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楼商街深藏怎样的对应奥秘?

2021-10-31

北京纪事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什刹海鼓楼荷花

民国时的鼓楼商业街,一些店铺名家有种“对应”现象。这种现象或出现在鼓楼大街上,或者在鼓楼、什刹海范围内,或者跨出鼓楼,形成北城与南城的相对应。其“对应”的内容、形式也各不相同。

鼓楼大街上的“对应”

大约在今天地安门百货商场(以下简称“地百”)的北侧,曾是当年“通兴长绸布店”,它的正对面,路东,是“乾泰隆绸布店”。这两家店都是蒙藏庄,专营口外的生意。店员会蒙藏话,店铺的招牌、包装纸也都有蒙藏文字。两家的生意,旗鼓相当。

在后门桥北,合义斋与福兴居,两家灌肠铺一西一东、当面锣对面鼓唱对台戏。其实这两家都是饭铺,但以炸灌肠著名京城。

北京旧时有“都一处的烧麦、会仙居的炒肝、穆家寨的炒疙瘩、后门桥的灌肠”四大京城名小吃的民谚。前三家都在前门外,且都有字号,唯独说到灌肠,却只提后门桥地名,而不讲合义斋、福兴居两家的店名,其意似在强调“京城名吃炸灌肠,尽人皆知后门桥”。

还有民族糕点铺的对应。

烟袋斜街东口路南,是“公和魁”清真饽饽铺,在鼓楼大街上三间门面,制作间在烟袋斜街里,因房基高,上到窗前高台上,可隔窗看到在糕点上作花样。店里还专门用进口留声机播放京剧唱段并插播广告。公和魁的店堂甚而成了京城一景,不少西方游客在公和魁店里拍照留念,还曾有照片在国外报刊上刊出。

公和魁斜对面,路东,北有满汉饽饽铺“庆兰斋”,南有北京有名的满洲饽饽铺“桂英斋”。

桂英斋与公和魁、庆兰斋一样,有一年四季应节糕点,但它是满族特色。它还定制婚丧嫁娶、大节小情所需的饽饽及成桌的蜜供、月饼。连元宵节现打的元宵,它家都是加添奶油的。

有店铺招幌的对应。例如,地近后门桥的“宝瑞兴”酱菜店,俗称“大葫芦”,因为店门前立着一人高的木制红漆的葫芦招幌而得名。其酱菜外观颜色中看,味道甜咸适中。它的黄酱外观有光泽,入口咸中带香甜,最为有名,连左近王府平日所用之咸菜、酱菜、糖蒜皆在地安门外大街大葫芦购买。当时,宝瑞兴的酱菜,与六必居、桂馨斋齐名。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副食店。

“大葫芦”北,烟袋斜街东口北侧,有同合盛与双盛泰烟袋铺,其门前廊下竖着长约1.5米木制大烟袋,白银烟袋嘴,黑漆烟袋杆,烟袋锅为金锅红里,十分醒目。传说烟袋斜街就因为这大烟袋招幌而得名,不足为据。但鼓楼下,一个大葫芦一只大烟袋,倒着实别致。

此外,还有灯与火的联袂对应和灯与灯的遥相呼应。

从鼓楼向南,大街路西(今地安门外大街15号),是“聚盛长”海味和干鲜果品铺,俗称“小门姜店”。高台阶,小窄门,但院子迤逦200米长,后门开在大石碑胡同(今门牌2号)。

每年元宵节,小门姜店都出资,由员工与什刹海冰窖工人合作,在院子里制作冰灯展出,有弥勒佛、八仙过海、孙猴猪八戒等造型;还有麦芽灯,绿色的麦苗栽种在泥胎的龙、虎上,青翠碧绿,一片春意盎然。去小门姜店看灯成了鼓楼灯节一景,警方还要专门派员维持秩序。

小门姜店南的“通兴长”和“乾泰隆”,两家绸布店在灯节都悬挂出有画片的纱灯,比试各自的造型、画艺。此外,两家在店门前斗烟花爆竹,更引得人们围观,以致满街拥堵,喝彩声与鞭炮声此起彼伏,把鼓楼大街的闹元宵推向高潮。

灯与灯的遥相呼应,说的是后门桥南,路东,干果铺“大顺公”。它家门面比小门姜店宽绰,每逢灯节,也有冰灯、麦芽灯,隔着后门桥,与“聚盛长”南北对应。

街区范围的“对应”

翁偶虹先生《鼓楼三条街》文中说,“天汇轩大茶馆民国后鳞切为几个书茶馆了,以评书为主,兼售清茶……各书馆都是早场、正场和灯晚三场,每场两月一转,轮换新书。”(《吾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乡土之城》,马相武主编,周作人、沈从文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33页)

地安门外大街15 号小门姜店旧址

金受申先生《茶馆》一文中說:“北京是评书发源地,一些评书名角,大半由北京训练出来,可是北京老听书的,也有特别经验,特别有准确耳朵。艺员一经老书客评价,立刻便享盛名。北京说书的就怕东华门、地安门,因为东华门外东悦轩和后门外一溜胡同同和轩(后改广庆轩),两处书客都极有经验,偶一说错,须受批评,以致不能发达……天桥是游戏场所,不挂常客,所以任何说书的都能由福海轩挣出钱来。”(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161页)

这家“广庆轩”,在天汇大院斜对面,路西的义溜胡同里。

广庆轩的听客,都是有来头的人物,大阿哥溥隽,书画家溥心畲,末科状元刘春霖,《燕京岁时记》的作者富察敦崇,九门提督江朝宗,清宫太监小德张,四十八处总管太监李乐亭,升平署太监穆海臣等。京剧名家金少山是这里的长期书座儿,为的是从评书“悟”戏。在这些人面前说评书,“他们的一褒一贬,往往决定评书艺人成败的命运。因此,广庆轩所请的说书先生,都是评书界的头路角儿。头路角儿在广庆轩说书,也须格外小心,偶有说错的地方,必然受到尖刻的嘲讽。” (《什刹海民俗风情》,什刹海研究会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07~220页;成善卿:《茶馆文化絮语》,2009年9月24日《北京西城报》)

广庆轩简直成了北京评书的高端“认证委员会”所在地。天汇轩的书馆,则一般听众趋之若鹜,人头攒动,红火热闹。

南北城的遥相“对应”

南北城的“对应”既表现在店铺,也更体现在商业街或市场方面。

豫丰烟铺,北京有两家。在鼓楼前的(鼓楼东大街),称“北豫丰”;在前门大栅栏的,称“南豫丰”。“北豫丰”开业于清乾隆年间,20世纪 40年代歇业。因为民国后,卷烟流行,烟铺们没了营生。

“八大祥”之一的谦祥益,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在后门桥北侧创办了自己的“北号”。北城居住的清朝的遗老遗少和军阀政要都成了它的常客。前门外东月墙的谦祥益(1915年迁建廊坊头条,1953年迁至珠宝市现址)就和后门桥的北号遥相呼应起来。

会贤堂老照片

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

最该说的是“南有广和居,北有会贤堂”。

菜市口北半截胡同路东曾有广和居,晚清百余年间,无数重臣大儒逸士名流曾会聚于此。祁寯藻、何绍基、翁同龢、李越缦、张之洞、谭嗣同、陈宝琛等风云人物,以及谭叫天(京剧名家)、赛金花、小凤仙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这样的饭庄,在国际上都是为数不多的。广和居创设于道光年间, 20世纪30年代初歇业。

《旧京琐记》亦载:“士大夫好集于北半截胡同之广和居,张文襄(之洞)在京提倡最力。”(《枝巢四述 旧京琐记》, 夏仁虎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27页)

什刹海前海北沿的会贤堂,光绪末为张之洞家厨师改建后开设。

会贤堂饭庄的主要顾客,在清末是王公大臣、八旗贵胄,民国时期是军阀、高官、富商大户等。除了公务会议、宴集,他们家中有喜庆活动,也多到会贤堂。会贤堂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名流家事,可说是见过大世面的。今天在其旧址,还能看到其门簪的“群贤毕至”四字。

“载沣经常来光顾这里的生意,与清廷政要讨论军国大事,做摄政王时,还曾在这里召开过大臣会议。”“当年徐世昌做大总统,溥仪的内务府出面宴请这位徐太傅,就是在会贤堂楼上举行的。”“五四前后的文化名人,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都曾先后到过会贤堂赴宴或宴客。”“1930年5月13日,国民党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的头面人物聚集会贤堂,为商讨联合反对蒋介石在此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党务会议。”(《什刹海的老字号和特色店》,于永昌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1页、第13~14页)

“民国初年,蒙古科尔沁亲王贡桑诺尔布原配福晋爱新觉罗氏四十整寿,在会贤堂举办盛大堂会,前清满、蒙、汉王公暨贝勒、贝子、大臣以及民国达官贵人纷纷前来祝贺。”“此次堂会献艺者,有梅兰芳(四大名旦之首)、杨小楼(武生泰斗)、余叔岩(余派老生创始人)、萧长华(名丑、戏曲教育家)、姜妙香(著名小生)、程继仙(文武小生)、金秀山(铜锤花脸)、裘桂仙(铜锤花脸)等。诸多名家,联袂登台,流派纷呈,是会贤堂承办王府堂会戏空前绝后之盛事。”(《什刹海的民俗风情》,成善卿著,什刹海研究会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66~68页)

正是因为与近百年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的密切关联,举凡提到北京的餐饮名家,总少不了说到广和居、会贤堂;举凡记述清末民初的京城历史,诸多史料笔记乃至文学作品,无不写到会贤堂、广和居与近代名人的故事。

北京城南有春节“闹元宵”的厂甸灯市,与之对应的,是城北有炎夏端午到中元节的什刹海荷花市场。

同治、光绪之间,什刹海因有“夏日荷花,连接数十亩”, 京城人以此为纳凉胜地,附近的居民在海子北岸,以茶待客,以致每届暑夏,茶寮满布岸边。什刹前海中,有里许南北长堤,稍北有小石桥,沟通东西两水域。堤岸杨柳成行,每到傍晚,夏风摇曳,水波荡漾,荷香扑面,难得的清凉地,更吸引了很多人来消夏避暑。茶棚也引来商贩,消夏市场渐次形成。

1916年,地方上应当地商绅所请,以长堤为中心,于每年旧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开办荷花市场,天热时延至八月初一,称“什刹海临时市场”。

成善卿先生《荷花市场追忆》一文中称:“其黄金时代是1920年至1936年;1937年因‘卢沟桥事变而停办;1939年重张开幕,直至1949年因局势动荡而消歇。自肇始迄泯没,历时将近百年。”(《北京西城往事》,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编,作家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83页)

荷花市场的内容,包括茶饮小吃、玩具用品、娱乐、书籍字画和节令文化五大门类,有消夏“文市”之称。

1990年,荷花市场重新开市,并改为常年市场, 1995年改为古玩市场。2001年起,拆除了各类临时建筑,建成仿古二层楼,成为什刹海休闲游项目。

荷花市场端午节开市,至中元节闭市,将两个民俗节日文化首尾相连。这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

端午节是我国三大民间节日之一。元宵节、中秋节均形成于汉代,而端午节却形成于战国时代,比元宵节和中秋节要早数百年。

北京的端午节内容丰富。《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中说:“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家堂奉祀,蔬供米粽之外,果品则红樱桃、黑桑椹、文官果、八达杏。”“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

除了这些,北京人还有在端午节举家到天坛“避灾”,或到什刹海、二闸等水边游赏的习俗。这时的荷花市场开市,“应时当令”地成为端午节节日活动的由头和内容。

中元节的节庆,则成了荷花市场闭市的高潮。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称中国岁时节令中的“三元”。它们都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俗称 “鬼节”。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民俗,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中元节的祭奠活动,甚至超过清明。

旧时每年的中元节,什刹海是京城一大热点。火神庙、广化寺等庙观盛大的佛事活动,从早到晚,不但善男信女云集,看客亦人流如潮,络绎不绝。这一天的荷花市场,也由此迎来自己“闭幕式”的火爆。

因为有广化寺的放生、放河灯、烧法船等佛事活动,从清晨起,便有信徒们购买供佛的莲花和放生的鱼鸟。及至入夜,整个荷花市场被摊商售卖的各种莲花灯装点成一片“灯海”。中元节的最高潮,是广化寺的僧众与居士们将一条彩纸、秫秸扎糊的大法船点燃,转瞬间“纸船明烛照天烧”,后海一片火红。湖岸各处,人们把点燃的河灯捧送水面。夜幕下的什刹海,满湖秋水,浮光跃金。远远传来孩子们稚嫩的高唱:“莲花灯,蓮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那声音渐行渐远。荷花市场也在中元节处处烛光灯影中,落下帷幕。

元宵夜,北京曾有妇女“走百病”的风俗,端午节则是去游河走海,防疫、健身。一想到闹元宵,就联想到厂甸。端午节走海消夏,就有了个荷花市场。厂甸、荷花市场,都有“文市”之称,一南一北,原来也相呼应。

猜你喜欢

什刹海鼓楼荷花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最美什刹海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什刹海小记
荷花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夏天的荷花
侗寨鼓楼传歌声
南京鼓楼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