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2021-10-30郭杰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9期
关键词:法治时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成就表现为:“社会治理”理念的确立,党政引领社会共治新体制的形成,社会治理新机制、新方法的丰富,公平、包容、共享、安全发展取得进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等五方面。就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而言,本文归纳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发展为前提,在民族价值认同基础上,实行全面依法治国。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理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为现实根据,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判断。这一科学判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社会治理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基石,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治理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更新社会治理的理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化、快速城市化、社会信息化等大趋势,初步构建了与经济发展实力和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开创了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局面,实现了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纵观2012年以来,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取得了五个方面的重大成就:

一是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转变为发展中大国的社会稳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面对多民族、多利益、多群体、多文化组成的复杂社会,到底如何管理进而维护社会的安宁和谐,既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碰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正是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全国上下在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上,形成了多主体共同参与(党政+社会组织+市场企业+公民+媒体等)、德法并重、互动合作、协商谈判、共建共享的新共识,借此全国各地开创了丰富多元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二是建立健全了以党政力量为引领的社会共治新体制。以深化政府体制改革为抓手,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社会治理中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网格化党建体制,整合了资源,激发了活力。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深化机构设置改革,优化职能配置,尤其是在国家层面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急管理部以及个别地方组建行政审批局、“多合一”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社会治理中的多头管理问題。基层社区共建共治机制不断完善,如上海街道的“三公职能”再造以及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党建联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北京的网格化治理;杭州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复合治理体制等。与此同时,推动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成长,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三是探索建立了有效的社会治理新机制、新方法。重点是实现了智慧城市的跨界融合发展。按照“互联网+”的思路,相继出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等新规,带动全国各地开创了“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电子政务大厅”等跨部门共治机制,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共享进程明显加快,社会治理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城市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国家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构筑了失信被执行人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280万失信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按照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等新规,进一步规范了共享经济、共享社会的健康发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新法律,形成了网络社会依法治理的新格局。

四是社会的公平、包容、共享、安全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围绕重大社会矛盾问题,推动重大基础性制度的改革创新。在户籍管理方面,相继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居住证暂行条例》《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广大农业转移人口最为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全面实行“二孩政策”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和家庭、家风、家教建设,积极化解社会老龄化的诸多问题。确立了“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的农村发展总基调,在此基础上实施精准扶贫、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年均脱贫1000万人口的成绩,农村面貌不断发生新变化,城乡社会的融合、包容、公平发展取得新进展。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和《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建立了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重新修订《宪法》,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截至2018年4月底,共制定法律28件,修改法律137件次,制定修改行政法规266件次,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走向新阶段。

五是普通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围绕扩大公共服务数量和提高服务质量,深化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改革。采取综合措施,不断完善教育公平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广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有力地激发了社会创造力,就业创业人员稳定增加,实现了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国基本医保覆盖95%以上人口,编织起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养老金并轨改革,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稳步提升退休人员的工资,建立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行“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炒的”新理念,探索房屋租赁制度,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程度不断提升。

短短10年,我国在社会治理领域取得如此辉煌耀眼的伟大成就,令全世界瞩目与纷纷赞赏。总结2012年以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治理,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条基本的宝贵经验。

一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我们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因此,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确立和巩固的前提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治理活动,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执政行为的实际体现,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总体格局中运行治权的活动。因此,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都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利益,更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因此,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规定,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都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都是在运行和发展过程意义上稳步实现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政治的政道本质,由此达成人民民主政治与国家有效治理的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时所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

三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必须把发展和改革作为前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坚定改革开放的定力,增强改革开放的勇气,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一句话,没有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将失去基本平台:没有改革,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就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与人民期盼。

四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必须增进民族价值认同。在价值层面,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目标都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制度层面,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目标都指向于,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破除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生产力和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五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因此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任务,要求以法治思维运行治权,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显然,这其中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恰恰分别对应着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鲜明地显示了多种治理共同遵循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全面依法治國,必须做到十一个坚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作者简介

郭杰,中共镇江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专长:社科。

猜你喜欢

法治时代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究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