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期间广西家蚕原种繁育成效与展望

2021-10-28浦月霞黄扬玉谭福洋兰艳妮李枫烨吴静颜莫云霞何松涛

广西蚕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蚕业蚕种推广站

浦月霞,黄扬玉,谭福洋,兰艳妮,李枫烨,吴静颜,莫云霞,何松涛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530007;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530007)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家蚕母种、原原种、原种的繁育是蚕业的基础,是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提高蚕茧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原料茧工艺品质的需要。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东桑西移的产业转移,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蚕茧主产区产量逐渐萎缩,以广西为代表的亚热带新兴蚕区蚕茧产量大幅提升,为我国茧丝绸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原料茧。广西现已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料茧主产区,蚕茧产量连续16年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达到19.88万hm2,蚕茧产量达37.65万t,分别占全国桑园面积的25%、蚕茧总量的55%[1]。“十三五”期间,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以下简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以强管理、保供应、促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原种繁育技术体系,加大原种繁育基础建设投入,加强微粒子防控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升繁育能力和质量,期间共繁育原原种83 059张,原种(毛种)781 048 张,保障了广西全区各时期原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为广西实施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提供种质保障。本文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广西原种繁育采取的主要做法措施与获得的成效,剖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广西蚕桑产业在“十四五”阶段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十三五”期间广西家蚕原种繁育主要措施与成效

1.1 完善提升繁育体系和生产流程,保障了原种足量供应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原种场承担广西家蚕三级原种繁育任务,分别在站部和武鸣基地开展种桑、养蚕、制种,具有一套完善的三级原种繁育体系(原原母种繁育→原原种繁育→原种繁育);配备有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技术人员均具有高级、中级等专业技术职称,熟练掌握繁育技术;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标准化管理的专用桑园、自动控制温湿度的催青室、养蚕室及制种室、全自动桑叶消毒清洗生产线。

原种繁育流程成熟、合理,主要由养蚕组和制种组完成,养蚕组在武鸣基地养蚕至采茧后,运输回站部,交由制种组进行种茧保护及制种,桑园管理组和桑叶消毒组配套提供优质洁净桑叶。原种繁育每年分春季和秋季进行,每个生产季节安排15 批次的原种。每批原种养蚕组由1个技术干部、6个带班师傅和6个徒弟构成,饲养原原种蚁蚕量为192 g;制种组人数与养蚕组一致,完成约600 kg种茧的削茧、蚕蛹雌雄鉴别及6 000张原种的制种工作。

为了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季节、人员及蚕室,2016年原种场进一步优化繁育流程,将家蚕分两段饲养,小蚕组饲养1~3 龄,大蚕组饲养4~5 龄。在相同的饲养量的情况下,1~3龄只配3个熟练师傅,4龄配6个师傅,5龄配6个师傅加6个徒弟,比原流程节约劳动力,提高工效。每批次收蚁日期相隔6 d,小蚕期安排2 组轮流、大蚕期安排3 组轮流、制种期安排2 组轮流,正好与龄期经过匹配,能均衡整个生产季的用工,解决劳动力紧缺的问题。繁育流程改进后,每天桑叶的采摘量和消毒清洗量保持在3 000 kg左右,便于调配采摘桑叶和消毒清洗桑叶的劳动力。

2016—2020年共繁育原原种83 059 张,原种781 048张(毛种),蚕种质量稳定,每年为全区蚕种生产单位提供优质合格原种,足量供应蚕种场繁育一代杂交种所需原种。

1.2 做好繁育数量摸底调查,满足了市场对品种差异化需求

广西蚕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广西自主研发的亚热带强健高产优良蚕品种两广二号[2]、桂蚕2号[3]和桂蚕N2[4]的推广应用。据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数据显示,这些蚕品种年推广量达700 多万张,约占广西总用种量的98%以上[1],是当前支撑广西蚕业健康发展的主推品种。“十三五”期间,两广二号、桂蚕N2 和桂蚕2 号各级原种繁育比例合适,主推品种占比优势明显,适合产业发展。两广二号强健好养,对地域及气候的适应性广,市场需求大,因此原原种和原种繁育量占比最大(表1),分别占72%(图1)和79%(图2);桂蚕N2 是抗BmNPV 强健性品种,2016—2018年桂蚕N2 原原种和原种繁育量约占总繁育量的25%和17%。桂蚕8 号[5]于2020年6月通过品种审定,该品种综合抗性、产量和茧丝质量等均优于现行当家品种两广二号,深受养蚕户和丝厂的欢迎发展与推广应用潜力大。广西对该品种的推广速度快,仅2020年就推广一代杂交种10 万张,2020年6月至11月繁育原原种2 840张,原种22 273张。

表1 2016—2020年各品种原原种、原种繁育数量 张

图1 “十三五”期间各品种原原种繁育数量总占比

图2 “十三五”期间各品种原种繁育总占比

1.3 建立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加快了新品种推广进程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是集蚕桑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良种繁育、质量检验检疫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机构,特有的育、繁、推一体化体制,加快了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应用[6]。2019年之前,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拥有全区唯一的桑蚕原种场,原种年生产能力达20 万张。通过本站原种场和一代杂交种繁育场试繁,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及时解决育成的家蚕新品种繁育初期出现的良繁问题,并通过技术推广科在各地进行示范推广良种配套良法,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进程。

兴业县华盛蚕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原种繁育、普通种繁育和蚕种推广一体化的民营企业,公司一代杂交种年生产能力为70 万张,原种年生产能力为10万张,年推广蚕种数量达100万张。新品种桂蚕8号育成后,华盛蚕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了该品种的原种繁育权,繁育原种及一代杂交种并进行推广。在新品种的推广和繁育中,该公司针对桂蚕8 号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育成单位沟通反馈,育成单位进一步改良完善,使新品种各项性能更加优良。新品种育成单位与新品种原种繁育、一代杂交种繁育、推广单位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纽带联系起来,使育、繁、推紧密衔接,共同推进新品种的推广示范。

1.4 放开原种繁育权限,由独家繁育转向多家繁育

2019年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原种场是全区唯一生产原种的蚕种场,承担全区的原种供应任务。2019年起,广西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对原种繁育的权限进行调整,增设兴业县华盛蚕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及河池市蚕种场两个原种场,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原种场只生产原种储备种。母种及原原种继续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提供。兴业县华盛蚕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及河池市蚕种场已具备原种繁育所需条件,能承接一定数量的原种繁育任务(表2)。开放原种繁育权限,引入多家原种繁育单位质量竞争机制,既可以使各单位共同提高原种质量,又可以分散风险,更好地保障全区原种用种安全。

表2 “十三五”期间各原种生产单位的原原种、原种生产量

图3 2016—2020年各原种生产单位原种生产量变化

1.5 集成了一套原种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防控效果明显

微孢子虫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细胞内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具有毁灭性的疫病,被列为蚕种生产唯一法定的检疫对象。“十三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原种场总结并建成了适合广西亚热带气候特点的整套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包括做好母蛾检查和补正检查,切断胚种传染途径、分区饲养,做好五选工作、周围环境和蚕室蚕具消毒、桑叶消毒、桑叶统一低温保鲜和集中配送,做好桑园管理,动态监控养蚕环境等多项组合措施[7]。预防野外昆虫交叉传染,应用广西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后,原种微粒子病得到有效控制,蚕种合格率大幅度增加。

1.6 开发桑叶消毒清洗生产线,研发桑叶消毒配套技术

桑叶消毒是防治家蚕微粒子病食下传染的有效措施,从饲料源头阻断食下传染途径。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联合专业机电设备公司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条机械化桑叶消毒清洗生产线[8-9],用于广西原种繁育桑叶全程消毒。该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包括选叶、进叶、浸泡消毒、清洗、脱水和晾干,桑叶通过传送带输送。通过桑叶消毒清洗生产线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桑叶消毒清洗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取得了较好的防微效果。利用自动化桑叶消毒清洗设备,每小时可为原种繁育提供消毒洁净的桑叶300 kg,可满足原种繁育用叶需求。消毒桑叶的药物使用漂白精,消毒药液浓度为含有效氯0.35%~0.40%,消毒时间为10 min,每隔1 h测一次消毒液浓度,浓度降低时及时补充母液,遇雨水叶或露水叶则需适当加大浓度。每消毒1 500 kg 桑叶换一次消毒药液,进叶速度以300 kg/h 为上限。每天对桑叶处理车间场地、晾叶室、桑叶保鲜冷库及其用具进行消毒清洗。

1.7 采用桑叶冷藏保鲜技术,保证桑叶品质

经消毒处理后的洁净桑叶统一存放在洗叶车间的储叶室或低温冷库保鲜。桑叶统一低温保鲜不但可保持桑叶的新鲜度,还可避免因在各自蚕室内保管桑叶,受除沙操作等影响引起桑叶二次污染的问题。桑叶储叶室安装空调,利用制冷功能降低室内温度,对桑叶进行储存保鲜,为防止桑叶水分流失,在桑叶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低温冷库保存桑叶可将桑叶装塑料框堆叠存放,冷库温度不低于5 ℃,塑料筐堆叠层数不超过3 层,每叠之间留出空隙通风。桑叶的统一配送根据各栋蚕室的用叶计划来安排配送量,每次喂蚕前,由专人将消毒清洗晾干的洁净桑叶装好筐后直接送到蚕室,蚕室饲养人员直接卸下即可喂蚕,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桑叶受二次污染的机率[7]。

1.8 研究高效制种技术,原种质量得到提升

精准调节发蛾时间,使对交品种雌雄蛾同日羽化。依据品种特性,从蛹体体色、复眼及触角着色情况综合判断蚕蛹发育进度,应用种茧期调节、蛹期调节技术措施精准调控雌雄蛾羽化时间,达到对交品种雌雄蛾同日羽化的目的。

合理控制制种期温湿度。发蛾室、交配室及产卵室控制温度在24~26 ℃范围内,温度过低会影响产卵量和受精率。制种期间应适当洒水补湿,使得相对湿度保持在75%。如湿度过低,蚕蛾交尾时容易散对,导致蚕种产附不好,附着性差,易脱落;如湿度过高,蚕种易发霉,受精率降低。

利用定时开关精准控制光线。控制种茧期及蛹期的光线,使得白天全明,晚上全黑。雌蛾羽化期间,凌晨4:00开灯感光,保证雌蛾从羽化到成熟交配有充足的时间;雄蛾羽化期间,晚上全遮黑,早上不感光,缩短从羽化到交配的时间,保证雄蛾体力消耗少。通过精准控制制种期光线,促使充分成熟的雌蛾和活泼的雄蛾交配快,不易散对,蚕种产卵量多,不良卵少,卵质优[10]。

1.9 保持主推品种优良种性,两广二号复壮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设置高温多湿环境,运用系统选育的方法,连续对两广二号4 个亲本进行系统的改良提高和种性保持,形成了芙蓉(新)、932(新)、湘晖(新)、7532(新)4 个新品系[11]。新品系强健性好,茧质优良,各项主要性状稳定,虫蛹统一生命力都超过95%。通过在高温多湿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芙蓉(新)虫蛹统一生命力为96.71%,比对照提高2.2个百分点,932(新)虫蛹统一生命力96.27%,比对照提高2.40 个百分点,湘晖(新)虫蛹统一生命力96.46%,比对照提高3.10个百分点,7532(新)虫蛹统一生命力95.94%,比对照提高2.80 个百分点,因此两广二号新品系母种对高温多湿的抗逆性更强。通过采用全龄感光技术对两广二号4个新亲本进行化性稳定性筛选,两个中系新亲本蚕种越年卵率达到99.5%,比对照提高7.1个百分点;两个日系新亲本蚕种越年卵率达到100%,比对照提高5.4个百分点。应用综合性状更优的两广二号新品系组配的一代杂交种,公斤茧粒数比对照少22粒,张种产茧量提高1.83 kg,健蛹率提高0.94个百分点[11],两广二号新品系组配的一代杂交种表现出蚕茧大、产量高、健蛹率高等特性。经丝质测试,两广二号新品系一代杂交种丝质成绩与原两广二号相仿。经过改良复壮,两广二号体质更强健,茧质优良,更能体现其良种特性,可以替代原品系进行大批量推广。

2 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广西原种繁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与先进省份或其他种业繁育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原种繁育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

当前,针对原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少,深度不足,对于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少,现有的生产技术已沿用几十年,存在技术固化,创新不够等问题。“十三五”期间涉及原种繁育类的广西科技项目只有1 项,研发的针对性不强。随着国家不断推进蚕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具有新的优异基因的家蚕品种将会不断被发现利用,如性连锁平衡致死品种、抗血液型脓病(BmNPV)品种、适宜人工饲料育品种、卵色限性品种等。这些品种的优异基因种性维持与繁育技术要求有别于常规品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蚕桑技术人员分布不均衡

蚕桑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由私营企业建立的蚕种场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随着原种繁育权逐步向社会私营蚕种场开放,其专业技术人员配比不合理的问题逐渐凸显,这将会是蚕种私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面临的共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广西原种繁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3 原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所属原种场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国家实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将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列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该单位的原种场自此以后以生产备用种为主,原种生产由其他蚕种场承担繁育,如华盛蚕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及河池市蚕种场。这些蚕种生产单位原种繁育基础建设起步晚,得到国家、省级项目支持经费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仍需要较长的时间与较多的经费投入。

2.4 农药中毒频发

广西是水果种植大省,柑橘、香蕉等水果种植基地规模化程度高,种植连片,防治虫害多采用机械或无人机喷洒农药。农药药液受风力影响向周边的原种繁育基地桑园飘移扩散,继而造成桑叶污染,易引发蚕儿急性中毒及微量中毒,出现急性中毒死亡或龄期延长、不吐丝、不结茧、不化蛹等现象,严重影响原种繁育的正常进行[12-13]。

3 今后发展建议与展望

3.1 加快家蚕品种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对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21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将桂蚕8 号原种生产权转让给兴业县华盛蚕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广西农业农村系统科研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大突破,是打通农业创新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的成功典范[14]。广西蚕桑产业今后的发展,应以加快家蚕新品种的研发、推广以及成果转化为发展方向,助推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2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研究原种繁育的省力化繁育技术,高效制种技术等。由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原种场的科研人员只生产备用原种,可腾出更多时间精力研究原种繁育新技术,并将新技术在华盛蚕业等蚕种场推广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原种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继续对主推品种进行改良复壮研究,保持并提高主推品种两广二号的优良性状,防止品种退化,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

3.3 培育优势原种繁育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蚕种场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兼并小型蚕种场,支持有实力的优势原种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集聚。可通过上市等途径募集资金,引导国有资本、民营资本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原种生产领域,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申报种质资源项目和其他各级建设项目,有更多经费投入到新建的原种场,进行基础设施改善和建设,建设标准化桑园基地和标准化蚕房。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培养人才,招聘蚕桑专业毕业生进蚕种场工作,组织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进修,提高整个原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推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原种繁育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模式开展原种繁育,提高效率和繁育水平。

猜你喜欢

蚕业蚕种推广站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版权声明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版权声明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蚕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基层农技推广站O2O模式的探索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唐山开展海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舒兰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开展“下基层、送温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