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2021-10-29王书勤于甜甜黄赞程

大医生 2021年14期
关键词:颈性针刀基底

王书勤,于甜甜,黄赞程

(深圳市中医院推拿科,广东深圳 518033)

颈性眩晕即颈源性头晕,调查显示颈性眩晕发病率达35.4%[1],随着诊疗技术进步,颈性眩晕治疗方法得到显著改善,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封闭治疗等,但报道显示任何一个单项治疗方案均难以达到满意治疗效果[2]。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近年来在颈性眩晕中得到广泛应用,报道显示中医对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有效[3]。但目前有关颈性眩晕治疗仍缺乏规范性指导。中医手法干预是中医特色治疗,可通过改善局部血供缓解颈性眩晕症状[4]。另外,针刀疗法属近代中医新发展的康复医学疗法,研究认为针刀治疗能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改善局部血流动力学[5]。推测针刀疗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颈性眩晕。本研究纳入82例颈性眩晕患者,开展对比研究,探讨针刀配合手法干预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2月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82 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6]中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临床可见头晕、耳鸣、头痛症状;②转颈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检查可见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反张;④患者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耳源性、脑源性、外伤性眩晕;②颈椎先天性形态畸形或脊柱不稳者;③妊娠哺乳期患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⑥精神意识障碍者。剔除标准:①治疗期间主动放弃治疗者;②对治疗不能耐受者;③随访失访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深圳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口服氟桂利嗪(国药准字H31020622,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 mg/粒)10 mg/次,晚餐后服用。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手法干预每次25~30 min,5次/周,连续治疗4周。同时给予针刀治疗。针刀干预以枕下三角区域及颈椎相关深层痉挛小肌群起止点为治疗点,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每次治疗10~15 min/次,1次/周,连续4 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手法干预,方法同观察组。手法和针刀干预方案,见表2。

表2 手法和针刀方案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4 周后根据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估,在治疗前后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项进行计分,评分范围0~30 分。计算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以减分率评价疗效。显效:减分率≥70%;有效:30%≤减分率<70%;无效:减分率<30%。以(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计算总有效率[7]。分别在治疗前后采血5.0 mL,取血浆作为实验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β-内啡肽(β-EP)和P 物质(SP)水平,试剂盒购自南京赛泓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治疗前后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血浆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β-EP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血浆SP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浆指标水平比较(±s,ng/L)

表4 两组患者血浆指标水平比较(±s,ng/L)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β-EP:血浆β-内啡肽;SP:P物质。

组别例数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2 42血浆β-EP治疗前159.54±36.02 162.26±40.49 0.325>0.05治疗后268.11±57.09a 220.77±49.14a 4.073<0.05血浆SP治疗前646.33±90.32 650.51±101.29 0.200>0.05治疗后475.32±72.27a 560.15±80.55a 5.080<0.05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Vm 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RI 和PI 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5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Vm:平均血流速度;PI:血管搏动指数;RI:阻力指数。

PI组别例数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2 42基底动脉Vm(mm/s)治疗前29.85±7.24 30.02±6.86 0.110>0.05治疗后48.21±10.32a 41.01±9.64a 3.304<0.05治疗前0.81±0.24 0.78±0.22 0.597>0.05治疗后0.60±0.12a 0.70±0.09a 4.320<0.05 RI治疗前0.59±0.10 0.62±0.11 1.308>0.05治疗后0.43±0.05a 0.55±0.08a 8.243<0.05

3 讨论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复杂,既往认为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和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改善基底动脉血供是治疗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8],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达到抑制血管平滑肌痉挛作用,进而增加血供,减轻眩晕症状。氟桂利嗪为Ⅳ类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报道显示氟桂利嗪能显著改善局部血流,较倍他司汀疗效更为显著[9]。因而,本研究对患者均给予氟桂利嗪作为基础常规治疗。

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目前进一步提高颈性眩晕治疗效果的研究方向。中医无颈性眩晕病名,中医认为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是颈性眩晕的重要外因,随着病情进展,机体气血不足、筋骨失和。《素问》中便记载,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瘀血内阻也是颈性眩晕的重要病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手法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通过手法干预调整局部椎体关节位置,解除软组织痉挛和经络瘀阻,进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赖淑华等[10]也认为手法干预能纠正椎体关节紊乱状态,促进椎体与周围神经组织正常解剖位置的恢复,进而缓解对椎动脉丛颈交感神经节的压迫作用,缓解临床症状。

小针刀治疗将中医针灸与西医外科手术相结合,通过“切开、分离、铲剥、隔断”作用达到改善局部软组织痉挛粘连效果,松解肌肉筋膜,通经化瘀,改善基底动脉局部血流,减轻颈性眩晕症状[11]。因而,本研究在手法干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刀干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小针刀配合手法干预能显著提高疗效。β-EP 可通过调节伤害性感受器,抑制P 物质释放,减轻颈性眩晕疼痛[12]。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β-EP 高于对照组,而血浆SP 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刀治疗可通过调控血浆β-EP和SP水平,减轻眩晕症状,提高疗效。

综上,针刀配合手法干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这可能与其改善基底动脉局部血流,调控血浆β-EP和血浆SP水平有关。

猜你喜欢

颈性针刀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