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的变革,公众渠道也愈发多元化、隐蔽化和灵活化,传统的传播机制正在受到极大的挑战,建立崭新的传播生态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新生态

引 言

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层面的价值宣导和高效传播,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载体之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牢牢根植在中国人民心中,体现在行动之中,是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方向不偏离不变形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根本途径。尽管当前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对宣传和教化引导带来了机遇和风险,但是只要牢牢把握方向性原则,敢于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就能顺应时代浪潮,谱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生态,讓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一、“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话语主动权占领上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中央宣传部提出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纲要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多是政府的官方新闻媒体和宣传机构,通过半行政化的方式,由上而下,在社会的行政职能履行、公共服务发挥等渠道进行传播,比如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四大板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必修课纳入其中。这种方式在传统媒介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缺乏用户主导权的情况下,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新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公众可以拥有十分强大的选择权以及话语权,每个公众都可能成为传播路径上的焦点。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传播方式而言,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度不高,因此显得不接地气,所以公众对此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也就相对较低了。[1]目前的传播形式多是依托组织形式传播,从上到下的纵向传播多于横向传播。而“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对组织形式的方式依托较少,传统传播模式与时代下的需求不相匹配,没有了活力和吸引力。

(二)缺乏有效的驱动力

互联网时代下,各类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范围更加强大,多元思潮在相互交织下渗透公众视野,一些传播主体为了提升知名度获取更多的受众基础,就倾向于将非主流和亚文化甚至一些非健康、与社会主义思想不相符的西方价值观进行包装后进行传递,以迎合公众的好奇心。这些内容容易加工制作,成本低,传播力大于传统政治诉求更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导。公众因为政治素养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有一部分人就选择了接受前者的“文化快餐”,久而久之,对其价值理念的形成就产生了较大负面作用。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产生方式过于传统,流程过长,十分僵化,缺少灵活性和主动性,而相对于现代的知识产生传播的情景化、共享性和学科交叉性质,主体的多类型和组织的多形式,价值观的生产方式就显得相对滞后。核心价值观的产生传播多是通过党政机关以及其管理的官方媒体、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定位多以学术性、政治性为主,理论研究大于生活实际,知识内容十分严谨、严肃,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格式化、规范化的要求,内容形式缺乏弹性,政治要求过高,和普通大众拉开了距离。这些原因就造成了核心价值观形成、传播、消费的整个链条上没有较大的改观和实质性的创新。另一方面,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非主流文化传播速率具有优势,代表着网络环境带动的一个或多个群体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理念,而这些群体多是过分迷恋网络世界。由此看这些非主流文化只代表小部分人群的内心需要,并不能体现全体公众的价值需求。

(三)传播技术上的挑战

一方面,因为网络传播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政府近几年致力于大数据中心和网络的建设,但是受制于体制机制的约束,一些新的技术理念并没有广泛应用,相对于新兴媒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技术并不存在较大的优势,技术应用不够深入,特别是一些多元化的网络技术,在传播途径中并没有实现体系化和纵深化的运用,也没有形成情感化的渗透,传播停留在中立化的知识层级,与以共享共建为主导模式的互联网传播流程重塑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融媒体改革步伐不够快速。新型的传媒形式出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融媒体架构的信息快速化、多元化的传播形式,思潮、观念的渗透具有更大的机遇和平台,不过在政府层面,在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原因的制约下[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媒体的传播中,渠道较为单一,形式较为机械化,载体相对固定,因此传播能力较为有限。尽管现在有些官方媒体也探索形成了融媒体平台,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报刊依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导的主渠道,效果不明显。

二、建构“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新生态的措施建议

一)以生活化为基点,加快网络化的传播体系构建

在传播过程中,应当聚焦在传统模式下的创新和改革,打破原有的以学术文化政治为主导的话语方式,要兼顾传播途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的保持及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形式的相统一,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符合其感情认知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与大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感知相契合。这样的价值观传递,更接地气,更有人文气息。大众的认可度也能不断提升,才愿意去主动践行。[4]该体系构架的前提是要对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内在特征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可以利用前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这一目标,从而统筹价值观的传播内容与形式,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表达、文字材料、交际内容中提炼出相关的符号和编码,以此为基础,去形成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形式,让生活化成为传播体系的主导方向。

二)打造社会化的体系布局,推动内容形式的创新

以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转换传播体系中的主体结构,形成角色对调,把内容形成的主动权交给受众。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传播布局可以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优势进一步地整合,对用户的行为、评论、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他们的需求方向和意识习慣,传播行为更加符合公众的感知,这样就能做到以用户受众为核心,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形成了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形象和内在印象,与社会化的生产生活进程有效地融合起来。最终形成了把内容生产作为主角的信息智能化的输出,把社会主流需求作为主要平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成机制,并且把内容形式打造成为人与人之间和谐健康人际关系的联结载体,构建了最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化认同局面。[5]

(三)实现高效的网络传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技术革新

一方面要对传播技术进行改进优化,改变能力缺陷的窘境。党和政府宣传部门要开展深入的学习调研,就网络环境下的核心传播机理和技术进行全面的掌控,并且结合受众信息传播习惯、话语权的提升、技术模式的变革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健全。同时要积极发展融媒体技术,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按照技术、业务、权属、制度规则四位一体布局的建立,让二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形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6]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和传播质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的传播中有全面可靠的网络舆论和技术防线,把信息安全技术引入到网络传播体系架构中,构建人工判别、计算机智能分析相互配合的网络监管体系,包括人工舆情分析,计算机文本信息判别、分析、模型识别、图像智能辨析等信息判定过滤体系,以及以分级、UR地址列表为主的网络域名和IP地址的甄别和过滤,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健全、成熟的网络监管体系,尽快补足监管短板和漏洞。

三、结 语

综上所述,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融合和共享优势,结合生活实践,健全社会化的传播体系,构建网络系统化的传播渠道,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传播,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不断提升国民精神文明素养。

基金课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大思政”格局视阈下的“课程思政”必要性和实践性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90057)

参考文献

[1] 程平.从价值哲学到生活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意蕴[J].学习与实践,2014,(11).

[2] 李志峰,高慧,张忠家.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J].教育研究,2014,(3).

[3] 桑明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话语权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

[4] 李敬煊,范伟.“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新生态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9,000(008):4-7.

[5] 韩杰,赵浚.“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着力点[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6] 唐蓓芳.“互联网+”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6,38(3):107-112.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互联网+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