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统编教材 发展语文教师的学科关键能力

2021-10-28李泽民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鲁迅文本教材

李泽民

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双线组元的精心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量融入、语文能力的螺旋递进编排、选文内容的内涵增加和《语文园地》相关栏目的关联呈现,都围绕这一目标,立足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指引语文教学转向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引学生真实学习、真实成长。提升语文教师的关键能力是用好统编教材、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需要。结合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要求,当前应重点提升语文教师的教材把握能力、教学掌控能力以及教研创新能力。

一、教材把握能力

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把握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优美的场景意境和巧妙的细节伏笔,可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很多,但由于课堂容量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课文包含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况且这也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说,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眼光,从课文中提取适合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要想提高教材把握能力,教师可以从淬炼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两个方面入手。

(一)文本解读能力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不同于普通读者解读文本,普通读者或者非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能更加关注作者角色(文本内容)和读者(阅读者本人)意识,理解了文本内容和作品主旨就算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而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要和文本(作者)对话,还要和编者、特定读者(学生)对话,从文本内容中筛选、提取出适合教学的内容。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尊重课文(或文体)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领悟编者意图进行科学解读、系统考量,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教学性阅读活动。

《少年闰土》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鲁迅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表达要素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篇课文可教给学生的语文知识点很多,可以作为范本进行教学的片段也不少(如课文中的四件“新鲜事”),薛老师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和单元要素指向,结合学生学习经验,最终将“厘清人物关系,感受闰土形象”“抓住新鲜事,品读看瓜刺猹”“学习夹叙夹议,尝试言语实践”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评价与改进都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语文教师对文本进行教学性阅读,从中提炼出一篇文章要“教什么”,将课文内容转化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开端。

(二)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性文本解读”的重点指向教学内容。怎样将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或程序让学生理解掌握,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遵循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程序设计。教学预设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科学预见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方法、习得能力、提升素养,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创造的过程,是教师上课的依托。

《少年闰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薛老师从“走近鲁迅”这一单元主题出发,在设计教学时先是让学生认识鲁迅,由于鲁迅一生用过140多个笔名,从笔名的由来引导学生了解、亲近鲁迅,引领学生查阅资料来了解鲁迅的其他笔名的渊源,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由于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文中有些字词的用法和我们现在的语法习惯不一样,薛老师设计了学习文章中的“错别字”“方言词”环节,为学生顺畅阅读扫清障碍;接下来重点设计了“厘清人物关系”“品读看瓜刺猹”“学习夹叙夹议”“整体把握,感受闰土形象”四个板块,薛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时刻注意把《少年闰土》放到《故乡》中去,再放到《呐喊》中去,通过和原文对照阅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和表达逻辑,进一步打开阅读视野。

薛老师立足于教材的整体性,设计时横向上有结构关系,纵向上有层次关系,为培育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指明了科学合理的路径。教材把握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叫备课能力,教师课前备课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厚度,备课的精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度,教学预设的宽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

二、教学掌控能力

教学掌控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设计但不囿于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导学、助学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和显性部分。教学掌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实施能力和课堂生成能力。

(一)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是语文教师关键能力的核心,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科育人的主要渠道。回顾薛老师的课堂,起承转合连贯自然,围绕学习任务,师生互动展开多元对话和言语实践。统编教材创设了大量的语言情境或场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薛老师立足文本特点、联结生活实际,巧妙借助多媒体技术引领学生融入情境、走进场景,把“我”放到课文描写的场景情境中去,让学生加深感受、产生顿悟、反思内化,进行深度体验与建构,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如教学“看瓜刺猹”這件新鲜事时,薛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展开联想,还原生活画面进行对话,“这四件事,闰土讲到哪一件事的时候,蹲着的鲁迅可能会跳起来?”让学生批文入境寻找依据,学生再次走进课文深度阅读,发现闰土讲其他三件事的时候,鲁迅没有插嘴,唯独讲这件事时,鲁迅插了两次嘴,“管贼么?”“他不咬人吗?”薛老师继续引领学生深入故事场景,让他们感受最扣人心弦的细节:“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走去……”教学现场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推进感,学生在品读语言的同时,头脑中浮现出闰土月夜刺猹的紧张场面,仿佛自己就是当时的闰土,是故事的主人公;当学生回味这段描写时,他们能顺利跳出文本,切换到读者身份:“我听到这里也觉得有点紧张,急着要听鲁迅到底怎样刺猹。”学生在深度体验与建构中学得方法,习得能力,积累语言。

薛老师在实施教学时的另一个特色是学习内容活动化。统编教材在课后思考练习题和学习园地中围绕语文要素设置了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将语文要素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转化为语文能力。薛老师巧妙地将学习内容转换为有清晰指向和具体要求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构共生。注意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变化是阅读小说的重中之重,薛老师为此专门安排了一个学习活动——“默读全文,厘清人物关系”,引领学生通过找课文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句子,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依据,厘清人物关系,把握小说内容和脉络。当学生发现少年闰土和少爷鲁迅的关系变化是“主仆关系—朋友关系(熟识)—难舍难分的好朋友”后,隐藏在文字中的鲁迅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便跃然纸上了。

(二)课堂生成能力

教学是一个变化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其间充满无限的生成性和生长性,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将课堂的多种可能性全部预见或进行预设,课堂生成性资源恰是学生能力生长的跳板,课堂生成中蕴含着师生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汇和学生个体独到的见解和另辟蹊径的方法。

统编教材尊重学生个体学习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在课文旁批和课后思考题及相关栏目中强调“读给同学听”“听听同学的意见”“和同学交流”等要求,为课堂生成开辟了丰富的空间。薛老师用深厚的教学功底展现了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驾驭能力和开发智慧。在《少年闰土》中,鲁迅插入了三段议论,唯独没有对“雪地捕鸟”这件事发表议论,课堂上,一位学生发现并提出了这一疑问,薛老师以“新鲜事”切入,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感悟,当学生再次回读前文,阅读发现“因为在闰土没来之前,他就听说闰土会捕捉小鸟雀,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他会捉小鸟。而后面三件事——都是他从来没听说过的事。”薛老师趁热打铁,“假如闰土现在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我们要发表一段议论,要怎么议论?来,试试看。”学生不仅明白了夹叙夹议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还通过言语实践深化了对夹叙夹议方法的理解。

三、教研创新能力

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支撑教师教学教研水平走向更高更远的源头活水。教研创新能力在评价反思中形成,教师在不断实践中获得认知。

(一)评价反思能力

教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刷新体验、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从而实现深层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先前的研究策略、已有经验、教学行为及结果的评价与反思能够让教师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判断正确与否,验证自己的教学是否更加抵达语文教学的本真,加深内化对语文教学教研规律的认知,提升自身“于无路处开路、在岔道口选路”的能力。统编语文教材在相关栏目中强化对语文学习活动作出评价与反思,并将方法、习惯等渗透在训练内容中。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6课《忆读书》课后思考题“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種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教学时,教师要指引学生在表明观点的同时,还要对作者的读书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在思辨的过程中产生新思想。学生学的方向决定了教师教的策略,教师的教永远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也伴随着教师对自身教学的不断反思、评价与改进,从不断改进教学行为到实现深层变革本身就是一种研究与创新。

(二)创新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与创新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师成为名师、大师的必经之路。丰厚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石,大量的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深入地研究是创新的活水,科学地提炼是创新的保证。统编语文教材单元内容组合方式的多元化、双线结构的新变化、阅读与表达的均衡、重视语文活动的设计等编写亮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空间,旨在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研究、深入思考、不断创新。

如薛老师围绕课文中的“新鲜事”,引导学生阅读、对话、交流,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了四件事,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聚焦“看瓜刺猹”这一重点语段,“讲哪件事时蹲着的鲁迅可能会跳起来?”薛老师这个问题问得妙,既辐射故事内容,又指向语言运用,还涉及读书方法,选择精彩片段细细品读,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也彰显出薛老师高超的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统编教材为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通道,深入领会统编教材的编写图和体系结构,在使用中自觉提升教材把握能力、教学掌控能力和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们要重点研究的一项课题。

课题项目:本文系徐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言语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3-18-L228。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鲁迅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孔乙己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