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蜜蜂有大文章

2021-10-27付新华

前线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平衡产业融合

[摘要] 因地制宜发展养蜂产业,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是密云冯家峪镇作为生态涵养区产业振兴的基础。一箱蜂一亩田,凭借优质的自然资源禀赋,冯家峪镇围绕“小蜜蜂大产业、小蜜蜂大生态、小蜜蜂大发展”3条主线,把中华蜂这个特色小产业做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文章。

[关键词] 产业融合;  生态平衡;  中蜂产业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0-0053-03

2020年,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密云调研时指出,小蜜蜂有大文章,要加强产销对接,发挥合作社作用,擦亮“蜂盛蜜匀”品牌。1密云区冯家峪镇地处燕山山脉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位于北京水源保护区、生态涵养区腹地,是北京首个“中华蜜蜂特色小镇”。近年来,冯家峪镇深入挖掘中华蜂的产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按照“小蜜蜂大产业、小蜜蜂大生态、小蜜蜂大发展”思路,践行“两山”理论,发展中华蜂(简称“中蜂”)产业,奋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中华蜂的产业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中蜂又叫“土蜂子”,是我国“土著”,只有高海拔、环境优良的深山区才具备规模养殖条件,曾一度是我国饲养的主流蜂群。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生态环境变化、西蜂如意大利蜂(简称“意蜂”)迅速扩张等影响,中蜂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形态从集群连片变为点状零星分布,目前已成为我国濒危生物物种。与意蜂相比,中蜂体态小、不惧寒凉、出巢早归巢迟、善采分散零星小花,对于高海拔深山区、晨昏雨雾时开花植物的繁衍生息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是保持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密云区的中蜂养殖区集中在云蒙山系的冯家峪镇和石城镇,两镇目前共养殖中蜂1.5万群,其中冯家峪镇占比约为88%。冯家峪镇地处密云水库上游的西北部,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野生蜜源植物高达上千种。凭借优质的自然资源禀赋,冯家峪镇所产蜂蜜品质好,售价高,当地素有“一箱蜂一亩田”的说法。2016年以来,冯家峪镇党委和政府将中蜂养殖确定为主导产业并列入镇域“十三五”规划,由政府主导发展中蜂产业,助力农民脱低增收。

经过5年的发展,冯家峪中蜂产业从散到优,已成为密云蜂业的高端特色组成部分。冯家峪镇作为北京首个中华蜜蜂小镇,已成为北京市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中蜂的重要养殖地。截至2020年底,镇内有蜂农138户,养殖中蜂约1万群,年产蜂蜜约7.5万公斤,实现蜂产品年收入约750万元,59户低收入户实现脱低。镇党委和政府成立中蜂养殖合作社1家,创建“益窝蜂”“大熊”两个蜂蜜品牌并开发20余种蜂产品,建成养殖示范基地6处,其中华北最大的崖壁蜂场凭借其最接近蜜蜂原始生存状态的养殖环境、极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和最优质的蜂蜜产品,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养蜂产生的生态效益也十分可观。密云发展蜂产业以来,蜜蜂授粉有效促进了全区148.19万亩阔叶灌丛生态系统和15.3万亩草丛生态系统的植被更新,丰富了密云水库79条小流域的生物物种。其中,冯家峪镇的中蜂养殖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造北京首个中华蜜蜂特色小镇

从目前来看,冯家峪镇中蜂产业已打下较好的基础,但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中华蜜蜂小镇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

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冯家峪镇中蜂养殖产业呈现“两高两低”,“两高”即蜂农老龄化和兼业化程度较高,50岁以上的中老年蜂农占比87.6%,兼业蜂农(在农事劳动之余从事养蜂生产)占比99.3%。“两低”即养殖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低。截至2021年6月底,镇内共有中蜂1.3万群,而蜂农户均养蜂仅有80群左右,51—100群占比为53.5%,中蜂养殖较为分散。同时,冯家峪镇中蜂养殖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养蜂合作社+蜂农”的运行模式,仅有的养殖合作社在品牌营销、市场开拓等方面经验尚浅,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议价能力低,使得中蜂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另外,作为传统农牧业,中蜂养殖产业依赖年景,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弱。虽然有专门的蜂业保险,但保险产品设置不够合理,蜂农投保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抵御自然风险。

中蜂养殖的生态价值未得到充分重视。作为本土物种,中蜂在维护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远优于意蜂,但是由于意蜂产蜜量大、意蜂产业更加成熟等原因,意蜂的分布区域也更加广泛,体量偏小的中蜂易受意蜂侵扰,因此两个种群不能近地饲养。对中蜂养殖的保护性措施仍有欠缺,冯家峪镇虽然蜜源植物众多,但大部分为野生蜜源,蜜源植物底數不明。同时,中蜂产业缺乏针对其区域载蜜量增长的具体规划,产业的生态价值未得到充分重视,使得中蜂产业的发展基础仍显薄弱。

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蜂产业发展受载蜜量和劳动力数量的限制,产业本身可吸纳的劳动力和价值产出较为有限。据专家测算,冯家峪镇中蜂种群承载极限为3万群,蜂产品的极限产量为24万公斤左右。密云区级规划对密云蜂业的发展定位是精致、高端的小而精产业,但独木无法成林,中蜂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和休闲旅游、高端商务、健康医疗、生物医药等区级规划的大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跨域式长久发展。

做好小蜜蜂特色产业大文章

冯家峪镇坚持“小蜜蜂大产业、小蜜蜂大生态、小蜜蜂大发展”3条主线,把中蜂这个特色小产业做成大文章,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

小蜜蜂大产业。推动中蜂、意蜂“一进一退”。综合考虑冯家峪镇载蜜量和劳动力情况,在全镇范围内适度适量推广中蜂养殖,提高产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同时有序退出镇域内4000群意蜂,为密云区中蜂产业发展做先行先试典范。延伸产业链条“一下一上”。在3—5年内,以冯家峪镇为核心,发展小而精的中蜂产业,向蜂产品加工的下游拓展产业链,从蜂蜜加工向医疗保健、生物医药、化妆美业等延伸。在8—10年内,在密云全区实现中蜂产业大而专的发展,向蜂蜜加工的上游拓展产业链,发展蜂粮供应、蜂药生产、蜂机具制售,形成完整的中蜂产业链条。以科技创新赋能中蜂产业发展。借助科研院所和市、区林业部门的专业力量,提高密云区中蜂的抗逆性、耐寒性、温顺性和高产性能。推动建立中蜂科技养殖和质量控制体系,加强良种选育、饲养管理、蜂具开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发,提升中蜂产业现代化水平。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强化政府引导,推动成立中蜂产业发展专班,用足用活市、区产业发展政策,围绕中蜂扩群、产品开发、市场销售、产业贷款、蜂业保险等方面加大落实力度,提高产、供、销全环节的市场竞争力。

小蜜蜂大生态。推动中蜂产业与冯家峪镇乃至整个密云区的山花经济互惠共赢。开展全区域蜜源植物普查和更新保护工程,摸清蜜源植物种类、分布、泌蜜规律、载蜂量等,为中蜂產业的整体布局与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加大蜜粉植物建设、保护与更新力度,以密云区“人间花海”“玫瑰情园”、冯家峪镇“鲜花谷”“映山红峡谷”等花海、花谷建设为重点,在造林绿化工程中有规划地栽植刺槐、向日葵等人工蜜粉源作物,推动区域载蜂量增长。建立中蜂保护区,制定并实施农作物花期农药使用规范,在授粉关键季节,通过生物防治等技术减量或替代农药,避免对中蜂造成伤害。加大蜜蜂授粉的生态效应评价和对农作物增产的机理研究力度,加强中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工作,探索建立蜜蜂有偿授粉机制,对受、授双方均给予相应补贴,刺激蜂农养蜂和租售蜂群授粉的积极性。建立中华蜜蜂传花授粉基地,搭建蜜蜂授粉业专业化信息平台,为蜂农和大棚农业经营者提供授粉信息和服务,推动密云区蜜蜂授粉业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针对密云及周边其他区的不同特点,拓展本地及环密地区果树授粉服务,发挥蜜蜂作为“农业之翼”对促进农业增产、农产品品质提高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小蜜蜂大发展。中蜂产业要做好产业融合,走“产业+”路径,将中蜂产业和旅游、文化、康养、研学融合,以小蜜蜂带动大发展。中蜂产业+文旅。将“蜂旅”发展列入区、镇旅游发展规划,以中蜂、花谷元素为主线,以“屾林秘境”等高端民宿为依托,高质量建设中华蜜蜂小镇,精心打造“蜂花蜜月”甜蜜主题旅游基地。依托密云300余年养蜂历史和冯家峪镇白马古道文化,深入挖掘中蜂和白马古道的文化内涵,围绕中蜂的主题开发文创产品,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中蜂产业+康养。密云区水库周边尤其是云蒙山系物种丰富、生态优良,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消夏避暑、蜂疗康养的胜地。积极倡导“蜂养生”理念,建立富含蜂元素、具有高端中蜂疗养功能的特色民宿、特色餐厅、养生山吧,融合蜂元素修建休闲步道和森林驿站,将蜂针疗法、蜂味疗法、蜂产品食疗、养生养老和乡村康养民宿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乡村健康养生和中华蜂业融合发展。中蜂产业+教育。建立中蜂博物馆、中蜂文化主题园和中蜂科普基地,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普及中蜂的起源、生物习性、生态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对接教育、研学机构,依托冯家峪镇成熟的割蜜节、鹿鸣山居研学营(团)平台,开发集科普文化、教育培训、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优质研学路线。

小蜜蜂可做大文章,以保水为第一责任、生态为第一资源的密云区,将发展中蜂产业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举措,必将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赢,檀州大地上也必会因小蜜蜂这篇大文章而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守住生态涵养区定位 打造乡村振兴的“密云样板”[N].北京日报,2021-07-10.

(作者简介:付新华,北京市密云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二级调研员)

责任编辑 / 曹   晶

猜你喜欢

生态平衡产业融合
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科技风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新安江水环境生态平衡
浅析我国供电企业服务营销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