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阳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阳虚血瘀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2021-11-01陈广进李美红邹培源杨庆邦庄冬明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25期
关键词:温阳静息症候

陈广进 李美红 邹培源 杨庆邦 庄冬明

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阳江 529500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以静息心率低于60 次/min为主要特征的各种心律失常的总称[1]。其病因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先心病等结构性心脏病或者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脏传导系统异常[2]。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冠心病导致的窦房结动脉缺血为主要原因[3]。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时可有生命危险,目前西药治疗该类疾病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毒副作用大,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由于价格昂贵,技术要求高,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4]。因此,寻求中医中药的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临床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疲乏,并多伴有面白、眩晕、昏厥等病证,本研究基于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深入分析,认为其病因病机以虚损为本,邪实为标,虚实夹杂。其中心肾阳虚为致病之本,血瘀为致病之标,同时夹杂痰浊、寒凝等邪气[5]。故以温阳益气活血为治疗大法,自拟温阳益气活血方,并配合穴位贴敷中医传统特色治疗,客观评价该治疗方法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2月阳江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0 例诊断为阳虚血瘀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6~70 岁,平均(57.3±4.7)岁;合并糖尿病4 例,高血压13 例,冠心病5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35~70 岁,平均(55.9±3.6)岁;合并糖尿病3 例,高血压14 例,冠心病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阳江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我国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阳虚血瘀证型的相关规定[6]。主症:①胸闷痛、心悸或畏寒肢冷;②精神萎靡、气短乏力、体倦懒言;③舌淡或紫暗,苔白;④脉沉细迟或迟缓。次症:①面色晄白或晦暗,口唇紫暗;②腰膝酸软或痛;③眩晕或黑蒙、晕厥。符合主症的3 项患者具备①③项主症兼2 项次症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林果为等[7]主编的第15 版《实用内科学》 中的关于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的有关内容而制定。

1.3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35~70岁,无性别限制;③自愿参加本课题的研究。

1.4 排除标准

①已安装心脏起搏器者;②由甲减、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者;③合并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心动过缓伴有其他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者。

1.5 终止标准

①受试者未按医嘱服药或自行停药,导致疗程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②受试者不能耐受实验或对中药等其他药物过敏者;③受试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参加试验者;④服药过程中病情加重者;⑤因各种原因退出本试验者。

1.6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温阳益气活血方: 制附子15 g、干姜10 g、巴戟天10 g、桂枝10 g、黄芪20 g、党参15 g、丹参15 g、当归10 g、炙甘草10 g,均来源于阳江市中医医院中药房,上述中药1 剂加清水约500 mL煎至150 mL。由阳江市中医医院煎药室按此标准进行煎煮,装袋密封,由专人分给患者服用,1 剂/d,疗程4周。同时配合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使用的药贴由本科室使用药用白酒(九江双蒸酒,乙醇浓度:25.9%vol)调配吴茱萸粉末,然后取2 g 放在2 cm×2 cm 大小胶布分别贴在内关、心俞,1 贴/d,2 h/次,疗程4 周。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西药硫酸沙丁胺醇片(商品名:舒喘灵片;苏州弘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2160604)2 mg,3 次/d,共4 周。

1.7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静息心率、24 h 动态心电图最低心率、平均心率、总心搏数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①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量表[8]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的积分情况,总分92 分,分值越低提示症状越轻微,分值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②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疗效根据疗效指数进行评定[9]:疗效指数≥95%为痊愈; 疗效指数≥70%且<95%为显效;疗效指数≥30%且<70%为有效;疗效指数<30%为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不良反应包括血压波动、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分,±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 58.94±6.14 60.16±4.73 1.39>0.05 20.26±5.47 56.72±3.28 2.53<0.05 2.76 1.64<0.05>0.05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有效率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心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心率的比较(次/min,±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心率的比较(次/min,±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 53.81±4.63 54.32±4.72 1.54>0.05 68.35±5.74 69.54±5.29 1.48>0.05 2.15 2.09<0.05<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动态心电图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24 h 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最低心率和总心搏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 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最低心率和总心搏数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 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最低心率和总心搏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动态心电图的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动态心电图的比较(±s)

组别例数平均心率(次/min)最低心率(次/min)总心搏数(次/24 h)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30 47.75±3.29 59.52±4.16 2.53<0.05 38.37±4.14 47.59±3.03 1.96<0.05 72 365.26±6.28 89 345.63±5.39 2.72<0.05 30 t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P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t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P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48.26±2.78 60.23±3.81 2.47<0.05 1.47>0.05 1.56>0.05 39.83±4.26 48.31±3.35 1.84<0.05 1.58>0.05 1.49>0.05 74 914.83±7.92 90 381.21±4.73 2.68<0.05 1.24>0.05 1.27>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被诊断,这类患者往往出现心悸、头晕、胸闷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等不可预测的风险,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目前西医常用β 受体兴奋剂、M 胆碱受体阻滞剂等提高心率的药物来治疗,但这些药物不能长期应用,否则会出现各种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10]。起搏器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预估寿命,大幅降低猝死率[11]。但此方法价格昂贵,技术要求较高,有一定的手术创伤风险[4]。同时,起搏器治疗术后的维护及其他相关治疗,需要足够的金钱支持,这些原因都限制了安置起搏器治疗的推广及应用,目前临床上无法被患者广泛接受与认同。

通过运用中医中药方法解决西药治疗的不足之处是本研究的方向。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该病病机不离“阳虚血瘀”范畴,上焦阳气亏虚,导致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下焦阳气不足,肾阳失去温煦运化水液之职,水邪积聚上犯心阳,则引发心中悸动不安[12]。命门为肾阳之府,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心阳为气血运行之动力,命门火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13]。在阳气亏虚的基础上,加之气血运行不畅,寒凝血脉,而导致血脉瘀滞,血瘀内停而导致脉率减慢,随而出现心悸、胸闷、脉迟等病证。正如张景岳《类经》言:“尺主阴分,缓为气衰,涩为血滞,故当病解。解者,困倦难状之名也,迟缓之状也。风寒外袭,血凝于脉,则脉道泣滞而为病矣[14]。”故该病治疗不离“温”“通”二字,其中“温”即温心肾之阳,“通”即活血通脉[15]。本研究基于对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以温阳益气活血为法,自拟温阳益气活血方,方中制附子辛、甘,大热,入心、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附子中的去甲乌药碱能加快心率,对实验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改善作用[16];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干姜具有抗氧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对于缺血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疗效[17];巴戟天补肾阳,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其中黄芪中的甲苷成分能够改善内膜新生,具有促进血循环及提高心律的作用[18];丹参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丹参含有的丹参酮成分能够使家兔离体心脏冠状动脉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同时能够加速微循环,从而血流速率和血流量都有改善[19];当归补血活血;炙甘草益气复脉,治疗心动悸、脉结代。全方合用起到温补心肾阳气、活血化瘀通脉之功效。本研究认为穴位贴敷疗法能够通过药物的吸收作用、激发经气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20]。通过刺激特定的腧穴,如内关、心俞等,起到提高心率的作用[21]。在临床工作中,笔者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起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利用中药刺激体表相应的腧穴,激发内在的经络传导,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发挥经络系统整体调节作用。

本研究通过内服温阳益气活血中药,外用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24 h 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最低心率和总心搏数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24 h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最低心率和总心搏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提高患者的心率,而且疗效相当,但治疗组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综上所述,温阳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能够提高阳虚血瘀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而且药物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温阳静息症候
更正说明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中秋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大脑静息态低频振幅*
再见初恋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