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关系理论中均势思想研究

2021-10-24颜青

学理论·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范式

摘 要:均势理论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古典且極具争议的思想理论受到现实主义学派的青睐。均势思想的流行基于国际体系自身的结构特征,在国际实践维度深刻诠释了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并影响了国家对外政策的走向,对于国际均衡状态的维持具有积极作用。均势在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均势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国际关系中的均势实践进行了梳理,以各历史时期国际体系中对均势进行实践的国家为研究主线并对国际均势进行客观的分析。通过对历史上实践均势的行为体所产生的实力分配的结果进行总结,深刻剖析了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大国关系发展的现状。

关键词:均势;范式;国际体系;力量对比;大国关系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0-0046-03

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典且备受业内学者争议的思想体系,一方面均势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现实主义学派将均势理论作为本学派的核心概念加以推崇;另一方面均势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国际体系中各国际行为体间稳定的状态,无论是对两极体系还是对多极体系,均势都有很好的解释力,同时也从国际体系的结构视角出发解释了均势何以在最大程度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以及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

一、均势思想的起源

均势(Balance of power)是一种古典的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种成熟的系统化的国际关系思想理论则源于国际关系这一学科诞生之后的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关系讲席,意味着国际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在世界舞台。但均势实践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修昔底德(Thucydides)是敏锐运用均势来思考国际关系问题的历史学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以均势对伯罗奔尼撒战争进行深度剖析,从本质上对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战争内因进行分析并得出真正导致斯巴达与雅典之间发生战争的根本原因:雅典实力的日益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从而使战争不可避免。这也是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修昔底德陷阱的来源,实质就是一个大国实力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另一个大国的恐惧从而使得冲突甚至战争不可避免。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老牌霸主斯巴达与新兴崛起的雅典之间所发生的战争,斯巴达与雅典的矛盾由来已久且错综复杂,斯巴达凭借其强大的常备军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斯巴达对雅典实力的快速增长感觉到了恐惧,霸权国对崛起国的战争无法避免。根据修昔底德的记载,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第一,科基拉事件;第二,波提狄亚争端;第三,麦加拉事件。从国际体系视角来看,当时的斯巴达与雅典并不能构成稳定的两极体系,因为还存在波斯帝国等其他帝国,因此当时的国际体系是处于分散的多极体系,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属于多极均势体系。在实际形势下,雅典通过支持较弱的一方底比斯来对抗实力强大的斯巴达,换言之就是通过支持实力弱的一方来抗衡实力强大的霸权国,实质上就是通过实力的均衡来确保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一般而言,次霸权国会选择支持实力比较弱的国家来达到抗衡霸权国的目的,次霸权国凭借当时的环境难以靠自身的实力来直接与霸权国对抗,需要借助其他次一等级的国家的实力共同挑战霸权国。这就是均势的实践运用,即实力薄弱的一方通过支持或者联合其他实力排序远低于霸权国的国家以达到势均的状态。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发生是均势临界点的一种失衡状态,即因均势的平衡失控而导致战争的发生,均势体系难以在力量对比非常接近的状态下维持运行,均势失效的结果则是以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斯巴达与雅典之间实力竞争导致以战争形式解决争端,在资源分配的有限环境下霸权国和崛起国之间为竞争有限的资源而采取相互对抗。伯罗奔尼撒战争对于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修昔底德陷阱是针对均势所引申而来的一种描述国际关系中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力量对比接近的状态。尽管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但它为研究均势理论提供了一个真实范例,为国际关系领域均势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是传统宗教战争的终结和现代民族国家战争的开端,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在欧洲建立了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并形成力量相对均衡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它的形成对欧洲均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实现了欧洲各国之间势力均衡,建构了相对稳定的欧洲体系。随后维也纳体系也是从均势维度对欧洲相当长时期和平的维持,维也纳体系是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思想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两者的本质都是通过均势来维持欧洲国家的势力平衡。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情形下进行的,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这些战争都是在民族国家之间为各自国家的利益而战,不再有中世纪般为了某一所谓神圣原则而发生的战争。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至20世纪的大多数战争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定的国际关系原则对战争的进程及结果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开启了新的现代化的国际关系交往原则,确定了现代意义上主权国家的原则,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国际行为体。在欧洲主要大国参与下的均势体系,是大部分欧洲国家共同参与并形成的均势体系,对后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为大国均势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国际体系下均势理论的实践

(一)欧洲均势的特征

17世纪末,英、荷、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法国,并于1713年通过《乌德勒支和约》遏制了法国对外扩张势头,欧洲均势便开始初现雏形并以各种形式长期维持下去。

18世纪俄法奥和普鲁士群雄割据,欧洲大陆相互交战,而独立于欧洲大陆的英国则隔岸观火并趁机浑水摸鱼,从中渔利。英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当时英国的整体实力决定着英国对于欧洲大陆起着平衡者的角色。英国对欧洲均势的维持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由于英国的存在使欧洲大国谁也无法完全获得绝对优势,确保了欧洲均势的平衡与稳定,奠定了那一时期欧洲长期的和平与稳定。欧洲均势的特征是具有绝对实力的大国充当平衡者(仲裁者)的角色,但其本身并不参与到其余大国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的争夺中去,而是维持对立双方的势力平衡。当平衡出现倾斜时,英国就选择加入实力较弱一方;当达到重新平衡时,英国就会选择退出。如此循环往复,确保了欧洲均势能够长期维持。英国虽然能够在欧洲均势背景下充当平衡者的角色,但它没有拥有比其他欧洲大国更多的绝对实力。如果当时英国拥有绝对的综合实力,那么出现的局面将会是欧洲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它,那么英国就不存在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欧洲均势可能面临不同形式的力量分配。

至19世紀初,凭借着法国大革命威势的拿破仑率领大军横扫欧洲大陆时,欧洲均势面临着崩溃解体的危险。随着反法同盟在滑铁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和1814年维也纳会议的召开,欧洲均势得以在神圣同盟的基础上得以重新建立。

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更高的阶段过渡,不确定性因素在欧洲均势发挥着重要影响,力量进行了新的分配,形成了新的欧洲格局,最终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并呈现出不稳定的均势体系。20世纪初,由两大军事集团所形成的均势体系正在发挥它最后的作用,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已然趋于白热化的态势,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建立起来的欧洲均势已经摇摇欲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矛盾冲突已经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最终1914年爆发由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作为敌对双方的一战,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到一战期间,欧洲均势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是较强的均势体系——一般的均势体系——弱化的均势体系——均势体系坍塌——战争。这一因果机制其实也不难理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之初各国际行为体通过战争形式建立起和平并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确保欧洲各国之间势力的均衡,战后的力量对比明显是有利于大国方向的,因此在大国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均势就会更加稳定。到了中期,各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小,也就意味着均势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均势的影响就会被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势到了难以维持的境地,并最终爆发冲突甚至战争。

(二)均势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国家的力量对比出现了短期内的快速改变。一战后欧洲国家的权力分配并没有达到一个平衡点,由于没有实现权力分配的平衡,已然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这二十年迫使人们对战争与和平进行认真思考,即如何才能避免战争。正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产生专门研究战争与和平发生机制的科学——国际关系学科。1919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置了第一个国际关系课程讲席,标志着国际关系学成为一门新兴的以研究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爱德华·卡尔的《二十年危机(1919—1939)》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登上国际关系舞台,以现实主义批判理想主义为基础形成的国际关系学派,与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共同构成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理论范式。均势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终于找到其归属的依靠,均势理论成为现实主义者的青睐对象,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都对均势有着特殊的热衷,均势理论也正式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二战爆发,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成为对抗双方,均势理论在影响战争与和平方面是比较明显的,当均势的强度能够控制大国之间因权力分配而出现的力量对比的修复程度,那么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反之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上升。显然,二战的发生就说明均势对大国因权力分配而出现的力量对比修复的能力已被严重弱化。从同盟国的成员国来看明显是具有绝对的优势,但在军力方面却同轴心国不相伯仲。从某些角度来说轴心国在战争初期还具有一定优势,德国在一战后为一雪前耻而积极备战,全力发展军备。在美国参战之前,双方的交战处于胶着状态,美国加入同盟国使同盟国的力量对比远超过轴心国,通过诺曼底登陆开辟的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同盟国的胜利进程。虽然这一阶段均势没能够在实践方面发挥作用,但是在理论发展方面还是取得了进步。

三、均势理论影响下的大国关系发展

(一)平衡大国关系的利益冲突

冷战期间,两大阵营为争夺领导地位(霸权)而展开一系列军备竞赛以增强各自军事实力。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1947年3月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国际两极格局体系形成。两极格局下美国和苏联在各个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双方通过科技、军备竞赛、太空竞赛以及局部代理人战争等形式进行激烈对抗。由于双方实力旗鼓相当,尽管两大阵营为攫取更多利益而相互博弈,但双方始终没有逾越战争的红线,使竞争和对抗维持在可控的范畴之内而不至于使建立起来的均势体系毁于一旦。冷战时期所建立起来的新均势是一种平衡稳定系数比较高的均势实践。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让人们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均势理论受到众多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视,均势的研究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影响。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所著的《国际政治理论》一经出版就掀起一股现实主义浪潮,是现实主义阵营里程碑式的著作。其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影响力不亚于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同时也实现了从人性现实主义到结构现实主义的跨越,强调了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根本性质。《国际政治理论》对均势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均势理论有了更加系统化的体系支撑。冷战时期,均势对国际利益尤其是大国之间利益冲突的平衡发挥了关键作用,均势的存在使得各国际行为体对利益的追求持谨慎态度,避免了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核均势理论的运用

核均势的运用是基于核武器使用的均势理论。1945年7月,美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此人类进入到有核世界的新纪元,核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拥有毁灭自身的能力。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促使日本投降。1949年,苏联也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意味着两大阵营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原子弹。原子弹的出现使冷战的均势变得更稳定,均势体系的参与者将对竞争与冲突更谨慎,在两大阵营博弈的过程中也尽量避免由于竞争而导致冲突甚至是战争。在笔者看来,核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实用性而在于它的威慑性,因为在大国都拥有核武的前提下发动核战争只能是两败俱伤。只要一方拥有核报复的能力,那么双方使用核武就是人类的相互毁灭。在单一拥核国家条件下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核武,因为不存在拥有核报复能力的对象;但在两大阵营之间的双方都拥有核武的前提下,谁也不敢先使用核武。威慑机制的存在使得核武器在国际世界的实际使用趋近于极低的概率,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就是核威慑战略的实际运用,旨在维护核均势的平衡与稳定。

核威慑战略是维持核均势的重要手段。核威慑能够在均势体系中确保各国际行为体避免实际使用核武器。核武器使得传统的均势拥有新的内涵,是对传统国际均势的继承和发展。冷战后期核均势进入激烈变化之中,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使核均势面临坍塌的风险,达到均势的临界点。由于美苏双方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才使核均势得以继续,避免了战争的危险。冷战均势是均势实践的重要历史时期,使均势的内涵得到深刻诠释。同时冷战时期的均势是两大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所涉及的成员国数量之多、实力之强大是其他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冷战核均势是均势理论实践化的典型范例。

四、结论

均势思想作为国际关系核心思想,在历史各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古希腊的城邦战争到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大陆,15—20世纪的国际体系,均势思想深刻反映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当中。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成为国际体系发展的分水岭,均势的表现形式也日益趋于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依赖传统物质型均势到科技型均势的转变是均势理论发展的历史性选择。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的日益成熟,系统化均势理论也正在迅速发展,作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理论,均势对维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均势的实践有效避免了大国之间的战争,捍卫了国际体系的稳定。

均势实践通过制衡保障不同历史背景下各国的力量对比的动态均衡,避免一方实力的绝对优势而造成的体系失序。均势思想实质就是维持临界点的一个动态的平衡机制,均势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势均而是相对动态的平衡范围,也不意味着均势是静态的平衡机制。国际体系中的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实力相差越接近,那么均势的稳定性就会越强,保持体系稳定的周期也就越长。对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均势理论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力,均势体系问题的研究会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2][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1-08-01

作者簡介:颜青,硕士研究生,从事政治学国际关系方向的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范式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友谊与棉花糖
范式守信不负约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史上最感人的约饭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鸡黍之交
鸡黍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