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年,青藏科考再出发!

2021-11-05吴飞翔苏涛

知识就是力量 2021年11期
关键词:鱼龙科学考察青藏

吴飞翔 苏涛

20世纪70年代,中国启动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一手科学数据。如今,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这是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事业的历史延伸,也是青藏精神的代际赓续!

中国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奠基人李璞先生从川西进藏进行地质综合考察,采集了康藏高原(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第一批珍贵的地质资料,其中有一块西藏昌都藏族同胞赠给他的侏罗纪硬齿鱼化石。李璞先生将这件化石转交给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这件被杨钟健先生命名为西藏硬齿鱼的化石,代表着一类形似蝴蝶鱼的海生鱼类。它的出现直接证明了当时昌都地区仍存在浅海。

以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为代表的中国登山队首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极大地鼓舞了国人。此后,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

图为(右起)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图片来源/新华网)

1966年初夏,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占祥先生和同事在聂拉木县土隆村发现了比较完整的鱼龙骨架化石。这件鱼龙化石从珠峰运回北京,被命名为西藏喜马拉雅鱼龙。这是青藏高原迄今已知的最庞大的史前动物,也证明了2亿多年前的“世界屋脊”曾是一片汪洋。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萨启动。相比于以往的青藏科考重在“发现”,这一次则突出“变化”,关注地球系统中各圈层的联动机制,着眼于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未来。这意味着新时代的科考在任务组织和执行上、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协同上,要比以往更加紧密。

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从喜马拉雅山脉到藏北无人区,从横断山区到阿里高原,考察队员为取得第一手科学资料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足迹几乎遍布整个青藏高原。这次科考初步探讨了有关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等相关的理论问题,为青藏高原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图为珠穆朗玛峰附近定日县苏热山,鱼龙化石和科考队员  (图片来源/《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图片集》1966年)

冰河尚未化冻,勇士再临珠峰。有科考队员沿珠峰登顶路线,采集了海拔7007~8660米的一段岩石标本;而另外的队员则在周边地区开展更全面的考察。

科考队员在今天珠峰大本营附近海拔约4700米的地方找到了旋齿鲨的化石。这个史前怪鲨来自三叠纪早期,同样证实珠峰曾经没于海面之下。这件化石由中国古鱼类学奠基人张弥曼先生命名为珠峰中国旋齿鲨。

 1975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科考队员

周恩来主持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同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制订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1973—1980年综合科学考察计划》,拉开中国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序幕。

真正的科学,必定兼具人文精神,

在高寒之地的科学考察工作更是如此。

科学家们回望深时、追溯演化,

不仅创造着现世的知识,更是在传承一种永恒的青藏科考精神。

他们不畏艰辛、钻研奋斗,在科考路上打下了不朽的“觇标”,

永远鼓舞着人们勇于求知、不断前行!

(責任编辑 / 高琳  美术编辑 / 李子夜)

猜你喜欢

鱼龙科学考察青藏
中国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
科学家复原真实大小远古鱼龙
打开艺术的宝盒——“青藏三部曲”的多样化文体与叙事探索
青藏星夜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问道长白山之科学考察
误解鱼龙几百年
鱼龙的鼎盛时代
井冈山市大鲵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及其驯养保护工作探讨
广开渠道,加强科学课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