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文创对广州“非遗”文化发展的作用

2021-10-30李倩盈薛茹月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创产业非遗数字化

李倩盈 薛茹月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密不可分的传統文化表现形式,它是历代先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广州在国内属于城市文化底蕴浓厚、历史悠久的著名城市,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广府文化,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广州也是国家认可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是整个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中心。如何把“非遗”与文创产业结合,从而提升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下,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泛娱乐”商业模式、搭建数字化体验情景等手段与广州“非遗”文化相结合,帮助广州本土文化实现良好的推广和传承。

关键词:“非遗”;数字化;文创产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设计研究——以广州灰塑为例”(ky202035)研究成果。

一、广州“非遗”的价值

每当谈及广州印象,大部分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脸上总是表现出无比的自豪,可随后又会流露出难以言喻的失落。原汁原味的广式美食、耳熟能详的粤曲旋律、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等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而这些存在于“老广”们童年生活中的记忆碎片,正是让他们对广州产生强烈归属感与深厚情感的源泉。

20世纪80年代,在国务院的批示下,国家多个部门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在该份文件中,二十四个城市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蕴藏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革命价值,广州正是其中一员。2006年,广东地区的传统戏剧——粤剧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非遗”名录,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非遗”名录。“非遗”文化无疑成为广州向全国甚至世界展现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技艺以及民俗风情等领域分别从衣、食、住、行等多角度反映着过去人们的生活状况、审美追求与匠人精神,凝聚了历代民间手艺人的智慧结晶。“非遗”文化是广州传统文化的缩影,更是现代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基础和重要依据。

二、广州“非遗”数字化文创产业的现状

(一)数字化文创产业对“非遗”产生影响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数字化手段普及应用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要尊重时代发展趋势,从原本以实用功能为主导、以美观外形为卖点的实体产品生产,逐渐转向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产品的研发。

2016年7月,腾讯公司与国家故宫博物院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确立了长期产业合作项目。至今,故宫已借助腾讯的互联网技术推出了微信小游戏、故宫人物表情包、动漫作品等多元化的数字化文创产品,故宫文化悄然无息地打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当中,让古代文明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故宫与腾讯的合作为“非遗”数字化文创产业的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随后,以“非遗”为主题的App也陆续推出。2018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盛大游戏推出了一款“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App——文物加。文物加除了作为集合传统文物大数据的文创移动端应用以外,也与各大博物馆合作开发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功能游戏,让玩家在娱乐的同时获取文化信息。无论是在App图标表现形式还是在主页版面设计上,都表现得古色古香,持续更新的相关文博资讯和相关文物的历史小故事更是让用户大饱眼福。用户还可以进入“非遗定制”平台,通过自主创作,定制个性化的“非遗”商品。

上述种种互联网文创产品,都让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非遗”文化的洗礼,这让他们利用网络重新领悟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从而对我国的“非遗”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既能够让“非遗”文化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宣扬,又能够通过“非遗”打造出更具文化价值的文创产品,为文创领域带来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共赢。

(二)广州“非遗”文创产业面临困境

广州在文创发展领域中起步早,在2000年就已经形成了行业类别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并建立了多个创意园作为创意文化产业孵化基地。而在众多创意园当中,以发展“非遗”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基地占了一定的比例。2021年6月初,广州省文旅局针对“非遗”传承基地发布了一个公示名单,列出了100个“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幼儿园、小学、中学成为主要的申报单位,这种“从娃娃抓起”的做法,表明广州市政府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但是,在公示名单所列出的申报单位中,学校占了总数量的70%,剩余的30%为协会、博物馆、文化传播类公司等。这意味着学生在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以后,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或划定的区域内参与“非遗”文化活动,这也反映出“非遗”文化的活动区域与传播方式存在着非常大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直接影响到广州“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造成文创产品的研发团队因对“非遗”文化了解不足,而设计出各种缺乏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

以“5·18国际博物馆日”为活动契机举办的文创“非遗”市集在陈家祠开市。“市集”上展出的大部分都是以具备某一功能的实物为载体,加入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内容而生成的文创产品,如印有陈家祠建筑上形态各异的福鼠图样的利是封、醒狮主题存钱罐、印有广绣图样的杯子以及各种以观赏功能为主的“非遗”工艺品。买家购买的出发点或许是碰巧需要具备某种功能的产品;或许只是被产品的外型或某种配色所吸引;甚至是因为与摊主交流的时间较长,出于礼貌而消费。但这种依靠“资源拼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或者说无法让在场的游客了解“非遗”文化真正的内容。因此,让受众通过接触产品,了解“非遗”的故事,跳出各方面的限制参与“非遗”活动,是提升广州“非遗”文创产品价值的一大突破口。

三、以体验为主的数字化文创产品

(一)“泛娱乐”消除跨时代的鸿沟

2020年底,广东珠江频道推出了一个新颖的综艺节目,名为《国潮粤品》,这一综艺节目的设计目的就是让本土创意文化和数字社会发展理念、网络创新思维彼此交汇,让传统文化能够传播到全国乃至全球,展露出独属于中国的文化风范。节目主要以竞赛模式为主,每期节目都会有“文创品鉴官”与三支“文创战队”。其中“文创品鉴官”都是业界公认的大师和专家,而“文创战队”成员则是广绣、广彩、灰塑等广东“非遗”领域的工艺美术大师和新锐设计师。该综艺节目播出之后,好评如潮。截至2021年1月19日,统计数据显示,《国潮粤品》全网曝光量超过1700万,触电新闻App上的总观看量超过25万,抖音、哔哩哔哩、快手等平台上话题阅读量突破637万。这一节目和相关数据表明,通过“泛娱乐化”来改造传统文化,使年轻人有更多接触“非遗”的途径,是广州“非遗”文创的必经之路。《国潮粤品》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除了通过综艺节目推广传统文化以外,广州本土的电视也可成為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以《外来媳妇本地郎》为例,这是一部收视率高、循环播放率高的情景短剧。对于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作品而言,如果把广州“非遗”元素植入其中,讲述“非遗”故事,以情动人,能够让“非遗”文化消除年龄界限,深入民心。这种产业相互渗透的做法适用于多个领域。又如广州的本土歌手廖寰(艺名东山少爷),这位创作型歌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推广当地传统文化为目的,让大众通过听歌,唤起对广州文化的关注。当然,这必须要有一群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学创作者的加持。

(二)搭建数字化体验情景

2019年,人民网与腾讯QQ携手打造了一项公益小游戏《我是非遗传承人》,在这款将扶贫和“非遗”传承融合的创新小游戏当中,玩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非遗传承人”的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了解,强化“非遗”保护意识。游戏项目的类别非常丰富,包含了美术、戏曲、民俗、技艺等各种类别,例如彝族服饰、甘肃砖雕、藏香制作技艺等。在互动体验上,该游戏能够让玩家通过角色扮演非遗传承人的方式,在游戏页面上通过物品组合来通过各个关卡,整个游戏玩法简单,门槛不高。玩家在不断解锁新的关卡时,能了解到更多的“非遗”项目,并掌握不同“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制作工艺等内容,也能在趣味答题环节赢得游戏福利。这让玩家在游戏中得到身心放松的同时,还能够增加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为国家“非遗”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这种“互联网+体验+文化”的文创产品抓住了体验消费时代的特点,能够为年轻一代搭建数字化的体验情景,消除文化传播的区域限制,是广州“非遗”文创产业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

四、结语

为了不让传统文化成为只可远观的艺术,为了使匠人精神与民间手艺薪火相传,“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必须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不断推陈出新,保持鲜活。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与娱乐中,打造“消费体验时代”下的文创产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中国书画,2006(4):47-51.

[2]刘兆江.广州灰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9.

[3]柳燕.“跨界设计”趋势下的文创设计探索[J].大众文艺,2020(3):53-54.

[4]鲁睿.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呈现与品牌传播推广浅析[J].出版广角,2020(13):92-94.

[5]朱杰.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35):134,136.

[6]沈阳,逯行,曾海军.虚拟现实: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篇章: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教授[J].电化教育研究,2020(1):5-9.

[7]刘彦,王倩,刘俊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文创产业下的创新[J].艺术科技,2019(12):77.

[8]高倞韬.文创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研究:以莆田为例[J].东南西北,2019(14):255.

[9]宋茜.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研究:以民俗类为例[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17.

[10]唐红光.融合创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N].长沙晚报,2020-11-27(7).

作者单位:

广州软件学院

猜你喜欢

文创产业非遗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关于博物馆文创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和对策
基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
基于文创产业发展的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数字化制胜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