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2021-10-24吴春金

学理论·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民性党的领导小康社会

摘 要: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領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而开启第二个百年征途的关键时间节点,系统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成就并总结经验,将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积蓄力量。

关键词:小康社会;现代化;人民性;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0-0019-03

摆脱贫困、消灭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全面”,这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统一体。全面小康社会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丰盈,更是民主健全、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社会。“小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表达了百姓对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畅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对小康社会谋篇布局。“小康”目标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正式提出来的,自此,40多年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主旋律[1]。中国共产党把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上,并且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

(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党得以凝心聚力、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关键,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政党基础和根本保证。作为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如何更好地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验着党和人民的勇气和智慧。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相继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在中华大地上高高举起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是我国发展新的方位,也给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主心骨越是坚强有力,就越能凝聚风雨无阻的力量。新中国成立72年来,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创造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两大奇迹”,我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了“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3],通过制度保障、路径创新、人才部署上形成合力,为实现既定目标奠定扎实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智力支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行动指南,为全面小康的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指引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大胆探索,不断尝试,通过农业合作化、“一化三改造”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及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和观察国内国际环境,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始终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不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来自实践,反哺实践,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都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理论底色,致力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充分彰显了党的理论自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回应伟大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凭借着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斗,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这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引,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凝聚着全党的智慧,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都做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擘画了新时代的发展蓝图,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四个自信”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充分认识到“四个自信”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为开拓新的征程汇聚精神动力。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归旨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揭露资本逻辑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建立在以资本逻辑为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垄断和生产剩余价值为终极目标,日益造成劳动的“异化”,并“使人非人化”。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主要矛盾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提出了人的解放,并提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一致的。在领导和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参与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越来越得到实践的检验,无数革命政党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自觉地和人民结成广泛联盟,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群众基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在于它的理论逻辑,还在于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及实践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从北国到南疆,从会议发言到实地调研,从中央到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永远牵挂着人民群众,坚持深入一线考察调研,深入百姓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谋篇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多次前往贫困县考察调研,亲自过问贫困群众的衣食住行,并不断完善包括“两不愁三保障”“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在内的扶贫模式及方式,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继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作风保证,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价值力量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四海皆兄弟”的文化价值底蕴。全面小康作为内涵丰富的社会目标,其“全面”的内涵也极其深远。首先,全面小康惠及的群众面广,如果说西方所谓的共同富裕是精英统治下的少数人富裕,那么中國所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其次,全面小康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小康,和以往的“唯GDP论英雄”式的单一性小康不同,全面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小康,百姓不仅要“富了口袋”,更要“富了脑袋”,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感、社会认同感、文化满足感和生态舒适感的过程中提升工作质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民意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6]。这种追求,既可以概括为儒家理想中对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的构想,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平等”等观点相契合。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舍小家顾大家,以实际行动彰显大爱无疆。这种共同体思想既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世界历史民族”在中国的现实缩影,也可以看作是全面小康中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生动反映。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成了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顶住巨大压力,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争取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复工复产和国民经济秩序正常运转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志愿者、医护人员、社区干部、基层民警等等,全国上下一盘棋,以民族和国家利益至上为己任,齐心协力渡过难关,充分彰显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追求。这种人人为国家和他人着想的思想,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凝聚起磅礴的社会力量。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遭受着贫困的困扰,温饱得不到满足,全面发展更无从谈起。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这是党向历史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党的历史上需要铭记的历史时刻。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国家一度陷入困境,各种唱衰社会主义的论调此起彼伏。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前途未卜的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坚定信念,不断涉险滩、越难关,在克服风险挑战中焕发昂扬生机。中国积极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同向发力,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今天,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地画上句号,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这不仅是中国的胜利,更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它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摆脱贫困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二)传递价值和信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的脱贫攻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可以消灭贫困,社会主义不是要一直生活在赤贫之中。通过加强合作和自身努力,每个国家都可以过上幸福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新的文明观,从本质上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狭隘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价值范式。全球贫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变暖等问题都一再证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基于此,各国应摒弃“本国中心论”的狭隘视野,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脱贫道路。中国正确认识并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流中逆流而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榜样。

中国的减贫成就向国际社会传递出合作共赢的价值信号,增强了其他国家通过自身努力和国际合作实现减贫目标的信心。多年来,我国在完成本国扶贫事业的同时,也以实际行动书写大爱无疆,传递“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价值指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分享我国的发展经验,开展国际合作。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在独立自主做好本国事情的同时,更要“携手努力让各国互联互通更加有效,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国际合作更加密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底气和话语权。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我国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我国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为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参考。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广阔平台。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要统筹兼顾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不断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谋人民所谋,想人民所想,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各项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了我们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危中有机,机中有危。挑战与机遇往往相伴相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能沉醉于一时的得失成败,要以更大的视野和格局开启新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小步,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还有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中,各种风险挑战、矛盾困难层出不穷,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斗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筑牢底线思维。我们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尤其是弘扬抗疫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对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工作的高度肯定和成果检验,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继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生动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胜利的终点,而是接续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潮头,直指苍穹,我们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巨大成就、历史意义以及经验启示。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历次会议精神为指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管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必须坚持以人民的利益和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标准。”[9]

参考文献:

[1]韩保江,邹一南.中国小康社会建设40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7]習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28.

[8]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30.

[9]蒲实,黄文浩.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历程、成就与经验[J].行政管理改革,2020(9).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1-09-01

作者简介:吴春金,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人民性党的领导小康社会
科技看百年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张荣臣: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