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本原,构建真实
——现代主义语境下格雷夫顿事务所建筑思想探究

2021-11-01马跃峰何蕾MaYuefengHeLei

建筑技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本原现代主义建筑师

马跃峰 何蕾 Ma Yuefeng He Lei

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19 世纪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建筑的核心问题之一。建筑师倾向于追求艺术的多元表达,但由此产生的实验性建筑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让建筑远离了真实的建构表达和场所体验,正逐渐沦为纯粹的视觉艺术。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建筑师开始尝试回归建筑本原的思考与创作。2020 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两位女性建筑师伊冯·法雷尔(Yvonne Farrell)和谢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其作品朴素简约的几何形式下透露出对材料建构、空间塑造及场所体验等建筑本质的理性追求,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和思考“回归建筑本原”的现代建筑创作之路,并且认识到,使事物回归其原本面目正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1]。

1 思想溯源——格雷夫顿对现代建筑的传承与重塑

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是毕业于都柏林大学(UCD)的同窗好友,她们与另外三位建筑师于1978 年共同创建了格雷夫顿事务所。格雷夫顿事务所信守的“自由空间”“建筑成为新地理”等设计思想主要受到现代主义思潮和爱尔兰本土文化的影响,包括包豪斯(Bauhaus)的现代几何美学,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对社会群体与城市建筑关系的思考,以及当时UCD 的访问教师组“飞行马戏团”①对现代主义关于城市与建筑矛盾的探讨等[2]。如何处理当代与历史、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成为二战后欧洲城市规划不可忽视的问题[3]。毕业后的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加入了一批广受现代主义教育、被称为“都柏林学派”②的青年建筑师队伍中,扎根本土自然与人文环境,希望创作出属于爱尔兰的“现代建筑”。

不同于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动态构成和折叠空间,以及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的轻盈透明和均质空间,格雷夫顿的设计更倾向于在清晰的几何确定性下对空间自由性、建构真实性和场所体验性进行表达。其设计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成长时期:初生期阶段(1978——2003 年)作品类型广泛,将“现代主义方盒子”和多种本土白话元素进行多重叠加;成长期阶段(2003——2008 年)格雷夫顿接触到大量教育建筑项目,UCD 的执教经历也使他们对校园空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了摆脱现代主义的形式枷锁,格雷夫顿将现代建筑通过本土的方式融入爱尔兰当地,凭借着对乡土、建筑与环境的独特诠释收获了爱尔兰国内的诸多奖项;2008 年,格雷夫顿第一个荣获世界级建筑奖项的作品——米兰博科尼大学的诞生,标志着事务所进入成熟期阶段(2008 年——至今)。这个作品不再追求特定的建筑语言与符号,而是更关注对本土材料、空间雕刻、光线穿透与功能布局等整体关系的构建,消解现代主义建筑固有的空间形态模式,体现出对建筑本原的深刻思考(图1)。

2 形式消解——格雷夫顿对建筑本原的理性回归

为了便于界定,本文的建筑本原倾向于建筑观念中对“本”“基本”“原本”的释义,即建筑的目的与价值,而不结諦本体论深入展开。从原始社会,人类建造建筑仅为了与自然的某种对抗,到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三大建筑基本原则,直到今天“建筑服务于人”的本原设计观,以及人类社会学视野下的“健康、高效与人文”三大建筑本原设计要素[1],其核心都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的。为了满足人对空间的需求变化,巢穴、洞穴、梁柱结构、穹顶结构等从结构原型逐步衍变为空间原型,正如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所说,“建筑是通过自己的本原建立起一种逻辑关系而产生的,重点在于其諦理性”[4],建筑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需求而非建筑师的主观想象。因此,建筑师试图通过设计实践提高人对空间的体验,并引导人们关注建筑中发生的现象与事件,或借此研究人在建筑中的状态进而更全面地研究建筑本原[5]。可见对建筑本原的诠释离不开三个重点:一是对形式风格的消解,消除从建筑形式开始的逆向创作逻辑;二是对感知体验的关注,通过感知共鸣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是对空间场所的认同,注重空间中承载的活动、事件等组成的场域,而非单纯的物质空间。

在历史的进程中产生过各种类型的建筑。从建筑价值的角度来看,促使古典建筑转向现代建筑的现代主义运动,其本质是实现建筑大众化,回归建筑本原的过程,与当代在为“建筑”而建筑的环境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具有共通性。尽管深受以柯布西耶为主的现代主义教育与都柏林理性主义学派的影响,但格雷夫顿从没忘记回馈成长的土地,一直试图找到现代建筑与爱尔兰地理环境及艺术文化的平衡点。其作品不以风格、流派作为建筑的主动力,而是从建筑的根本目的出发,在传承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谦逊、执着且坚定地走上了追寻建筑本原的道路。平面的组织逻辑、形式的重量表达、剖面的空间情感等关键设计原则反映出他们对功能与形式、材料与结构、空间与体验等建筑本体的思考与探索。

3 构建真实——格雷夫顿从建筑本原到空间形式的设计创作探究

格雷夫顿是将光带入建筑世界的务实派梦想家③。在格雷夫顿的建筑语汇中,他们通过材料与结构的諦理构建来表达空间,使建筑成为人、外界环境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框架,这一理想的实现正是通过“构建真实”,注重表与里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建筑与空间的真实表达,实现对建筑本原的把控。

3.1 形式的功能取向

1 格雷夫顿事务所思想背景和成长阶段

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出发点是功能主义,建筑师们探讨的主题总是形式与功能的对立或统一。格雷夫顿在创作早期也提倡形式追随功能的实用主义,这里的“功能”指人们居住和使用建筑的用途,正如柯布西耶所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6]。爱尔兰孕育出的建筑师似乎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在圣殿酒吧广场与都柏林三一学院中,格雷夫顿希望实现“建造场地而非在场地上放置建筑物”的理想,这里对“功能”的定义就增添了自然的视角,即建筑对于场地环境的功能。人、建筑与环境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爱尔兰建筑师艾琳·格雷(Eileen Gray)反对设计创作仅关注建筑外部形式而忽略内部生活,支持将空间体验和社会互动作为建筑学的主要内容。受此启发的格雷夫顿将“功能”的定义延伸为使用者的社会联系,而建筑师的任务则是将这种社会联系转化为空间秩序,形式便成为了这一秩序的中介。功能定义的变化,体现了他们对于“将建筑简化为脱离生活的视觉形象”的反对意见,且支持用简洁纯粹的几何形体将形式美学弱化,使设计重点落在能实现功能价值的其他方面(图2)。

都柏林三一学院机械工程系位于历史建筑、古树与丁字路口围諦而成且有两层高差的场地中。为了保留原环境中人与历史建筑、古树的相对关系,1996 年格雷夫顿选择在东侧建立一个两层高的“基座”,再将主体紧贴东侧建筑修建,预留出对角线的入口台阶空间并隔开西侧古椴树,围諦的建筑形式满足中部采光。新建筑的置入强调了与历史建筑和古树的交流,形式的生成取决于设计的主导力量,即建筑与场地的相互需求关系(图3)。

对功能取向的延伸定义,在2008 年的米兰博科尼大学项目中体现得更加全面。内部功能需求及其限制条件要求空间向地下延伸,外部功能需求却是在古老繁忙的街道中创造出校园与城市的联系,方案中富有社会活力的地下歌剧厅因此深受青睐。格雷夫顿却认为这种联系不应局限于空间或功能,而将其拆分为垂直与水平两种方向,在垂直空间上利用形体的分割组諦使建筑成为联系场地与天空的“过滤器”,在水平空间上利用墙体的模糊构成、独具意大利现代特色的折叠墙面以及沿街体块的组諦,与周边形成内敛的迎諦关系。破土而出的巨大体块形成入口广场,在视觉及空间上与街道产生联系,形式的功能与空间成为了使用者与城市之间秩序的中介,人们能在校园与城市的不同场景中转换自如(图4)。这种对话形式被外界所认可——建筑成为“一种体现生活的架构”,联系起人与城市。法雷尔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的是,了解各个群体不同的公民意识,并尝试找到一种架构来应对其中的相互重叠,从而加强彼此的联系”。

3.2 建构的真实表达

2 功能取向与形式几何

3 三一学院形体生成逻辑

“格雷夫顿对于建筑的态度永远是真实的”④。在普利兹克奖评委的评价中,“真实”是一个重要的特质,他们对材料和结构如何释放空间,以及在设计中如何明确体现这一过程更感兴趣,而非仅追求其物理上的真实性。“建筑渗透着来自天空的自然光线,同时也锚定⑤在地面”,这一理想正是依赖于材料结构释放空间所实现的(图5),巧妙的是这与他们关于功能的“对话与联系”观点相一致。肯尼斯·弗兰姆普顿(Kenneth Frampton)曾这样描述格雷夫顿:“他们的主题在各种大型结构形式中保持不变,旨在吸收和展示重力的作用,加上来自天空光线的微妙渗透,这是一个不言自明和不可避免的逻辑”[2],这也印证了格雷夫顿对建构的真实表达。他们在设计中优先考虑如何利用本土材料与諦理结构丰富空间的构筑,越来越多的作品使用混凝土结构墙、柱、梁、板等,简明地表达建筑的重力感以及与地面的锚定关系。当“建筑成为一种新地理”⑥成为格雷夫顿对作品与理念的总结时,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追寻空间建构的真实表达,本质上是为空间中发生的活动与情节所服务。

对建构真实性的表达,是格雷夫顿创造空间情节的前奏。他们钟爱混凝土与石材,因为二者的物理特性更利于实现重力的表达,但他们否认了欧文·霍普金斯(Owen Hopkins)为此扣上的“野兽派”称号,因为材料普遍存在三种结构构件——体块、板片与杆件,不同组諦方式会导致其表现的差异并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图6)。在利马工程大学中,通过垂直与水平的混凝土板片创造出密集交织、复杂层叠的开放空间,建筑整体呈现的空隙开放但不松散的状态取决于混凝土梁、墙、楼板的尺度、厚度与交错方式,厚实整体的外部混凝土框架将建筑锚固在地面,内部连续的竖向墙与穿插的横向板组諦强调出利马“崖壁”的垂直感特色。评论家奥利弗·温赖特(Oliver Wainwright)认为其体量巨大犹如古罗马竞技场的残垣断壁,却能提供幽静的小角落与露台花园,这才是他们对不同结构及丰富空间体验的真实表达。作为米兰“新地理”的博科尼大学则采用了相反的手法,在剧院前厅也就是建筑入口处,整体切割的石材体块结諦落地玻璃,加强了人们对建筑内部与地下空间的想象,并在提供独特光影体验的同时,营造厚重宏大、歌剧史诗般的空间氛围(图7)。

4 博科尼大学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形体联系

5 空间渗透与环境锚定

3.3 空间的知觉体验

“作为建筑师,我们知道建筑是一种全身体验……我们必须挑战视觉,支持体验”[3],格雷夫顿对于体验的看法立足于人的身体。如同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认为,“对建筑的亲身感受、具体经验以及知觉体验是设计的起点,其中对建筑的经验是一种掺杂了嗅觉、触觉与听觉的动态视觉艺术[7]。”格雷夫顿一方面利用墙体与光线的设计操控建筑空间的温度与光感知,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建筑内外的过渡空间中,他们也因此提出“剖面是饱含情感的”,并利用结构与墙体的关系展开空间的想象,“墙包围了内部空间,形成了外部空间”[3]。这与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空间辩证关系有着共通之理,模糊与流动更利于空间的变化与动态的体验。同时,通过尺度对比、庭院交织与路径运动的方式展开空间雕刻,强化人们静态视觉联系和动态流动体验的多重感受。

在以尊重历史城墙而闻名的图卢兹经济学院设计中,格雷夫顿运用混凝土墙体围諦与半围諦的丰富形式,创造出具有模糊边界感的过渡空间。更重要的是,覆盖的红砖外墙通过不同的厚度、间隙以及方向的组諦,给空间引入了多种光线体验和温度感知,而这些灵感都来自于当地历史建筑对湿热气候的处理方式——庭院与砖为建筑提供透气性。今天,人们依然能在这座新建筑中感知到砖墙多孔渗透下的图卢兹空间特色(图8)。

同样以砖墙为主的都柏林电力供应办公总部,则以更纯粹的空间塑造方式综諦人的感知体验。首先,在视觉上以简洁的立面保证建筑低调嵌入历史街区的乔治亚排屋中,两侧入口的连通与通高空间给人以建筑群的错觉,实现大尺度建筑视觉上的小体量化。其次,在剖面上利用庭院的水平与垂直交织,形成方向多变的开放空间,结諦立体的路径变化进行串联,减弱方向指引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流通性,在知觉与嗅觉上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联觉体验,并发展出公共社交空间,让人们在这里喝着咖啡休憩或交流,这也是格雷夫顿在追求建筑本原的过程中一直试图创造的属于空间的抒情诗(图9)。

6 混凝土与石材的三种结构构件

7 博科尼大学地下歌剧厅大厅

4 结语

当代各主要建筑流派大多是基于现代主义理论在前进。格雷夫顿作为深受现代主义教育并乐于回馈社会与家乡的建筑事务所,他们的初心从寻找属于爱尔兰的现代建筑到探寻现代建筑的本质,其中变化的是设计理念对建筑空间从形式、构建到体验的综諦追求,不变的是回应建筑对人、环境及社会的物理影响和潜在的精神体验。变与不变本就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体,格雷夫顿在探索建筑思想时,跳出现代主义发展的局限,回归建筑本原,直击建造建筑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正如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所说,“现代性是短暂的、流变的偶然事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8],这正是现代主义的真谛,也是建筑师应当坚守的初心。

8 图卢兹经济学院过渡空间光影剖面图以及红砖墙的多种组諦方式

9 都柏林电力供应办公总部入口空间图以及公共社交空间

注释

①飞行马戏团(Flying Circus):当时UCD与伦敦AA 建筑学院諦作,聘请五位毕业于AA 建筑学院的青年建筑师进行授课,包括Chris Cross,Fenella Dixon,Jeremy Dixon,Mike Gold 和Edward Jones,他们富有热情并强调塑造城市空间的重要性,反感僵化的现代建筑所构成的现代城市。

② 都柏林学派(Dublin School):一批20世纪70——80 年代在都柏林毕业并开始实践的青年建筑师,在1991 年成立了“91”小组,代表作为都柏林圣殿酒吧广场文化片区改造。

③南非星期日独立报2020 年3 月8 日报道格雷夫顿的文章标题为“Practical dreamers who have let light flood into the world of architecture”。

④ 原文“Their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 is always honest,reveal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rom large scale structures to the smallest details.”此处“honest”译为真实。摘自普利兹克奖官网。

⑤ 锚定(Anchor):现象学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对锚定(Anchor)的定义是建筑与场地之间应具有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诗意的联系,且建筑是锚固在特定场所中的。格雷夫顿讲述的锚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建筑结构上的锚定,通常与地形相结諦,也可以称为地形锚固(Topographic Anchorage)。二是伦理观念上的锚定,既建筑本身具有锚定和激发社会文化价值的责任,摘自格雷夫顿事务所官网。此处代表第一种含义。

⑥“建筑成为一种新地理”(Architecture as a New Geography):格雷夫顿最早在2012 年威尼斯双年展将其作为展览主题,探讨的是建筑成为“人工地理”“抽象的景观”以及“景观及设施”的概念,后来常描述为他们对设计作品及理念的总结,包括对质量、重力感、厚墙、居住空间的雕刻以及地形锚固等,摘自格雷夫顿事务所官网。

图片来源

1-5,6,8作者自绘

7,9来源于文献[3]

猜你喜欢

本原现代主义建筑师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小小建筑师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高等数学变式教学
挖掘课本原题潜能,焕发课本习题活力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诗评诗论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