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本品种选育技术集成示范效果

2021-11-02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受胎率发情公牛

黄 荣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院,西宁 810016)

青海省牦牛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是牦牛主产区之一。长期以来牦牛饲养依靠天然放牧,自由采食,饲养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且缺乏科学性。同时由于种畜串联滞后,导致严重的近亲交配,品种退化严重。自2014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针对青海省牦牛养殖中出现的品种退化和生产性能下降问题,决定启动实施“牦牛本品种选育及提高生产性能技术集成与示范”育种重大专项,项目集成牦牛高效繁殖、品种选育、犊牛和育成牛培育和科学养殖等技术,旨在全面提升全省牦牛良种繁育与推广能力,并在全省14个牦牛良种场示范推广。项目通过近六年的研究示范,采用现代选育与传统育种相结合,解决了品种退化问题,生产种公畜推广到全省牦牛养殖区,使牦牛良种化覆盖面大幅提升,牦牛品种退化得到遏制,牦牛生产性能不断提高。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选择健康、膘情均达中等及以上、直肠检查无较大繁殖疾病,年龄4~6.5岁经产母牦牛,试验示范地选择海晏县、刚察县、大通种牛场、河南县和天峻县的牦牛育种场开展示范。示范牦牛分别选自环湖牦牛、大通牦牛和高原牦牛三种资源类群。试验示范时间为2014年至2019年。

1.2 试验材料

牦牛保定综合操作栏,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设计,(专利号:ZL 2014 2 0778968.2 );注射用PGF2α(氯前列烯醇纳,0.5mg)、Gn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00μg)购自宁波市三生药业有限公司;大通含1/2野血牦牛细管冻精取自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

1.3 方法

1.3.1当年产犊牦牛高效繁殖及犊牛培育技术

当年母牦牛采用“GnRH-PG-GnRH”处理方案,从上年12月至第二年5月实施试验母牦牛补饲,补饲量为1.0kg/头.天,参加补饲的母牦牛产后90d 并实施隔离断乳;根据发情状况实施人工授精,对初产犊牛采用犊牛培育料+优质青干草+放牧饲养开展犊牛培育。

1.3.2隔年产犊牦牛高效繁殖及犊牛技术

隔年母牦牛采用“GnRH-PG”处理方案,从上年12月至第二年5月实施试验母牦牛补饲,补饲量为0.5kg/头.天;生产犊牛采用上述方法开展犊牛培育。

1.4 犊牛及种公牛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分别对犊牛培育组、培育对照组、传统对照组的犊牛在初生、3月龄、6月龄、1岁龄、1.5岁龄的犊牛对其体长、体斜长、体高、体重、胸围、管围等生长发育指标逐一进行了详细测定。

1.5 数据处理

根据母牦牛的发情、配种及产犊情况分别测定各组相关数据,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牦牛高效繁育技术示范效果研究

2.1.1隔年产犊牦牛高效繁育技术示范效果研究

2014—2019年度,示范环湖型隔年产犊牦牛13224头,发情率达到81.82%,受胎率达到75.82%,三月龄犊牛断奶成活率达到98.26%;示范大通牦牛隔年产犊牦牛11082头,发情率达到82.07%,受胎率达到75.81%,成活率达到98.41%;示范高原型隔年产犊牦牛15763头,发情率达到81.41%,受胎率达到75.83%,成活率达到98.07%;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管理和技术处理措施下,三种类型的牦牛发情率、受胎率及犊牛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表1)。

表1 隔年产犊牦牛高效繁殖技术示范效果考核

2.1.2当年产犊牦牛高效繁育技术示范效果研究

2014—2019年度,示范环湖型当年产犊牦牛16740头,发情率达到63.31%,受胎率达到58.88%,三月龄犊牛断奶成活率达到98.29%;示范大通牦牛当年产犊牦牛11180头,发情率达到63.88%,受胎率达到59.42%,成活率达到98.14%;示范高原型当年产犊牦牛17080头,发情率达到63.93%,受胎率达到56.39%,成活率达到98.15%;结果表明,当年产犊牦牛在补饲和早期断奶等技术干预下,三种类型的牦牛发情率、受胎率及犊牛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表2)。

表2 当年产犊牦牛高效繁殖技术示范效果考核

3 犊牛培育技术示范效果研究

研究表明,对早期断奶犊牛实施犊牛培育技术示范,三种类型的牦牛犊牛六月龄公、母犊牛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没有显著差异,但较传统放牧条件下犊牛生长发育速度和报道数据有大幅度提升(表3)。

表3 犊牛培育技术示范效果研究

4 育成牛培育技术示范效果研究

2017、2018、2019年分别对2015、2016、2017年度生产的犊牛培育后进行考核,其中培育环湖型育成公牛4075头,培育育成母牛3820头,1.5岁龄育成公牛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达到102.13cm、112.68cm、136.85cm和15.06 cm,体重达到158.26kg;培育大通牦牛育成公牛3407头,培育育成母牛3188头,1.5岁龄育成公牛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达到102.33 cm、112.53cm、135.71 cm和15.42cm,体重达到159.37kg;培育高原型牦牛育成公牛4479头,培育育成母牛4227头,1.5岁龄育成公牛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达到101.69cm、111.69 cm、134.82cm和15.24cm,体重达到157.07kg(表4)。

表4 育成牛培育技术示范效果考核

5 牦牛优良种群品种选种选育技术示范效果研究

数据统计表明,2017—2019年度,鉴定合格环湖型牦牛种公牛3730头,鉴定合格种母牛3531头,实施犊牛和育成牛培育,种公牛定选合格率达到80.53%;种母牛定选合格率达到82.16%,特级种公牛鉴定率最高达到18.48%,一级种公牛鉴定率最高达到35.53%。鉴定合格大通牦牛种公牛3249头,鉴定合格种母牛3083头,种公牛定选合格率达到90.20%;种母牛定选合格率达到91.43%,特级种公牛鉴定率最高达到19.69%,一级种公牛鉴定率最高达到18.35%。鉴定合格高原型牦牛种公牛4115头,鉴定合格种母牛3917头,种公牛定选合格率达到81.46%;种母牛定选合格率达到82.80%,特级种公牛鉴定率最高达到18.35%,一级种公牛鉴定率最高达到36.70%。示范效果较传统牦牛品种选育的种牛定选比例有较大幅度提升,示范效果明显(表5)。

表5 种公牛选种选育技术示范效果考核

6 结论

研究集成牦牛高效繁育、人工授精、犊牛培育、育成牛选育和种牛选种选育技术并进行示范,初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牦牛品种繁育和改良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推进青海牦牛种业发展,避免牦牛近亲繁殖,提高品种质量和优良种牛供给率,加快了青海省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全面转变。在传统饲养条件下,“两年一胎”的隔年产母牦牛受胎率约为50%,当年产母牦牛受胎率约为10%。项目累计示范隔年产母牦牛40069头,当年产母牦牛45000头,隔年产母牦牛总受胎率达到75.83%,提高了25.83个百分点,当年产犊牦牛总受胎率达到59.42%,提高了49.42个百分点,三月龄断奶成活犊牛54064头犊牛成活率达到98%以上;生产犊牛经培育和选种选育后,检定合格并示范推广种公牛11094头,种母牛10531头。将全省种公牛需求的份额从不到四分之一提高到一半以上,并逐年提升。同时,将不同种质资源类别的牦牛,在相同集成的技术养殖模式下进行示范推广,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效,有效解决了全省牦牛种质性能低下及饲养效益低下的难题。

猜你喜欢

受胎率发情公牛
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公牛赞
公牛历险记
快跳!
浅谈提高母猪受胎率的技术措施
提高母羊受胎率的技术要点
不同外源激素组合模式对奶牛同期发情效果的研究
提高黄牛冷配受胎率的经验浅谈
不同来源PMSG对肉山羊同期发情及排卵效果比较
影响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羊发情效果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