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某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效探讨

2021-10-30邵小军郭文忠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土体边坡

邵小军,郭文忠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被破坏环境的整治、修复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环境治理工作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史无前例的资源丰沛阶段。在各类环境治理中,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尤为受到重视。在现阶段开采活动不断频繁,开采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是一项亟需开展的重要工作,其不仅仅是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一种修复,对于改善矿山周边人群的居住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从根本上治理矿山建设、生产活动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离不开规范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约束条件,因此,为提升环境治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国家颁布了相关条文,以此明确对其具体要求[2]。依照此标准,甘肃省矿山地区进行了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对矿山实际环境的具体分析,分别对矿山在建设、开采、闭坑活动开展过程中,对矿山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治理,以期实现对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改善地质环境[3]。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为了实施项目而开展的活动,而是要从根本上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改善,实施的改善措施具有实际效用。因此,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仅是对治理工作的一种检验,更是为之后治理工作提升和优化的关键基础和动力。

基于此,本文提出甘肃省某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效探讨。在分析了原有地质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对治理效果进行探究。通过该研究,以期为之后的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根据矿山的实际地质灾害程度,以及含水层、地形地貌、矿区地质环境受影响的程度,可以将矿山地质划分为三个区,分别为地质破坏严重区、地质破坏较严重区以及地质破坏较轻区。其中,矿山地质破坏较严重区面积约8.92hm2。在该区域内,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为主,在露天采场一带,崩塌灾害发育明显,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并且危害程度较高;地下含水层结构和水质相对稳定,未受到明显影响,但地形地貌变化极为明显,受破坏情况极为严重,原始地貌特征基本已经消失,人为堆积、开挖痕迹规模较大,且密度较高,其中,露天采场、废石堆等共计压占荒地约10.77hm2;矿山地质破坏较严重区的面积约为2.43hm2。在该区域内,地质灾害类型明显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均有分布,其中,在矿山平台区域,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的发育相对安全,危害程度较小,而在矿山道路地段,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特征的发育较大,但危害程度相对较小。地下含水层结构和水质基本未受到影响,但地形地貌破坏较严重,破坏和压占荒地面积约2.16hm2;矿山地质破坏较轻区面积179.68hm2,在该区域内,地质灾害发育和危害程度均极小,地质破坏不明显,地下含水层、地形地貌受影响程度也较轻。其中,图1为几种较为突出的灾害隐患地貌类型。

图1 矿山地质环境主要隐患地貌

2 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分析结果,在对其进行综合治理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地形整理工程

为使在开采过程中的采剥区、堆浸地、堆积地的岩土体的牢固程度有所提升,从根本上改善危险地质的稳定性,对其整体进行规划、采用统一治理的方式进行修复。对林地、草地土体范围,进行回填平整,对于不稳定边坡体进行清除,使其更加适合于林、草种植,同时为排水提供更加安全的路径;对建设用地土体范围,采用挖填平衡方式进行治理,使土地趋于平整,以便后期施工建设工程的开展;对耕地土体范围,按照原始地貌,对其进行最小幅度的整地,保留原始土体的结构,最大限度保持土体的肥力。

2.2 边坡防护工程

对于不稳定的高陡边坡,运用削坡与生态袋堆叠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对于堆叠使用的生态袋,采用高品质的软体环保生态袋,通过连接扣、黏合剂实现生态袋之间的连接、加固,完成堆叠,提高结构的稳定性,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冲击,并实现透水不透土的特性,以便植物生长,构建出绿色、环保、零污染的生态自然边坡,为其永久性使用提供保障。同时,为避免边坡出现失稳滑坡的情况,对松散土体边坡进行削坡处理。

2.3 植被恢复工程

首先,在进行植被恢复之前,在被酸化污染的土体中按照0.4t/hm2的方式混拌石灰,以此降低土壤酸性强度,使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在此基础上,采用增加林地面积配合补种林地的方式,对矿山被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实现林草同步发展。在采剥区以攀爬植物的栽种为主,以此提高坡面的牢固程度。同时,在对树种进行选择时,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气候环境,以加勒比松、马尾松为主要栽种品种。草籽的播种密度为40kg/hm2,种植间隔因地质环境而异,平台区域为25cm、边坡为15cm。

2.4 辅助工程

首先,为了给治理施工提供基础条件,满足道路交通需求,使建筑运料通行更加方便,采用天然砂砾石对道路进行修整。同时,在道路架设涵管,以便水流穿过。除此之外,还设立了警示装置。在沟道等高危位置设置警示牌,以此进一步保障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

3 治理实效分析

在上述矿山地质综合治理措施下,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对其治理实效进行研究

3.1 经济效益

首先,在适宜进行生产活动的土地上,开展养殖、种植活动,大力促进当地养殖、种植产业的发展。在目前的养殖规模中,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增加的肉牛养殖数量达到1500头,新增标准蔬菜大棚共计100座,并扩展了水上种植面积1.5hm2。在治理区域内,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经营发展格局。其次,在不适宜进行生产活动的区域,建立有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园区,其中包括的生产内容包括化工、建材、机械等全面化的产品类型,是治理区域内的一股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园区的重点项目也已经成为该地区的龙头项目。

最后,治理后复垦的56.24hm2耕地重新恢复了生产活力,当地政府将通过验收的土地移交农民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经济的负担,从而降低了政府了救助费用800万元以上。

3.2 社会效益

首先,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使矿区附近的村民的耕地增加0.16hm2/人,使土地、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最大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周围群众的生活水平,受到矿区及附近居民的一致好评。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矿山地质复垦移交给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3.3 环境效益

首先,废弃物实现了综合利用,其剩余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把矿区的清理与农田塌陷治理结合,一方面解决了矿区的清运填埋的处置问题,另一方面为农田提供了免费的回填材料,实现了最低成本的综合治理。

其次,水资源环境得到恢复。农田塌陷回填进一步提高了低洼的农田地理位置,同时回填土也有效隔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通道,避免地下水污染;矿区水塘肥土在农田中耕作层,也对提高农田肥力起到积极作用。

4 结语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无论是着眼当下,还是从长远角度出发,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此环境下,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治理措施,实现治理目标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甘肃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效探讨。分析了其治理措施的实际效果。通过该研究,以期为后续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土体边坡
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顶管工程土体沉降计算的分析与探讨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建筑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析
地铁砂质地层深基坑土压力研究
陡帮强化开采边坡立体式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软黏土中静压桩打桩过程对土体强度和刚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边坡控制爆破施工
无机土壤固化剂路基改良效果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