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以载道”与“独抒性灵”

2021-11-05林天宇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滕子京性灵岳阳楼记

林天宇

古来为人津津乐道的文选中,北宋范仲淹所写《岳阳楼记》是很突出的一篇,那超越了世俗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圣人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慨,斯文承载着国人的修身处世之道。

同样写岳阳楼的还有另一篇美文,相映成趣却鲜为人所知——晚明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标题只一字之差,似乎是故意与先贤相互激赏;作为性灵文学有代表性的人物,所写的这篇文章,内涵上又有什么讲究呢?

《游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出现,可以先捋一捋中国文章的两个源流:“文以载道”和“独抒性灵”。

中国自古推崇“道德文章”,从读书求学到文艺创作,都注重对人立身处世的指引。最老的古籍《尚书·尧典》有言“诗言志”,所以当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诗经》被用作官方教材后,对它的解释也是尽力往道德志向上来说,如敲动着每一个辗转反侧的有情人之心的“关关雎鸠”的鸣唱,在《诗大序》中,定性为讲“后妃之德”,是为“风天下而正夫妇”来“教以化之”——这也是“教化”一词的由来。具体讲,道德教化和政治、人伦密切相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当然,人性有理性道德的一面,自也有感性抒情的一面,哪怕《诗大序》也无法否定诗歌的源头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晚明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就借着杜丽娘听老塾师用德行讲《关雎》而觉得莫名其妙的反应,来调侃违情的弊病。当诗人一路传唱着人生千姿百态的悲欢离合,抒写着喜怒哀乐来到魏晋,陆机明确提出和“诗言志”相对的另一派理论:“诗缘情”。到南朝刘勰编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时,提出了“情者文之经”,把言情看作一切文学的特征。对性情的重视与肯定,成为后世文人的共识。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了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观点。文学是为道德教化服务,还是只为抒写自我的性情,历来多有争论,潮起潮落,此起彼伏而各有高峰。唐时韩愈有感于声色之文的流弊,发起古文运动,举起“文以明道”的大旗,得到了正统文学家的支持,从此有了“道统”;而在文人习惯说道德之后,又衍生了太多“假道学”的伪作,当明朝正统文人追求“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境界之后,出现了一个逆流——以袁宏道为代表人物,和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共同组成的“公安派”,公安派的核心宗旨,出自袁宏道对弟弟袁中道诗文的评价:“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于是,“独抒性灵”和“文以载道”相并立,成为文心的两座高峰,区分、统领着千古文脉的源流。

而今学子在读书生涯中,所学古文以道统为主,如初中必背的诸多先秦诸子文,那振聋发聩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教诲,读过的人不会忘记品尝“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滋味。到高中一系列的正统文章:讲学习重要性的《劝学》,讲圣贤发愤之所为的《报任安书》,以史谏今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讲孝道的《陈情表》……是为教化,起人格塑造之用。表达真性情的文章自然也有,如《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等,更多的存在于诗歌选篇中。

道统文章的高峰在唐宋,《岳阳楼记》可为典范。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树立的“古仁人之心”,将儒家所尊崇的任重道远的家国情怀推到了极致。在面向自我的层面,强调对个人性情的超越,满目萧然不必感极而悲,把酒临风不必其喜洋洋,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面向家国的层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强调个人对苍生百姓、朝堂国君担当责任,以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被袁宏道评为写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袁中道,笔下的《游岳阳楼记》,相较之下,多有异同参照之趣。

在开篇,介绍岳阳楼的环境格局:“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让人以为是在重复范仲淹所写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但袁中道不会让人乏味,立马在范仲淹的基础上,对岳阳楼的山水做进一步的品味:如果岳阳楼前只有洞庭湖水而没有君山,如果“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可见袁中道的用心处比范仲淹的壮阔更显细致,从而总结出“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的结论,提醒读者来这里不仅要登楼、看水,也要看山,而且要看山與水的配合,这很有小品文的风格。

然后作者开始具体写自己的此次游历,先是白天“风日清和”,在小船上取酒共酌,感觉“亦甚雄快”——呼应范仲淹写“春和景明”游洞庭会有的“心旷神怡”的积极情感体验;然后到日暮,湖上“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让人“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呼应范仲淹写“淫雨霏霏”游洞庭会“忧谗畏讥”“感极而悲”的消极情感体验。

如果按范仲淹的逻辑,接下来就要进入写自己超越世俗小我的悲喜,追求博大的心志;袁中道真正区别于范仲淹的,集中在下文。

袁中道想起了滕子京当时的遭遇:“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读到这里,我们更清楚地明白范仲淹所说的情怀所指,是为了开导滕子京怀才不遇、被贬岳阳而哭,希望他能超越一己之得失荣辱。但袁中道并不赞同范仲淹的意见,下面开始了他的反驳:

“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

简言之,滕子京已经在定州建功立业,虽然后来遭人构陷弹劾,但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又政绩卓著,有什么值得哭的呢?

可见袁中道认为,滕子京其实没有什么好忧伤的,甚至是值得羡慕的,这与范仲淹要朋友超越一己为天下不相同。我们不由得要怀疑,是不是袁中道胸无大志、格局小了呢?对于自身,袁中道想表达什么呢?这要看文章的收尾:

“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真相大白,好坏都是在对比中体现出来的,袁中道列举了自己的四个情况来证明自己才是那个最应该哭的人:未得功业;年已半老;骨肉(指二兄袁宏道)病故;飘零在外。——本文从游洞庭湖入手写起,思前人,不为表达对道德教化的感想和追求,只想吐一吐自己心中的苦水,慨叹人生不得志的艰难困顿。

袁中道并不想把自己端起来塑造成为一个伟岸的圣贤,不渴望读者从他这篇文章中找到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法门,只想坦白一个平凡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他16岁中秀才,科举考场上几经落第,至34岁时才中举,而考进士又多次名落孙山。“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对诸多像他一样的不得意文人来说,其实很远。

所谓“独抒性灵”,就是面向自己的个性,表达小我的真性情。一个“独”字当先,表明他们的文字不求外界他人的簇拥,他们的宗旨也不需要集体观念的认可。公安三袁用他们真实、细腻的文字,给个人的性情做了解放;读他们的文章,一花一水,一山一木,常妙不可言。上文提到的《牡丹亭》(和三袁基本处于同一时代),则是用戏曲的形式,让饱受礼教禁锢的青春女子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中吟唱着情之不可阻碍。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所说的“违己交病”,很多事情、很多观念是世俗安排给我们的,使得“心为形役”。道德成为教化的规章时就有了枷锁,人性如果敢于求真又何尝不是美的?

读懂范仲淹与袁中道两篇写岳阳楼的文章,且能辨别它們情感内涵的不同,以此为参照的方法,就可以对古往今来的文选进行源流的区分,并深入了解其主旨。

要注意的是,也有很多诗文的思想情感内涵是包含了“情”与“志”的,既有真实小我的抒发,也有道德志向的表达,二者相互交融。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从自己饮酒消愁写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颓废的感觉溢于言表。但转而去渴慕贤才,从对“青青子衿”的设想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将诗意导向正统的抱负,诗境雄伟。

所以,“文以载道”和“独抒性灵”,并不是势不两立的双方,不过是各有偏向;文以载道不该成为虚言妄作,独抒性灵自也不是道德败坏之流。人的理性与感性两面,又何曾可以偏废呢?

猜你喜欢

滕子京性灵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王永收
滕子京替人追债重修岳阳楼
拥有一种“超能力”
滕子京“欠条”建成岳阳楼
建构“性灵”山水
返璞归真 独抒性灵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欺世盗名”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