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阐释学的角度探究译者的创造性

2021-10-25赵忆文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创造性

赵忆文

摘要:人们普遍认为,独立写出如诗歌、小说、寓言等文本类型的作家具有创造性,而译者通常没有自由去独立创造一个文本,因为他们通常与源文联系紧密。长期以来,人们把“忠诚”和“等值”作为评价译作好坏的标准,受这种观念影响,译者的任务是抛弃主观性的见解和观点,以实现译文与源文的对应。到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不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而是两种文化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过程。而后出现的阐释学派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译者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关键词:创造性;译者地位;阐释学派;翻译观

一、阐释学派的翻译观

1.阐释学定义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学说,历史非常久远。该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化中,拉丁文拼法是Hermeneuein,基本意思是“通过说话来达意”,因此它本身就具有动态意识:用其清晰的话语表达尚不清晰的意义。

对阐释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主要有施莱尔马赫、迪尔泰、伽达默尔等人。他们扩大了其研究范围,认为阐释学不只是一种诠释技巧,也是在不同环境中(如宗教的、世俗的、科学的及日常生活的)进行解释和理解的理论和实践。

阐释学并不是一门孤立、单一的学科。帕尔默把其分为八个主要分支,从阐释学本身的研究方向来看,理解是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理解的对象包括文化现象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一个人、乃至一篇文本及文本中的段落、句子、短语和词汇等等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翻译。[2]

2.阐释学与翻译的关系

阐释与翻译的联系主要在于如何解释源语与译语之间除开

差距之外的文化和思维差异,如何较恰当地理解源语、产出译语。例如对于Hermneutics这一术语本身,由于人们不同的理解、解释和翻译,Hermneutics这一术语以不同的客体名称进入汉语:解释学、阐释学、诠释学、传译学等。这一术语的译介本身也许就可以说明此学科对翻译的重要意义:译本是对源文的一种解释、一种阐述或阐发、一种注解诠释、一种传达注解,而这些又都可以归结为“释义”—对原作品意义的解释。阐释学的基本观点与翻译(理论)是相通的,对翻译理论也应起一定的指导作用。[4]以我曾经翻译过的一个段落为例,节选自Herwig Wolfram的《Die Germanen》,(Herwig Wolfram是维也纳大学研究中世纪历史的一位退休教授):

Ethnologie als Feldforschung und ihre darstellende Schwester,die Ethnographie,sind stets auf der Suche nach dem „Edlen Wilden“gewesen,der einmal moralisch,dann-unserligen Angedenkens-rassisch besser war,neuerdings jedoch ohne jede sexuelle Zwänge sich von unveredeltem Getreide und Kräutern ernährt und auf ungebahnten  natürlichen Pfaden rüstig eine gesunde Umwelt durchschreitet.Beide,Ethnologie und Ethnographie,zählen zu den Kulturwissenschaften der zivilisierten Welt,die sie auch für die Beobachtung des Fremden und ganz Anderen niemals völlig verlassen können.

译文:民族学作为实地研究学科与它的姊妹学科人种态学始终在寻找 “Edlen Wilden”, 这个种族曾经注重道德,所以在种族上更加优越,他们在没有性强迫的情况下,以粗糙的粮食和草药为食,用自己的步伐在未经开辟的自然小道上创造出一个健康的环境。民族学和人种态学二者都属于文明世界的文化学范畴,观察陌生人种完全可以以此为参考。

这是我翻译的初稿,未经任何修改,所以存在许多不足。但是如果仅仅从阐释学的角度来探究译文,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阐释学旨在理解源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语对源文进行解释,但是也不能随意抛弃原语,更改原语。首先是“Ethnologie”一词,它来源于英语词汇,有“人种学”、“民族学”的意思,但在这里选择“民族学”,就是因为在我的理解中整本书都是在讲日耳曼民族,注重整个族群,所以选用了“民族学”这个意思。其次是“sich von unveredeltem Getreide und Kräutern ernährt”这句,sich von etw. ernährt本意为“依靠.....供养”,如果直译出来就是“依靠粗糙的粮食和草药供养”,但是依照阐释学的观点,为了进一步解释原语,就可译为“他们以粗糙的粮食和草药为食”。而后一句“auf ungebahnten natürlichen Pfaden rüstig eine gesunde Umwelt durchschreitet”中,在翻譯时我首先查阅了“durchschreiten”这个词,意为“步行、步进”要想更好地解释这句话,即更好地译出作者的意图,须在结合上下文的基础上,延伸个别单词,“durchschreiten”不可直译为“步行”,整句想表达的是“在一条未经开辟的原始小道上,这个民族创造了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以上是从阐释学的角度,关于这段翻译的一些拙见,翻译并无统一标准,其实不管一个词或者一段话怎么翻,必须要在理解作者真实意图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将这句话译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这篇论文的核心所在。

虽然阐释不一定非经过翻译,不过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借助阐释。译者是原著的读者、阐释者,众多的译文读者是根据他的翻译——阐释去理解原作的。所以,阐释是贯穿翻译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翻译中的阐释即是译者对原语文本在理解基础之上做出的评判、解释、是他在用译语诉诸书面表达之前所经历的心理历程,是附着于理解和表达这两个环节的。

阐释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不是消极地接收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在此我将以以下几个例子对阐释学的翻译观做进一步解释。

例1:“翻译就是译意”

译者1:Übersetzen ist Erklärung des Inhalts.

译者2:Übersetzen ist Erklärung der Intention.

译者由于对“意”字的理解不同,而提交了不同的翻译。译者1认为“意”是指字面内容,译者2则将其理解为“意图”。两种翻译字面上都与源文队一样,读者很难评判孰对孰错。可见,不能把译文当成源文来理解。

例2:Der Mensch kann trotz höchster Anstrengung maximal 40000 Kilojoule am Tag umsetzen.

a.即使运动强度达到极限,人类一天最多也只能转化40000千焦的能量。

b.人类即使做再剧烈的运动,每天所转化的能量最多只有40000千焦耳。

二、代表人物施萊尔马赫的阐释学翻译观

翻译的阐释学派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18世纪开始,德国学者便运用阐释学的概念来分析翻译过程。如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明显地体现了阐释学派的一个基本理念:真正的理解是对语篇作出“创造性的重新阐释(涂纪亮,1994:105。)他的观点与现代“以译者为中心”(translator-centered)的翻译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陈德鸿,张南峰,2002:19)。到了20世纪,乔治.斯坦纳(19975)对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发扬光大,明确提出“翻译也是理解”的论断。这一论断标志着阐释学翻译理论渐趋全面和成熟。以下对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翻译观做一个简短介绍。[2]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是一位影响较大的古典语言学家、西方译论史上最著名的理论家。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主旨是,译者不能消极地接收原作,而必须积极地创造。他认为译者要想在不脱离本族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是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另一种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3]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异化”与“归化”。例如将“ballet”译作“芭蕾舞”,“cigar”译作“雪茄”,译者试图通过作者的译论,以弥补读者对源文认识的欠缺,使读者靠近译者。

三、如何从阐释学的角度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如前文所言,阐释学派的翻译观就强调了翻译与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认为翻译中的阐释是译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源文做源文出的评判和解释。阐释不是消极复制文本,而是一种创造性尝试。基于这一理论,我认为可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可在理解源文的基础上,对于的翻译加上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而是在源文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我曾翻译的Herwig Wolfram的《Die Germanen》为例:

Die Ehre eines Menschen ist seine totale Integrität,seine Unverletztheit in körperlicher wie geistiger,materieller wie ideeller Hinsicht.Wer Ehre hat,ist heil,besitzt Heil.Wer ehrlos wird,wird auch heillos,er wird ,,feig“ ,das heißt,er ist dem Tode geweiht.

译文:一个人的尊严是是他自己的完整,是身体的,心灵的,物质的,及意识形态的不受损害。谁拥有荣誉,谁就是完好无损的,拥有幸福。不知廉耻的人也是没救的。他就是“胆小鬼”,这就意味着他注定会灭亡。

“Ehre”一词有“荣誉、名望、声誉、尊严、自尊心”等多种意思,但是到底该选择哪种意思,就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对源文有着充分的理解后再进行取舍。而“Die Ehre eines Menschen ist seine totale Integrität”这句话其实就对我们译出“Ehre”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Integrität”一词是这句话的重点,它也有“完整、纯洁、贞操、正直”等多种含义,我认为词意的选择既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也需要统筹整段的能力,要对段落整体保持敏感,能够当机立断否定掉不符合整段含义的词意。而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的“Ehre”可以翻译为“尊严”与后面的“Integrität” 保持语义上的一致。

四、结语

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缺点和不足,对当代翻译研究有启示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自身局限性。例如:阐释学注重理解,容易使译者陷入自身思维里面,一旦无法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就会使读者误解。此外,阐释学翻译注重译者的主体性,而易陷入“译者中心论”的局面。在阐释学指导下的翻译实践中,译者有很强的主观性,这就导致译作和原作有不同程度的背离现象。同时,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同一作品在不同国家译者的笔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不同风格。此外,译者的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美学水平等因素也对译文产生影响。尽管如此,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价值用质疑,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开拓翻译研究以及翻译理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通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同上

[4]何刚强.翻译通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创造性
简论新教材下高中阶段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具备创造性的5个特征
培养创造力须先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必须先创新教育模式
初中生创造性人格与说谎行为的联系:自尊的作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自主·模仿·突破·创造
“让我试一试,我能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