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生“法商”培养中的障碍及其克服思路

2021-10-23

法制博览 2021年27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工科案例

曹 强 孔 霞

(1.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2.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广东 深圳 518046)

“法商”(法治商数)是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的是一个人对法的内心体认和自觉践行。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于2013年11月颁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其中,对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之一是“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牢固树立工程法治理念”是重要认证指标之一。由此可见,工程人才具有一定程度的法商已在业内达成共识。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为实现提升工科人才法律素养,于两年前面向全校工科专业开设了《工程法律实务》课程。经过四个轮次的教学实践,教学团队进行了教研总结,遂有此文。

一、教学障碍总结

这里所说的“教学障碍”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对教学中发现的工科生提升法律素养的“痛点”加以总结。

第一,工科生对法律学习及素养提升的意识不强烈。当前多数工科学生对法律兴味索然。他们认为法律与自己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无甚关联,认为只要自己专业学得好,不懂法也无所谓[1]。如何激发工科生产生“知之”的兴趣,这个问题是开展法律相关教学最不能忽视的。

第二,工科学生法律素养维度、场景单一。传统教学时间上囿于课堂,空间上囿于教师,限制了学生对知识多渠道、多方式、多场景进行学习的可能性。

第三,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法律课程课内课时较少。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通过课程完成的,但由于各专业的高校整体课内学时减缩,使得法律方面的课时相应减少,这对于工科生法律素养提升而言是一种硬性限制。

第四,工科中的法律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够优化。传统的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已不适应现在的学情。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时手段有更个性化的要求,如果不考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那么取得的评价结果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

二、克服教学障碍的总体思路

教育理论不断向前发展,教育已经从原来的“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教学不再是“我教什么你学什么”[2],而是教者应当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学习偏好,进而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针对工科学生学习法律有畏难情绪的“痛点”,教学建设围绕如何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多模态地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团队围绕完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改进教学运行和评价机制的思路,依托“双师型”教学团队,探索形成一套工科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创新思路与实践方案(见下图)。

三、克服障碍的教学设计

“双师型”教学团队以工程法律实务课程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多模式,理论、实践多层次,课内、课外多场景,案例讨论、探究分析多模式,法律融入思政的丰富内容,着力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工程法治意识、法律知识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扎实、持续成长的工程法治素养。

· 解决思路框架图·

(一)第一课堂——以工程法律实务课程教学为基础

教学团队成员均是“双师型”教师,全部教学团队成员均兼具教师、律师及仲裁员身份,在工程法领域拥有深厚法学理论修养和丰富实践经验。团队成员对努力提高工科学生的“发生”达成高度共识,悉心打造了《工程法律实务》课程。该课程讲授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民法典》《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环境法》《刑法》等法律知识,又将法治、社会责任等思政要素如盐化水般地融入教学内容,以培养工科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基本的法律实践能力为方向和重点,构建符合工科人才发展需要的法治教育内容体系和能力体系。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线完成基础知识学习;课堂开展难度较高的探究讨论,案例分析、难点研析等教学活动;课后通过在线完成章节测验、案例分析作业等。同时课程平台建有在线讨论板块,可进行学习交流、延展讨论、辅导答疑等。

以PBL“项目式学习”为基本教学思路,围绕重点难点设计“案例处理式”学习项目,引导学生在案例项目完成中掌握知识方法、形成法律思维。课前、课中、课后分别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研析法,促进工科学生感受法律应用场景,知晓流程、思路和后果,深化法治意识。

(二)第二课堂——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模态,打破工科学生学习法律的畏难心理

结合学生所在的工科专业,运用其熟悉的工程应用场景,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应用视频、照片等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观看、参与模拟法庭审判,消除工科学生对法律的陌生感、距离感[3]。“学以致用”是应用学科的目的,工科学生学习法律是为了应用于工程实践,真实、典型、热点案例会帮助学生提高对法律的兴趣,并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法律知识。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治文化观摩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法律制度和法治意义。学生原有的工科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交汇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化学变化”,使得学生形成初步的能力迁移[4]。

四、克服障碍的路径安排

路径一:法律意识养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工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最佳起点。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学生在法律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受到德育的熏陶。在了解真实发生的法律案件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基地各类项目实施,养成与强化法治意识、法治理念和社会责任感。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问题深入探究思考及多渠道获得的真实案例、学生亲身参与的法庭审判,都是实现这一教学路径的必要措施。

路径二:法律知识传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用法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多模式,理论、实践多层次,课内、课外多场境,案例讨论、探究分析多模式,采取工科学生更易接受的措施,让学生们与法律知识亲近起来。

路径三:法律实践应用

能够以所学解决法律实际问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终极标准,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自己会用、善用之前,大量地观摩、尽量地触摸真实案例是我们可以采取的最佳措施。

五、结语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夯实法治观念。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治文化观摩等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法律制度和法治意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较好地克服了课内学时不足的瓶颈。“过程+结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投入,切实地得到法律的滋养。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工科案例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高职工科学生工程项目实施能力提升研究
面向工科学生的高职工程学通识教育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