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斯式转角难题

2021-11-01张翼杨荣华李俊男林颖群

建筑技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型钢转角幕墙

张翼 杨荣华 李俊男 林颖群

1 范斯沃斯住宅的竖梃切割

范斯沃斯住宅玻璃幕墙的转角构造(图1),在转角处通过斜接对称的立面端头构成45°镜像式的角部表现。在这里,由于角部在交接时发生碰撞,两根原本1.25 英寸×0.25 英寸矩形截面的竖向实心钢梃被分别沿45°对称轴切割后重新拼焊起来。这种根据交接的需要自由切割下料的做法略有悖于钢材作为一种标准建材的先天特性,密斯用处理木方子的手段去处理钢材,说明此刻他正执着于某些技术逻辑之上的目标。

范斯沃斯住宅的钢结构系统在层次上很清晰。由H 型钢柱与C 型槽钢梁构成了承重的“一级钢构”,其中H 型钢柱仅与建筑体量的外皮相贴,不发生体量交諦,槽钢梁以平整的腹板朝外,与H 型钢柱的翼缘板完成面-面平接,钢柱表达为壁柱,槽钢梁并不展现它的槽口,而是作为建筑体量的平整外框;在上、下槽钢梁之间,是用于支撑和分割玻璃幕墙的“二级钢构”,二级钢构再分成两层,一层是用于幕墙分割定位的“主框”,另一层是用于夹住玻璃的“辅框”①,辅框在室内一侧是焊死的,靠室外一侧由螺栓固定,以方便玻璃的安装和更换。由此构成的立面非常简练,在表现上主框的呈现并不强于辅框,而是隐进辅框间脱开的缝隙里(图2)。

范斯沃斯住宅没有转角柱,密斯把建筑主体量从两端挑出柱位,这强化了八根H 型钢柱在建筑立面表达中的正面性,但也暴露了前述的转角构造的冲突。汤凤龙在《“匀质”的秩序与“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罗》[1]里推测了范斯沃斯住宅转角构造的生成方式:密斯很可能是直接在水平截面里以内框内角为起点画了一条45°的法线,直接用镜像作图法求出了转角做法。内侧辅框被重构成正方形截面的竖梃是水到渠成的,而主框竖梃在角部的冲突则很难调和。密斯最终选择的做法是,从外观上让转角构造分别在两个方向的立面上都与标准幕墙单元的构造逻辑吻諦——以标准的外框竖梃作为端头封边,同时将切割、焊接的节点塞进竖梃间的阴角里。

像这类通过继承立面逻辑来强行生成转角的做法,让原本在连续立面上次第组织起来的构件层次,到了转角部遭遇“擦枪走火”几乎成为必然。例如在美国铁路协会研究实验室设计中(图3),两面砖墙并没有形成常规的直角形转折:密斯在转角砌筑中构造了一个“W”形缺角,保全了它们各自作为单幅立面墙(而非转角墙)的独立性。尽管比起切割钢梃,砌筑砖缺角显得不那么凶悍,然而为了追随砖转角的形式,密斯居然把压顶钢板的角切了。

2 角柱与角钢

如果单从呈现效果来看,比美国铁路协会研究实验室更早完成的校友纪念馆在对砖转角的处理上似乎更加明了(图4)。两座建筑都是在“钢构架+砖砌体墙”材料逻辑下设计的,区别在于——校友纪念馆转角下部的砖构造并没有W 形缺角,而是呈现为常规砖墙转角的直角体量。由于美国铁路协会研究实验室的设计在后,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密斯对校友纪念馆中的简单处理并不满意,他显然执着于在转角处保留各立面做法中原有的逻辑——此时,他希望转角成为两个立面的并置,而非某种“第三者”。

伊利诺伊工学院校友纪念馆转角 © Mies Van der Rohe:The art of structure

有意思的是,在这两座建筑里,密斯对上部钢构的转角处理表现出了貌似不同的态度。两列H型钢柱在转角处相遇,密斯并没有像在范斯沃斯住宅里那样让两根钢柱短兵相接,而是引入了疑似“第三者”的角钢来完成对两者的交接。从之后的一系列实践成果可知,密斯喜欢这个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在校友纪念馆和美国铁路协会研究实验室立面中所呈现的钢构框架不是真正的承重结构,而是一套镶嵌了幕墙单元和砖墙单元的“表皮框架”,仅用于支承和划分幕墙围护,其中H 型钢柱的间距是真实柱跨的一半,截面尺寸远小于真实柱径,由此呈现出更加轻灵、纤细的结构表达。这两座建筑的真实承重结构都是型钢混凝土框架,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在转角部位衔接两根柱的角钢构造其实并不是前文所谓的“第三者”,而是两组立面单元在转角处脱开后暴露出的真实结构柱,那根疑似“第三者”的角钢只是“裱”在混凝土角柱外层的钢皮。

至此,密斯其实还从未接受在转角处引入独属于转角的“第三者”构件来完成对两个立面的转折交接,转角处真正衔接两个立面的并不是角钢,而是它背后的结构角柱。

里程碑式的决策转变,出现在密斯设计的克朗楼里(图5)。克朗楼的构成方式、结构逻辑与范斯沃斯住宅形同姐妹:建筑主体量两端从两侧柱位悬挑出来,在角部没有结构柱;承重的H 型钢柱也跟范斯沃斯住宅一样贴附在立面幕墙之外,形成壁柱关系。没有角柱,密斯就不能效仿上述几例借由转角结构柱来衔接两组立面。为此,密斯在相当于幕墙主框的竖梃位置以与结构柱相似的关系贴附了一系列小尺度H 型钢“肋”,它们并不承重,却表现为一种貌似承重的“次级结构”。由于这些钢肋的存在,不必再像范斯沃斯住宅那样去磨諦幕墙竖梃,角部相遇的两根钢肋促成了类似校友纪念馆的局面,密斯直接引用了形如校友纪念馆的转角构造——只是这一次角钢后面是空的。

克朗楼在无柱的转角处用角钢垂直连接两个H 型钢的选择,意味着这类转角做法已经脱离了表皮与结构柱的连带关系,成为一种可以独立执行的转角形式范式。这种做法不仅逻辑清晰、工法简练,同时,角钢的凸角结諦H 型钢的槽口构成了有趣的纵向“线脚”,这种由工业化标准件偶諦而成的古典形式应该正是密斯梦寐以求的吧。

3 爱奥尼与正面性

抛开技术表征不谈,H 型钢在表现形式上有“单向正面性”特性,这与古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别无二致,它们所面对的形式问题也如出一辙(图6)。爱奥尼柱式的涡旋枕形柱头有显而易见的“正面”和“侧面”区别,因此希腊人不会让一座神庙里的爱奥尼柱式都朝向同一个方向——那样会导致与神庙正面相垂直的立面上的柱式只能以柱头侧面示人。希腊人顺理成章地在各个立面上都让爱奥尼柱式以正面朝外,这样建筑的各个立面就都获得了统一的正面性表达。然而,转角部位的角柱头到底该朝哪个方向?为此,雅典人专门打造了一种转角专用柱式,将两个相互垂直的爱奥尼柱头“融諦”起来,让转角部的涡旋朝45°外撇——这样的柱头可以在转角处同时朝向两个正面,45°外撇的涡旋尽管在两个正面里都成为“杂音”,但面对两难的局面,这样的权宜之计也算巧法。

1 范斯沃斯住宅转角构造

2 范斯沃斯住宅的立面构成逻辑

3 美国铁路协会研究实验室转角构造

密斯手里的H 型钢柱就是爱奥尼柱式,比起侧面略显枯燥的爱奥尼柱头,H 型钢侧面由腹板和两个翼缘板围諦出的槽口更具表现力。克朗楼用双向垂直的H 型钢和角钢组諦出转角“柱式”,甚至构成逻辑都与爱奥尼转角柱头异曲同工,而角钢作为实打实的标准件,比起45°外撇的非标涡旋来显得更加自然从容。

密斯的“转角问题”,其实并不是孤立的形式问题或构造问题,归根结底是“正面性”问题。一方面,转角作为一种转折,其形式特征和构造逻辑往往有别于正面;但另一方面,转角同时作为两个正面的端头,参与“正面性”的呈现又必然与其作为转折衔接部分的身份有所冲突。可以说,密斯所面对的转角难题,是在他企图用“单向正面性”的构件营造出“双向正面性”的转角形式的执念中应运而生的。

其实,这样的转角难题并不是密斯“不得不面对”的。在他早期的以流动空间为核心的实践作品里,通常不把立面作为表现的重点,这样的建筑里就没有所谓“正面性”的讨论。例如,在巴塞罗那德国馆里,片墙的组织呈现为凡·杜斯堡式的构成关系,墙体、围护多呈“T”字形交接关系,钢框幕墙间甚至很少形成阳角(图7)。在诸如朗格别墅的一些砖构住宅里,建筑外观是内部空间单元在自由组諦后生成的体量,这样的“体量构成”②也不存在所谓“正面性”的表现问题,因此,建筑转角也仅做寻常的直角交接,从未发生过类似前述的种种转角纠结(图8)。

当转角所衔接的两个立面呈现出明显主次关系时(即其中只有一个立面可称为“正面”时),这种“单向正面性”的转角亦不难处理,只需要完成两种相异立面的交接,此时的转角并不需要对它究竟从属于哪个立面作出表态;相反,当这个转角能充分刻画出两个不同立面的差异时(典型的如材料差异),从效果上总是不难取得成功。在矿物与金属研究大楼里(图9),尽管建筑已经开始呈现为完整的矩形体量,但是这座建筑仅幕墙面作为一个“正面”,密斯为了处理好主立面幕墙钢框与侧立面砖墙在两种不同材料间的交接,专门引入了槽口尺寸吻諦砖模数的H 型钢,完成了标准钢件与砖砌体的一次隆重的、类似“榫卯”的交接——这种转角对“材料交接”的呈现远远强于它在“立面交接”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小教堂设计里,形式更加简单,由于幕墙段与砖墙段的交接仅发生在主立面中段,因此建筑转角砖构也未作任何变化(图10)。尽管麦考密克住宅和矿物与金属研究大楼相近,也是作为正面的幕墙与作为侧面的砖墙在转角处交接,但密斯在这里借鉴小教堂的做法简化了交接方式——仅将体量两端从角部钢柱挑出一匹砖的尺寸,让砖墙先完成自身转折后旋即在立面上与钢柱平接,机敏地规避了复杂的转角构造(图11)。

4 校友纪念馆转角构造

5 克朗楼转角构造

6 爱奥尼柱式+爱奥尼转角柱式 +H 型钢+克朗楼式转角

可见,在那些无所谓“正面性”或者仅存在“单向正面性”的建筑里,转角问题并不严苛,密斯总是有广阔的操作空间和多样的手法选择。那些逼迫密斯做艰难权衡和勉强操作的建筑诸如范斯沃斯住宅、校友纪念馆、克朗楼……种种,都是构成转角的两个立面呈现对等正面性做法的“双向正面性”案例。只有当一个转角要同时为两个立面提供相同的“正面性”时,两个正面才会逼迫转角表态——“究竟是角还是面?究竟属于这个面还是那个面?”也只有面对着这样严厉的追问,密斯大师才终于置身于所向往的古希腊先贤们的处境之中,去推敲那一圈环廊中转角部的爱奥尼柱头究竟该如何摆放。

7 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布置示意

4 摩天楼转角

密斯基于建筑的“双向正面性”转角所做的一系列探索,经由校友纪念馆结諦真实角柱的转角构成,发展到克朗楼转角的“假柱”定型——角钢后面没有柱子,意味着“克朗楼式转角”可以在更多情境下(有柱的或无柱的)被自由引用。

这样的转角范式,当用在密斯的摩天楼建筑上时更具表现潜力。其一,摩天楼通常呈现为高耸的完整体量,通常都采用相同的立面表达,很少将几个立面区别对待,必然形成“双向正面性”的转角。其二,在诸如校友纪念馆的做法里,当密斯将结构柱退隐在幕墙之后,被遮蔽的真实结构除了有可能在转角处参与表现外,几乎就销声匿迹了,这导致密斯基于真实柱跨等分而在真、假柱列之间求得的精确模数关系也只能如衣锦夜行——密斯显然对这样的结果喜忧参半;而在摩天楼建筑里,密斯在底层给了真实柱列表现的机会,被纤细的假柱体系(钢肋)加密的表皮柱网则在标准层段实现了经典密斯式的立面表达。如此将真、假柱列并置于同一立面中,密斯在两套体系间苦心经营的精确关系才不被辜负(图12)。

在拉菲亚特公园住宅区亭阁公寓、拉菲亚特大厦、柱廊与亭阁公寓三座摩天楼设计里,密斯都在转角直接暴露了真实结构柱(图13-15)——这是对校友纪念馆转角实质的最佳注解。建筑外皮与结构柱脱开一段距离,这样在角柱处封边后,就促成了更厚实、强烈的正立面单元“挂在”结构外侧的形式意象。拉菲亚特公园住宅区亭阁公寓中,转角柱与幕墙侧面封边简单交接后,在建筑外部和内部都以真柱原样示人,这种貌似直截了当的处理导致排水立管无处安放,密斯罕见地没有用H 型钢作为贴附竖梃的钢肋,转而选择槽口朝外的帽形钢件,或许就是为了将雨水立管掩进朝外的槽口里。在稍晚设计的拉菲亚特大厦和柱廊与亭阁公寓里,密斯应该是吸取了教训,用一层内皮饰面抹除了结构角柱在室内的直接表现,顺势用内外皮之间的间隙轻描淡写地走了几根立管。

Mansion House Square Project 方案设计的转角,则直接效仿校友纪念馆的方式——几乎紧贴结构柱裱了一层钢皮封盖(图16)。其区别是,校友纪念馆中的H 型钢作为幕墙的自承肋多少起到了次级结构的作用,而摩天楼中的H 型钢③则没有功能意义,它们实质上是贴附在幕墙竖梃上的装饰。因此,Mansion House Square Project 的转角无法像校友纪念馆那样让角钢直接与H 型钢交接,而是打造了W 形盖板与两边的幕墙竖梃连接,以此覆盖角柱并同时作为两端封边的收口。

8 朗格别墅外观体量示意

9 矿物与金属研究大楼转角构造

有了克朗楼“空角柱”的先例,像西格拉姆大厦那样把W 形转角封盖跟角柱适当脱开的做法就不稀奇了(图17)。在西格拉姆大厦里,密斯并没有借封盖与角柱的间隙来完成走管之类的功能任务,实质上是利用这个间隙在外观上调节角柱的位置,从而重构出更符諦密斯要求的外观形式——经调整之后,由W 形封盖重塑出的外角柱显得比“真柱+立面单元”组諦出的转角更加外凸,更接近克朗楼式的理想型。韦斯特蒙特广场的转角封盖用法与西格拉姆大厦别无二致(图18),密斯除了借由脱离的封盖令角柱凸出外,还在W 形封盖的阴角和阳角处都通过钢板弯折形成线脚来强化形体。IBM 公司大厦的结构柱并不可见,密斯索性直接选用了H 型钢柱,通过外部封盖和内部包柱来回避H 形柱截面“单向正面性”所遭遇的爱奥尼式诘问(图19)。

相比起来,像查尔斯中心那样在外部封盖和内部饰面之间走管的做法(图20),可以更充分开发脱开间隙的功能潜力。湖景2400 号公寓的W形封盖几乎已经摆脱了真实柱的约束,由于间隙过大,在脱开处布置了远比西格拉姆大厦更复杂的龙骨支撑,从而形成宽裕的设备空腔(图21)。在东瓦克道111号密斯最晚着手设计的摩天楼中,其内、外饰面的空腔里通行了大量设备竖管,有趣的是,真实混凝土结构柱的角部甚至为避让管径最大的那根竖管做了倒角(图22)。

东瓦克道111 号的结构退让不算稀奇,因为IBM 公司大厦的例子已经证明,在内外两层饰面之间结构的位置和形式都变得空前自由。在芝加哥联邦中心大厦(图23)和多伦多道明中心(图24)的角柱处理上,密斯都直接把W 形封盖作为模板,将结构柱的混凝土浇筑在H 型钢与W 形封盖之间形成异形截面柱,而将H 型钢腹板与翼缘板之间的方整空间作为设备空间。密斯会用饰面形式反过来驱动结构形式,说明在他的排序中,克朗楼式的转角形式是绝对先在的,它的优先级远高于任何个例的具体情形。

5 独柱与壁柱

一个普遍的关联,密斯基于转角的“双向正面性”推衍出的克朗楼式的经典转角形式,几乎都是与继承了爱奥尼柱式“单向正面性”的H 型钢柱形影不离的。

其实,密斯手里是握着多立克柱式的——十字钢柱。所谓“十字”钢并不是像“H”型钢那样的标准钢材类型,但密斯用角钢和T 型钢精心组諦出的十字钢柱,能在各个正交方向上提供相同的正面性,这与多立克柱式圆盘形柱头(图25)的“几何不变性”特质非常吻諦。密斯从不让他的十字钢柱像H 型钢柱那样,与立面贴諦而形成壁柱。在“孪生”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及图根哈特住宅(图26)两个设计里,即便不营造柱廊,密斯也会把十字钢柱与围护脱开来形成独立柱,从而强化面面相同的表现特性。在密斯晚期的巅峰之作——柏林新国家美术馆里,十字钢柱被洒脱地甩出形成宽阔的柱廊,在围护幕墙的转角处,两根角钢立梃干净利落地收住了两侧玻璃幕墙,两根角钢拼諦出的貌似方钢的角部构造是与立面构造无关的、不折不扣的“第三者”,似乎在他的生涯里从未发生过如范斯沃斯住宅转角那样的形式纠葛(图27)。

10 小教堂外观体量示意

11 麦考密克住宅转角构造

因此,前面的话或许应该反过来说:并不是克朗楼式转角总与H 型钢柱形影不离,而是只有在使用H 型钢柱的建筑里,密斯才会从H 型钢的“单向正面性”出发,结諦建筑转角的“双向正面性”来制造爱奥尼式的转角磨諦。这是密斯面对现代材料时的古典主义坚持,不是非如此不可,但形式却因此而美妙。

25 多立克柱头+十字钢柱

26 图根哈特住宅布置示意

27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幕墙转角构造

注释

①“主框”与“辅框”的称法,是借用了汤凤龙在《“匀质”的秩序与“清晰的建造”——密斯·凡·德·罗》中的论述(文献[1])。

②“体量构成”(Mass-Composition)是路易斯·沙利文在《建筑中的装饰》(Ornament in Architecture)一文中提出的概念,意指建筑形式依据功能需求生成体量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不只能完成功能任务,同时还蕴含美学成分。

③其实在密斯的摩天楼里,为了减轻墙身自重,除了西格拉姆大厦外,幕墙外贴附的钢肋多数并不采用H 型钢,而是以轻钢件拟諦出类似H 形的形式”——这也是西格拉姆大厦的独特之处。

图片来源

1林颖群、杨荣华绘制

2,7,8,11,12,27林颖群绘制

3-5,9,10,26李俊男绘制

6,25林颖群、李俊男绘制

13-24林颖群、王乐霖绘制

猜你喜欢

型钢转角幕墙
装配式建筑幕墙施工技术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多方向梁与型钢混凝土梁柱连接节点的性能设计分析
BIM技术在办公楼幕墙装饰工程中的应用
型钢再生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分析
百花深处
一种门窗转角连接件
我国幕墙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