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观研究

2021-10-30张获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9期
关键词:实践观马克思

摘要:哲学就是哲学的发展史,人类哲学发展经历了由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转变的哲学革命,而这一革命的关键即: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古希腊实践哲学、德国古典实践哲学成果的基础上,从实践与自然、实践与人、实践与社会的关系中发现了实践的奥秘,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实践观的发现彻底终结了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理论哲学,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真正统一,为人类以实践改变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理论哲学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实践”一词并非是马克思的首创,在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就有许多关于实践的探索,其中的一些思想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产生了重要影响。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首先开启了对人的研究,研究人的道德、人的实践。苏格拉底认为对“善”的追求就是实践。“至善”是苏格拉底的最终目标,而要达到“至善”只能通过实践,“至善”体现了一种对实践的约束性、主观能动性倾向,而实践则是这种主观性的客观化,体现为这一目标的具体实现过程。古希腊时期“实践”一词最初多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把日常生活实践提升到了哲学反思层面进行研究,因此他被称为西方实践哲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活动分为三种:创制、实践、理论。创制指的是人的日常生产活动,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不自由的活动,是奴隶活动;实践指的是伦理和政治行动,是真正的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活动;理论是最高层次的思辨活动,即最高的实践。创制是一种作为手段的不自由的活动,而理论与实践都是以自身为目的,是自由的活动,在此意义上,实践与理论是一类活动,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主要是指实践与理论层面的道德活动。苏格拉底哲学中提出的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实践”,为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提供了指引。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也给马克思提供了许多启示,马克思发现亚里士多德贬低的创制活动的巨大意义,并把生产实践发展成了人类社会的重要原则。

相比于古希腊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直接影响。康德拉开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这一序幕,康德秉持“自我意识或思维”的阿基米德点,建立了先天形式联结感性材料模型,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但由于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认识,我们能认识只是现象,造成了自己哲学内部的矛盾。康德提出的知性范畴、对意识作用的重视以及康德哲学造成的矛盾为后人和马克思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问题域。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精神运动的实践观,即在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中衍生出世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运动给予马克思最大影响,我们在后面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到,马克思实践观和黑格尔绝对精神运动体系的内核是相似的,只不过马克思实践观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头足倒置。费尔巴哈提出了直观的实践观。费尔巴哈是冲破传统理论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谈论实践的第一人,费尔巴哈从“感性”出发,他认为真正的存在是“感性的”,实践也是“感性的”的实践,这一理论极大的震撼了马克思,但却未经受住马克思的深入推敲。由于费尔巴哈不懂历史领域中的实践,把实践看作现成的,费尔巴哈谈论的实践由于其直观性最后沦为一种抽象的实践。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直观的实践观中创立自己的实践观,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即:唯物主义思想,通过把实践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而彻底的克服了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任何哲学概念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和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这是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萌芽。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状态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即压迫人、剥削人的劳动,工人在劳动中丧失了自己,成为没有自由的人。为了消灭异化劳动,马克思提出自由自觉的劳动,即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能创造屬于自己的财富,实现自己的价值。马克思在这里提及的劳动以及对自由自觉的劳动的重视实际上就是科学实践观创立的萌芽。但是,随着马克思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劳动实践的作用并非仅仅而此,接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提到了本体论原则的高度,在本体论的层面阐述了自己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一切哲学,提出实践即感性-对象性原则,是人的感性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衍生出世界上其他一切存在,实践就是世界上最本原的东西。在《提纲》中,马克思在理论上全面的阐述了实践的全部观点,但马克思却并未止步于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将实践推向了社会历史领域,在社会中检验了实践原则的真理性。《提纲》中实践原则在《形态》中发展成为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实践的具体形式。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这种物质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是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的基础,只要实践活动停止哪怕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整个世界产生的巨大变化。“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在对实践观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考察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实践观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论述了。要讨论实践就离不开自然、人类、社会,于是本文将通过实践与自然、实践与人、实践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来阐述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实践观的第一层内涵即实践与自然。实践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关的存在,相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具有绝对独立的地位,人类的产生、人类实践活动的出现打破了自然的这种绝对地位,自然二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纯粹的自在自然本身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具有任何意义,人类实践与自然的结合赋予了自然充分的意义。自然为人类的存在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往着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实践观的第二层内涵即实践与人的关系。马克思的实践观把人理解为实践性的存在。实践构成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要从人的实践存在方式去理解人。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在主观能动性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一方面使自然满足人类的存在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确证人的自由本质。自由是现代人类的终极目标,然而实践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马克思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现实的人、现实世界的自由,而不是离开现实世界的那种抽象的自由,现实世界的自由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解释世界显然与改变世界有巨大的差距,我们唯有通过实践去改变世界、创造世界,才能达到人的真正的自由。马克思实践观的第三层内涵即实践与社会的关系。《提纲》的第八条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就是社会的历史,实践社会生活共同本质。社会随人类实践一起产生,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实践是沟通自然与人、人与人的桥梁,实践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和根源。同时,实践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解答。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都只是在头脑中解决问题,而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依然存在,马克思提出现实世界的问题只能通过实践来解决。社会发展是在实践活动的发展中实现的,社会矛盾的解决也只能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现在不能具体确定马克思实践的本真含义,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描述实践与自然、实践与人、实践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来不断接近马克思实践观的本真面目。

三、理论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实践观的建制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实现了对传统理论哲学的彻底颠覆。马克思实践观建制于理论哲学基础之上的,同时又是对理论哲学的超越。近代以来,人们清楚的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问题,于是解决思想的客观性问题成为了哲学家的目标。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很多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康德想通过的理性联结感性的先天综合判断解决这一问题,但结果实际上并未解决,最后造成了自我意识与物自体二分的矛盾局面。作为近代巅峰的黑格尔创造了一套绝对精神运动体系,自以为完美无缺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但由于黑格尔未突破意识的领地,他也的失败了。他承认的存在实际上只是指思想性的存在,所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实际上是思维与思维的统一,而思维与思维的统一并未解决任何实际问题。随着理论哲学的不断瓦解与理论哲学家理论缺陷的暴露,马克思的实践观应运而生。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正是在一“破”一“立”、“破立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破”即清算的全部理论哲学,在《手稿》最后一章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和以往的全部哲学的自我意识立场,瓦解了意识的内在性、虚假性。“立”即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同时在本体论的高度上全面的阐述自己的实践观点。费尔巴哈前所未有的突破了理论哲学,转向了唯物主义,为自己的哲学找到了现实基础,基于现实的费尔巴哈哲学解决思维与存在之间的问题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虽然费尔巴哈转向了现实,但由于他不懂现实或者说是不懂革命的实践,他也失败了。他不懂革命的实践、不懂实践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作用,最后又只能重回抽象的理论陷阱之中。理论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实践观的建制不是两件不相關的事情,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对理论哲学进行清算,就无法突破根深蒂固的理论哲学的束缚,就无法在现实世界的改变。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彻底的破解了近代哲学思想的客观性问题,解决了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思维与存在的真正统一。

四、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实践观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科学性、彻底性使其至今依然发挥重要作用。重新挖掘马克思实践观的本真内涵,有利于马克思实践观的传承,有利于指导我们找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钥匙。

在理论方面,马克思实践观为我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马克思的实践观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和一种现实的生活理念。在生活中我们要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养成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一种生成式的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不是生来就存在的,而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一个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一个通过实践的生成过程。除此之外,马克思的实践观还给我们提供一种现实的生活理念,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一种现实的幸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美好的生活都是在劳动中奋斗出来的。只在脑袋里想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的想法唯有通过实践落实到行动上才能最终实现。现实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要追求的幸福也使实实在在的幸福。

在实践方面,马克思实践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首先,实践观指导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兴则国家兴,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实践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秉持人与自然共命运的理念。我们的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损害自然环境。我们要通过实践合理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创造的源泉,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再生产整个人类社会。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最后,要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离开社会历史讲实践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应该把实践放入社会历史中,以史为鉴,砥砺前行,才能开创未来。我们今天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以往实践成果上的继续,实践活动的水平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程度,我们要通过科学创新不断提升我们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吴晓明,陈立新.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崔唯航.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解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获(1995.6-至今)性别:女民族:彝,籍贯:云南省红河州,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历: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邮编:113000

猜你喜欢

实践观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