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的思考

2021-10-30秦万能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10期
关键词:灾害利用区域

秦万能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三总队,贵州 遵义 563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大自然不科学的改造,必然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尽管我国现在也很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加大了对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的分析研究,但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力度,科学地对地质环境加以利用。

1 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及其形成

1.1 地质灾害

这类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的改变,作用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对人们的安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的灾害。地质灾害源自于自然,属于不可抗的一类灾害,不管是对其的预测还是防治都是很困难的,一旦出现灾害,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因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但受到经济、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也无法全面预防这类灾害。对于这类灾害,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全力,降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科学地分析地质环境,弄清其运动规律,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预测灾害,并制定防治方案[1]。

1.2 地质环境

从广义层面看,地质环境指的是岩石、水等物质所形成的体系,从狭义的层面看,指的是岩石受到风化作用,释放出固结物质,并参与到地质循环过程中。地球是一直处在运动过程中的,地质环境也随之在变化,岩石被风化之后,会与大气进行交替产生新的能量,即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防治地质灾害时,我们需要对地质环境加以研究,依据地质环境特点,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以将危害降到最小[2]。

2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措施

2.1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1 科学划分防治区域

要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就需要科学划分防治区域,这是前提和基础,要对对易发生灾害的区域的异常问题加以调查,并做出准确判断。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地质灾害多发区域进行准确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用直观数据形式进行展示。另一方面,要对灾害的出现的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所划分区域所发生灾害的程度,以此对危险等级进行准确划分。这样,就可以清楚知道哪些区域易发生灾害或者是危险程度。有关技术人员就可以依据这一内容,制定预警方案,并告知当地群众让他们做好预防准备,以降低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影响[3]。

2.1.2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第一,泥石流的防治。泥石流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对这种灾害的防治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法,也就是在原先的地质体上培育各类植被,让地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尤其是容易发生崩塌的地方,在这些地段需要进行植被种植,以制止崩塌问题的发生。除了上述这种防治方式外,还可以进行工程建设,如修建大坝等,加固坡体,拦挡泥石流。在修建大坝时需要讲求技术性,在大坝内需要设置排水孔,并科学进行分布,以分散泥石流的冲击力[4]。

第二,滑坡的防治。滑坡的产生和水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防治滑坡灾害时,最重要的就是要降低地表水的危害,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①排出地下水,在垂直方向钻孔,排水;支撑坡体的盲沟;水平位置钻孔疏干;可以通过竖井来抽水。②截止附近会流入的地表水,可以在易出现滑坡的位置修截水沟,修建结束后,要在其上栽种植被或堆砌上浆,以阻止地表水下渗。同时,也可以改变边坡土体力学强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确保滑坡稳定性的基础上,可以在一些陡峭出修挡土墙等,或者是打入钢筋桩等桩体,以提高坡的稳固性,防治滑坡的发生[5]。

2.1.3 做好灾害的监测预警

要更有效地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就需要对灾害进行监测预警,这是很重要的。所以,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监测预警系统。当监测区域出现异常变动时,就要借助有效的技术手段加以判断,并收集、分析系统生成的灾害数据信息,以便于技术人员及时对灾害进行预警,为灾害救援、处理工作争取更充足的时间,监测预警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地质灾害预警流程

2.1.4 做好搬迁治理工程

监测系统在监测时一旦发生问题会立刻做出警示,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分析灾情,若是在实际分析时了解到本次灾害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带来的危害很大时,就必须要提醒当地居民做好搬迁或避险准备工作。只有提前将准备工作做好,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危害,而搬迁就是减少人员伤亡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搬迁并非是远离曾经生活的地方,而是在灾情结束后,通过技术人员对地质灾害区域各项因素的综合考虑,找准时机重新建设受灾区域,让搬迁的原始居民可以重新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生活[6]。

2.2 地质环境的利用措施

(1)构建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第一,对地质环境利用的整体评价。通过对区域地质特点、规划等各个方面因素的考虑,加大环境地质研究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地质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以防范地质灾害风险,保障居民的安全。有关人员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就必须要对各种地质灾害做深入的调查、评价,调查的内容除了一些受灾很严重的区域外,还要包含人群比较密集的区域或者是受灾后居民搬迁地区,经过调查得出相关数据,以使工作人员对各区域的地质环境容量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让各区域都可以发挥应有的价值,为居民提供最佳的服务。第二,对地质环境安全性的评价。这里提到的地质环境安全指的是在规定区域内,对地质结构、形态、抗干扰性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加以评价。工作人员在评价时要采取多种防范措施,对各区域的安全性做出全面的分析。除此之外,在评价地质环境安全时,工作人员需要对区域的地质条件等相关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将其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将区域灾后的不利因素减少[7]。第三,对地质环境工作内容的评价。地质环境的利用具备公益性、服务性等各特征,工作人员在实际评价时必须要对地质环境的发展问题、实用性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但也必须要注意,不可以用固定的方式来评价,要进行创新,将地质环境评价的多种功能全面发挥出来。此外,还要对地质环境的质量、灾害治理效果等内容加以评价。通过科学评价可以降低危害的发生,便于工作人员及时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来解决问题。

(2)保证地质环境利用的科学性。在利用地质环境时必须要保证其科学性,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做好地质环境的调查分析,对地质环境的特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更高效的利用地质环境,更有效的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尤其是在利用地质环境时,需要对安全服务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既要进行系统调研就为国家地质工程建设出谋划策,还要落实好社会宣传工作,强化大众对灾害的防范及科学利用环境的思想认识,形成合力,让大众更积极地参与到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来。

(3)保证地质环境利用的融合性。对地质环境的利用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我们需要保证对其利用的融合性,具体如下:第一,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利用有效融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以使地质环境利用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第二,要正确处理好地质环境利用、经济建设、大众生活环境等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内容加以整合,以保证地质环境利用的持续性、有效性。并且,科学利用地质环境,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要加以足够的重视,并制定合理的规划,将地质环境利用的融合性特征体现出来[8]。

(4)保证地质环境利用的技术性。在利用地质环境时,必须要关注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应用,这样,才可以提升地质环境利用的技术水平。有关技术人员在利用地质环境时,需要有效实施“互联网+地质”的方案,使地质环境利用朝着技术化、信息化等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强化地质环境利用的管控工作,对一些重点工程,必须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此为参考科学施工,以将地质环境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挥出来。

3 结语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我国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已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人类活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彻底的防治灾害还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去开发新技术,探索新的防治方案和手段,从地质环境的特点出发,合理预测,科学制定防治措施,以提升灾害治理的效果,将地质环境利用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灾害利用区域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分割区域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