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2021-11-05张盟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天津3015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20期
关键词:心搏全自动心肺

张盟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 (天津 3015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86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的复苏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工除颤联合心肺复苏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6.05%(37/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12%(28/43),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93%(9/43),P<0.05。结论:对心搏骤停患者应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升心肺复苏成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心搏骤停是指患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和血液循环发生中断而导致的全身组织缺血缺氧症状[1]。对于心搏骤停患者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否则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甚至死亡。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治疗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抢救治疗措施,其可以显著提升患者心脏以及脑血液灌注量,促使患者心跳和呼吸逐渐恢复[2]。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心脏恢复跳动后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心房及心室颤动,容易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3]。因此在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还应该给予有效的除颤处理,保障患者安全。全自动除颤仪可以瞬时发射高能量脉冲,作用于患者心脏后有助于心率恢复正常[4]。为了分析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临床疗效,本文开展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86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的复苏方式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43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51~79岁,平均(64.25±8.35)岁,体质量指数21~28kg/m2,平均(24.71±2.94)kg/m2;对照组43例,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52~80岁,平均(64.41±8.52)岁,体质量指数21~30kg/m2,平均(24.86±3.04)kg/m2。组间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纳入标准:(1)患者心跳、呼吸、脉搏停止,并确诊为心搏骤停;(2)患者均为突发性心搏骤停,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胸廓畸形以及存在胸壁损伤患者;(2)口腔以及咽喉部解剖结构异常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工除颤联合心肺复苏进行治疗。心肺复苏:由专业急救人员采用徒手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式进行治疗,让患者在硬板床上取仰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对胸骨中下约三分之一位置处,扣手进行胸外按压,在按压过程中保持手肩肘腕关节在一条直线上,并且用力均匀,深度控制在4~5cm,频率控制在100次/min。在操作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如果患者自主呼吸和心跳恢复便可以终止操作。人工除颤,设置除颤能量序列为200~360J,基于患者除颤情况合理确定除颤次数,对于心室颤动患者采用非同步除颤模式,对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同步除颤模式。对于连续除颤3次无效患者,应静脉滴注肾上腺素以及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同时进行再次给予电击除颤。

研究组患者给予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进行治疗。心肺复苏操作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全自动除颤仪除颤:应用上海美晨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Powerheeart AED G3 Pro全自动除颤仪,设置自动识别时间为10s,设置频率为200次/min,设置电击次数为8,每次能量由低到高持续增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软件统计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对比

研究组0~6min内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有21例、6~10min内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有11例、10~15min内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有5例,总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6.05%(37/43);对照组0~6min内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有13例、6~10min内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有9例、10~15min内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有6例,总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5.12%(28/43)。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有1例再次心搏骤停和1例心力衰竭,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对照组有4例再次心搏骤停、3例心力衰竭和2例诱发出血,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93%(9/43),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讨论

通常来说,心搏骤停患者如果在4~6min内得不到及时救治,其大脑组织以及其他器官便可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5]。因此对于心搏骤停患者应该及时给予心肺复苏措施和除颤措施,促使患者心跳和呼吸尽早恢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约80%的突发性的非创伤的心搏骤停患者均伴有心室颤动,因此仅通过徒手心肺复苏难以消除心室颤动,从而无法将患者心率完全转变为正常心率。这就要求在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还需要增加除颤治疗措施[6]。临床除颤治疗包括人工除颤和除颤仪除颤两种方式,人工除颤虽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除颤效果,但是在除颤过程中需要做多个导联检查,为人工除颤提供指导,这样容易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进而降低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全自动除颤仪可以自动识别患者心率并基于患者具体情况自动进行除颤操作,除颤时间短,同时操作简单方便,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全自动除颤仪和人工除颤,结果显示研究组总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应用全自动除颤仪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心搏全自动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咔吱兔的全自动生活
《心肺血管病杂志》
全自动发明机
全自动洗衣机
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兴起与未来之路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突然倒地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