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1 的演奏诠释

2021-10-27刘明月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赋格前奏曲钢琴曲

刘明月

(青岛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声乐作品、钢琴作品、宗教音乐等。《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他根据自己对十二平均律的独有见解所创作的。本文选取了《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BWV881 这首作品,对其曲式特点、音乐素材、演奏技法等进行分析,希望有助于演奏者更加准确地演绎作品。

一、《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1 的曲式特点

本文所选取的BWV881 是一首2/4 拍的f 小调作品,分为前奏曲与赋格两个部分。前奏曲有明显的和声形态,风格舒缓,旋律线条清晰;赋格由三个声部组成,层次分明,曲风明快,与前奏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前奏曲

前奏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1-28 小节,第二部分为28-56 小节,第三部分为56-70 小节。该前奏曲在调式调性上变化频繁,先由主调f 小调开始,从第12 小节开始转为它的对应关系大调降A 大调,音乐与之前的f 小调相比,变得较为明亮。第40 小节又转到了f 小调的下属调降b 小调,并且出现了新的动机。从第48 小节开始逐渐转为f 小调,一直到第56 小节才回到了f 小调,一直到结束。和声方面变化较为频繁,尤其是在20-24 小节出现了5 度循环。

(二)赋格

这首乐曲的赋格具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的音乐风格与特征,音乐由高、中、低三个声部依次进行,在持续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中充满了活力。这种创作手法是巴赫经常运用的,在他的其他音乐作品中也可以见到。全曲的主调仍然是f 小调,与前奏曲相同。

赋格的主题共出现了9 次,赋格主题鲜明,曲风明快,第一次的主题出现在乐曲的开头,是一个很明显的五度下行,再加上三个重复音,令人印象深刻。第二次主题出现在了中声部,与第一次有所不同,第一次主题出现在了高声部,而且为了保持与主题的调性一致,由五度下行变为了四度下行。主题与主题之间由过渡段进行连接,过渡段在整个赋格中共出现了6 次,过渡段运用了赋格主题的动机,并随之变化。

整个赋格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24 小节;第二部分是24-40 小节;第三部分是40-71 小节;第四部分是71-85 小节。

二、《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1 的演奏诠释

(一)前奏曲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1 的前奏曲节奏较慢,曲风舒缓。在这首前奏曲中共出现了4 种不同的音乐素材。不同的音乐素材要演奏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种音乐素材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用不同的音色把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出来。

第一种音乐素材出现在第一小节(谱例一),旋律一开始是从弱起小节的八分音符的断奏开始的,后面紧跟着的是强拍上两个八分音符的连奏,拥有很强的旋律性,左手的低声部则是连续的单音演奏,是典型的巴洛克时期“通奏低音”的形式。因为是弱拍与强拍的结合,重点在后面的强拍上,所以,笔者认为,在演奏时应该表现出一种叹息的感觉。一般在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八分音符一般作断奏处理,而此处是以断奏与连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并且在后面的几组中也进行了相同的音乐处理。这与赋格中的八分音符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谱例一

从第4 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二种新的音乐素材,与第一种音乐素材不同,旋律以八分音符的形式出现在低音声部,它的旋律性不是很明显。因此,此处应该演奏出与之前不同的音乐形象。这里左手的弹奏应该要突出旋律在低音声部,需要左手指尖紧绷,手指稳稳地支撑在琴键上,运用大臂的力量,将音牢牢地“推”进去,这样才能演奏出坚实沉稳的声音,从而突出不明显的左手旋律,同时,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应该演奏出连绵舒缓的感觉。

第20 小节出现了第三种音乐素材,右手的高音声部以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的形式出现,左手为两个中、低音声部,其中中声部继承了第一个音乐素材中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和声风格极为明显,并且变化频繁。因此,笔者认为,在演奏和声多变的乐段时,要掌握每个和弦的音乐色彩,要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和弦之间的不同,这样才能让听众感觉到音乐的变化与走向。

第四种音乐素材出现在第40 小节。这也是整首前奏曲中旋律性最强的音乐素材,同时,整首前奏曲第一次出现了装饰音。在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装饰音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生动而有趣的装饰音使巴赫的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它也是巴洛克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演奏此处的装饰音时,要按照巴洛克时期严谨的速度去演奏,注意节奏与节拍的对应,演奏出轻巧又具有颗粒性的声音。

(二)赋格

众所周知,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尤其在演奏赋格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赋格的主题。“赋格主题本身包含很多结构意义,可以将其进行倒置、扩大、缩减、可以使用卡农与紧接手法,而且可以产生一些附属音型,其中每一种音型、动机材料都能发展成段落结构。”在主题出现的时候,要突出主题的旋律。尤其是在多声部的演奏中,更要突出旋律并且演奏出巴赫作品中多声部的层次感。在演奏主题旋律的同时,要把其余声部的旋律线条勾勒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对作品各个声部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知。

在BWV881 这首曲子的赋格部分中,赋格的整体曲风是明快的,速度较前奏曲来说稍快,与前奏曲略带忧伤的音乐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部赋格作品中,主题共出现了9 次。在作品的开头,巴赫就向我们阐释了这首赋格的主题基调,主题音乐风格明快、有趣,第一次主题出现在1-4 小节(见谱例二),是一条右手高声部的单声部旋律线条,是一个五度下行,其中出现了三次连续的同音跳音,之后向下模进重复一次,紧跟着的是连续的十六分音速连奏,具有很突出的旋律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笔者认为,此处主题的跳音应该演奏出轻巧、饱满、颗粒性强、干净的声音。这就要求指尖力量集中,与前奏曲中比较沉稳的跳音的弹法有所不同,在之后主题跳音的演奏中都使用同一种方法,从而突出主题明快的音乐形象。同时,我们还要对连接主题的过渡段有所认识,并且在演奏时要演奏出与主题不一样的音乐效果。

谱例二

过渡段共出现了6 次,这6 次过渡段中都出现了相似的音乐素材,右手出现了三次重复的六度音程,它来源于主题的第一小节,左手低音声部是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我们在演奏时要做到各个声部之间层次分明。这就需要我们对各个声部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手指要有很强的独立性。

我们可以把6 个过渡段分为两类,其中第2 次和第5 次出现的过渡段是同一种类型,分别出现在第24 和第54 小节的结尾处,它们是直接连接到主题的,没有很强的终止感。而第3 次和第6 次过渡段可以分为同一类,分别出现在第39 和第84 小节的结尾处,它们在结尾时都有很明显的终止式,具有很强的终止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不同类型的过渡段时,要使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在演奏有终止式的过渡段时,要在乐句的结尾演奏出终止的感觉。

在演奏这首赋格时,不仅要了解主题与过渡段,还要对每个声部都有清晰的认识。笔者认为,在练习巴赫多声部的作品时,可以把每个声部单独拎出来练,按照高、中、低三个声部分层次练习,这样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每个声部的旋律线,还能帮助我们背谱演奏。在演奏主题与过渡段时,应该用不同的音色分别演奏它们,这样才能让听众分辨出主题与过渡段。

三、结语

巴赫的作品充满逻辑性,《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更是复调音乐中的经典。巴赫以他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成为巴洛克时期的巅峰之作,严谨的复调音乐、富有层次的多声部音乐、精炼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发展史中的地位。其成为了钢琴演奏者在学习道路上必须演奏的曲目,并对后来的古典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从曲式、和声变化、音乐素材等方面对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1 这首曲子的演奏风格进行诠释,体现了巴赫作品所独有的音乐魅力,希望有助于演奏者更好地演绎这首作品。

注释:

①韦辉.赋格段在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末乐章中的结构意义[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03):179-189+5.

猜你喜欢

赋格前奏曲钢琴曲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钢琴前奏曲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