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连接部特点研究

2021-10-27张玉红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主部奏鸣曲式奏鸣曲

张玉红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一、连接部的材料来源

在本章节开始之前,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连接”与“连接部”的范畴。这两者在钢琴奏鸣曲的运用上来说,“连接”可以用于任何乐句与乐句之间,乐段与乐段之间的衔接之中。但是从“连接部”的运用来看,主要用于奏鸣曲的结构中,它已经脱离了简单性的连接,而是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结构,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式的创作中,将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连接发展成为连接部。连接部的重要作用在于将副部主题的逻辑性从主调中引导出来,使两个部分自然地融合成为一体。就材料、规模、调式调性及和声等几个方面来看,“连接”的材料多为级进的线条状、一般不涉及转调,和声感不强。“连接部”的材料发展手法较为多变,通常带有转调,和声较为明确。本章节就连接部的材料来源进行主要阐述。

(一)使用主部材料的单一型材料

主部主题旋律作为连接部的材料进行展开,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常见的创作手法,也是可以最直接看出贝多芬奏鸣曲式中连接部的材料来源,使之更好地在调性上与副部主题的音乐材料和调式调性进行对比。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r.2)与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r.3)的主部与连接部。

第六和第七这两个乐章的连接部的材料主要是从主部主题的主题材料中发展而来,连接部的旋律由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旋律线条和织体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创作手法有利于对于主题乐思再一次进行加固、强调,再次陈述主题材料,使主题材料声入人心。也更好地使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在材料上进行更加直接的对比。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连接部与主部材料相同,属于标准的平行关系。

(二)使用主部材料片段化发展的材料

利用主部主题的材料进行展开的连接部通常与主部主题的材料呈现出最亲密的形式,同时具有较强的展开性。采用此创作手法的钢琴奏鸣曲有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13)和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53)的主部主题与连接部。

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连接部从第15 小节进入,对主部主题的材料进行展开,使用主部主题第6 小节的材料,多采用下行分解和弦,织体发生变化,根据分析可得,织体转变为副部主题材料的织体类型。连接部与主部主题的材料联系十分紧密,连接部的材料均从主部主题的材料发展而来,对主题进行展开,延续着主部主题的性格,加强了主部主题的呈示。并且只在调式调性和结构规模上发生了变化。

(三)使用线条性材料的连接部

线条性的材料主要是指连接部多采用声部的上行或下行级进的音型结构从而构成的材料。这种形式源自于小型曲式结构中的“连接”,很少用于奏鸣曲式独立的连接部的材料中,更常用于主部材料与副部材料的同时出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式中很少使用此类型的连接部,但是也能很好地利用这种小型的连接对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进行自然的连接,使之平稳过渡。使用该创作手法的钢琴奏鸣曲式主要有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2 Nr.2)和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2 Nr.3)。

根据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与连接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连接部主要由流畅的线条型的级进材料构成,且多为音阶级进或者和弦的分解上行或下行,使主副题更好地连接。调式调性不明显,主要作用是使主部主题更加平稳地过渡至副部主题。

(四)使用新材料的连接部

在贝多芬32 首钢琴奏鸣曲中,连接部使用此类型的发展手法的例子较少,例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Op.31 Nr.2)和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81)。

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连接部从23 小节开始,根据分析可以看出连接部的材料并非主部主题的材料,而是由新材料组成的连接部。由高声部、内声部和低音声部组成。中声部的三连音织体有效地推动了乐曲情绪的发展。连接部改变了主部主题八分等分型节奏,变为三连音的节奏型的形式进行展开,与主部主题进行强烈的对比,加强了奏鸣曲式主题之间的戏剧性发展。

纵观本章节所探讨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中连接部的材料来源来看,主要分为四大类。最少使用的是使用新材料展开的连接部。不管是哪种手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更自然地连接。这也是连接部最主要的特点。在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中,它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下一章节中,则主要从调式调性及结构规模探讨其特点。

二、连接部的规模与调性布局关系

(一)连接部的规模布局

1.以贝多芬32 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此表格是对乐曲呈示部本身三个部分的规模进行统计及展示,通过比较可得出:在这25 首以奏鸣曲式为第一乐章的乐曲中,呈示部中的主部以及连接部的规模大小并不是绝对的,其中主部规模大于连接部规模的有12首,连接部规模大于主部规模的有13 首。这说明,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呈示部中,主部与连接部的规模处于平等地位。连接部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与之抗衡。从规模大小的曲目数量上看,连接部有时会比主部大,有时候会比主部小。作为主部向副部过渡,承上启下的音乐段落,它的规模没有因此变得短小。而是以一个独立的段落结构与主部和副部平起平坐。连接部大于主部的不必赘述,连接部小于主部的情况也不可以成为奏鸣曲呈示部中连接部短小的依据。在连接部小于主部主题的时候,音乐内容也没有因为音乐规模的短小而变得苍白,相反他是运用更加简洁的方式更加充分地表现和丰富了音乐内容,从而自然地完成了从自身到过渡段落的任务。

(二)连接部的调性布局关系

连接部在和声、调式调性的布局来看,常常起到过渡作用。在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中,连接部的和声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只是简单的和弦进行持续的过渡,和声功能一般停留在属功能组,再直接进入副部主题,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和声进行。随着奏鸣曲式的逐步完善和成熟,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中,对于和声的运用也更加大胆,和声语汇更加丰富。大量地使用减七和弦、拿波里和弦、转调模进或连锁进行等等。在调式调性上的运用也更为大胆。开始有一小部分的连接部的和声直接从副部的调性开始,看似不符合连接部平稳过渡的性质,却能更好地增加乐曲主副题音乐的戏剧化发展。下图表主要以前20 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为例,大致地分析了一下连接部的调性布局。

由上图表可看出,贝多芬前20 首奏鸣曲中连接部到达副部主题的情况可分为三大类:1、使用属持续和弦的连接部,2、由主部调性逐渐过渡至副部的连接部,3、主部调性直接到副部调性的连接部(以下例子均为作品中第一乐章连接部的特点)。

1.使用属持续或重复属和弦的连接部

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调为f 小调,在第16小节转到其平行调性做准备。半终止之后增加了两个加固属和弦的部分,通过重复动机构成了5 小节的属持续和弦结构加大(♭A 大调)的属和弦的功能,既强调了主题材料的初次呈示,又稳固了副部主题(♭A 大调)的调性。

2.由主部调性逐渐过渡至副部的连接部

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调为e 小调,连接部由25 小节进入,采用了新的材料先是在主调停留几小节后转入C 大调又到达其平行小调a 小调,最后将a 小调的拿波里六和弦经过了等音转到其属小调b 小调上,经过一连串的转调使主调过渡至副部主题的调性b 小调,和声语汇的丰富,大大地推动了音乐戏剧性的发展。

3.连接部开始同时即为副部主题的开始和弦

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调为G 大调,连接部从13 小节进入,使用一连串的等分型八分音符琶音上行,调性在24 小节转入主调的属关系调D 大调。该连接部的材料来自于主部主题的材料,调性上通过一连串的上行琶音将主部调性直接过渡至副部主题的调性,这种直接过渡的创作手法使得乐曲的发展更加直接、鲜明,丰富了音乐内涵。

三、结论

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出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主题风格和细致严谨的结构布局,在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还充满着浪漫主义风格的气息,在和声、调式调性上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在他的作品中不乏“理性与感性的碰撞”“矛盾的对比和统一”。他充满大胆和激情的精神,音乐作品中的力量、气势以及对作品创作手法的革新也带给后世的创作者巨大的灵感,也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留下十分丰富的探索价值。

本文就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中连接部的材料来源和规模以及调式调性对连接部进行说明,主要指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中连接部的材料来源非常的多样化,主要有四种材料来源:分别是使用主部材料的单一型材料、使用主部材料片段化发展的材料、使用线条性材料的连接部、使用新材料的连接部,并且加以谱例进行说明。其次从连接部的规模和调式调性开始对连接部上文特点进行总结。从规模上来看:连接部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段落已经可以和主副部加以抗衡,不再是单单作为乐段与乐段之间的小连接。它的功能和作用已经十分明确,在音乐材料上起到承上的作用,在调式调性上起启下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也已经十分的明显,是为了使音乐进行更好的过渡,推动音乐的戏剧化发展。并且连接部在作为过渡的功能时,结构通常呈示出不规整的特点,不像主题那样具有规整的乐段结构。在调式调性来看:连接部在起到过渡作用时,主要的过渡手法有三种:使用属持续或重复属和弦的连接部、由主部调性逐渐过渡至副部的连接部、连接部开始同时即为副部主题的开始和弦这三种。通过对这三种过渡的手法分析可以看出,奏鸣曲式中的连接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作为调性的转调,且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多种转调方式使调性过渡至副部,从而形成平稳的连接部。

注释:

①引自董德文《曲式分析与写作应用作曲理论》,华山文艺出版社,1993 年10 月,第260 页。

②引自张聪《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中的连接部》。

猜你喜欢

主部奏鸣曲式奏鸣曲
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主部与连接部的三段性现象
手机上的奏鸣曲
奏鸣曲式再现的多种可能性
春天的奏鸣曲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节奏型在普罗科菲耶夫中期奏鸣曲式乐章中的应用
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Allegro vivace)》音乐风格与演奏艺术分析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