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研究

2021-10-30梁倍源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10期
关键词:坡体降雨滑坡

罗 帅,梁倍源

(浙江省第四地质大队,浙江 绍兴 312000)

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但矿山开发也面临一定问题,尤其在地质环境方面存在严重的弊端。在矿山开发过程中,由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科学的开采策略以及技术手段的欠缺,导致矿山周边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被破坏,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严重时还会诱发地质灾害,对此,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恢复矿山周边的地质和生态环境。为制定高效、有针对性的治理恢复措施,需要确定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以及发展规律,了解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和破坏程度的差异性,提前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最大程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和破坏力,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1]。因此,本文对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以及发育规律进行研究,为地质防护和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1 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根据对以往矿山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研究,可将其形成条件区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多数情况下,地质灾害是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下面对其进行具体说明。

1.1 河流侵蚀作用

矿山的地层演变与地质构造的形成,离不开河流和坡谷的演变。在河流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根据地层运动时期,可以将河流侵蚀作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下方侵蚀、侧方侵蚀和溯源侵蚀。在地层向上运动阶段,侵蚀进准面下降,此时下方侵蚀作用为主导;在地层稳定阶段,侧方侵蚀作用为主导;在上述两个阶段中,均有溯源侵蚀作用对地层产生影响。侧方侵蚀作用对坡谷造成强烈的冲击力,坡体受到冲击作用力,当所受的冲击作用力大于坡体抗滑力时,坡体易出现失稳现象从而导致滑坡灾害[2]。下方侵蚀作用不断向下冲刷河道和坡谷,形成的裂隙陡峭且狭窄,易出现崩塌灾害。溯源侵蚀作用导致河流源头不断向矿山中心区域延伸,切割坡谷平坦区域地层,切割速度快,进而诱发滑坡灾害。

1.2 降雨作用

降雨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其作用机理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降雨增加坡体重量,在降雨量高的区域,容易出现滑坡灾害。降雨量减少了坡体自身的力学强度,承重能力和抗滑能力下降,随降雨量的渗入,坡体滑落的概率增加。其次,矿山地层中常发育节理和裂隙等结构,为矿产资源提供富集空间和流动通道,同时也为降雨渗入矿山地层提供通道,并经由此过程形成地下水。随着降雨渗透作用,雨水与地下水产生水动力压力,并作用于坡体与围岩裂隙,当裂隙贯穿量过大时,出现滑坡灾害的风险增大。然后,雨水渗透进地表,进一步软化泥化夹层等软弱结构层,导致坡体和围岩的稳定性下降,加剧堆积层滑坡的风险。最后,经过降雨补给作用,矿山地区地下水达到新的平衡,地下水通过迁移作用,形成不稳定饱和带,降雨量过大时,不稳定饱和带含水量增大,易形成泥石流灾害。

1.3 冻融作用

在水文地质影响因素中,冻融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具有周期性影响。现有研究发现,矿山地区温度回升时,有可能出现黄土灾害。其原因在于,温度较低的阶段,液态水会以固态冰的状态长期赋存于矿山地层中,由于冻结作用使矿山坡体和围岩的结构发生变化,坡体和围岩体积膨胀变大,节理和裂隙等地质结构扩张。随温度升高,固态冰熔化为液态水状态,固态时期形成的裂隙通道,加速了液态水渗透,同时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结构,使坡体和围岩强度降低,增大黄土灾害风险。

1.4 地质构造运动

矿山地区资源的形成与富集离不开地质构造运动,一些幅度巨大的构造活动具有继承性的表现。从宏观构造格局上看,地质构造运动在矿山地区形成隆起单元和断陷单元,矿产资源多形成于断陷单元包围的区域。从演化时间上看,地质构造运动一般较为缓慢,这一类构造运动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较小。但差异性升降运动和地震动力荷载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断裂带附近地层具有巨大的落差,为滑坡和崩塌等灾害发育提供了结构空间。地震产生动力荷载,驱动结构松散的坡体和围岩滑落,粉粒级颗粒在达到饱和含水量后,在地震动力作用下,易在地下浅水位和隔水层滑动,进而形成滑坡灾害。

1.5 矿山工程建设与开采

除了上述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具体包括矿山工程建设与矿山开采等。矿山坡脚开挖卸载和坡顶承重堆积等活动,是工程建设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

矿山工程受到矿区地形条件的限制,通常在斜坡和两侧坡谷搭建房屋,并且矿山工程使用大型设施设备,体积和重量都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坡体的重量[3]。在矿产资源持续开采的过程中,矿山内部形成临空面和采空区,破坏矿山内部的原始应力平衡,使应力分布严重不均匀。在此条件下,受到外力作用、持续降雨和地表水渗透的影响,容易形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除此之外,为保障矿山工程的持续进行,还需要建设运输矿山资源的交通道路,其路线一般按河岸和坡谷走向进行规划。为形成运输通道,需要挖掘坡体和坡脚,形成高陡边坡具有不稳定性,有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尾矿区域地质结构松散,形成大量人工边坡,支护措施较少,不利于斜坡的稳定性。

2 矿山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2.1 地质灾害的空间展布规律

根据搜集的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和规律,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发生在河流带线状区域和断裂带分段区域内,并且在河流上、中、下游的分布情况不同。在河流上游区域,地块隆起明显,河谷下切作用强烈,发育有大型堆积体和滑坡带,地质灾害整体以滑动变形为主。河流中游区域,地形以高山、峡谷和盆地为主,呈阶地式形状发展,地质灾害的形成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发生断裂和崩塌等灾害。河流下游区域,地层相对高差较小,一般出现小规模的滑坡灾害。经统计,大型地质灾害集中岩河流发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河流临空面为地层变形和运动提供了空间。特别在强烈抬升区,受到流体快速下切作用的影响,坡体和围岩向临空面回弹,当应力超过岩体抗拉强度时,矿上坡体内部出现拉张裂隙,导致地质灾害的出现。断裂带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移动空间,随着与断裂带距离的增大,地质灾害出现的次数和规模都逐渐减少。

由上述分析可知,地质灾害在空间上与距河流和断裂带的距离有关,坡度和起伏度高的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

2.2 地质灾害的时间展布规律

为研究地质灾害的时间展布特征和规律,以某矿区为研究对象,统计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和时间,如图1所示。

图1 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分布图

根据图1可知,矿山地质灾害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2016年7~12月份,这是由于7~8月份为该地区的主汛期,持续性降雨和强降雨较多。通过上文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研究可知,河流侵蚀作用和降雨作用是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因此,在2016年7~12月份,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最多,显著高于其他年份。在2015年和2017年的1~6月份,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也较少。综合上述分析,地质灾害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均具有一定规律性,根据不同阶段特征,可采取有针对性多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和治理。

3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后续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由于矿山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为准确分析其发育过程和特征,需要建立准确的评价体系和模型,未来可对地质灾害发生次数较多的区域,建立灾害预警和评估模型,得到准确的预测结果,提升矿山工程安全性。

猜你喜欢

坡体降雨滑坡
降雨与水位波动作用下的水库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2001~2016年香港滑坡与降雨的时序特征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降雨型滑坡经验性降雨型阈值研究(以乐清市为例)
强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泥石流
干砌石护坡灌注混凝土施工方法在水电站大坝施工中的应用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