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梯田文化现状与思考

2021-10-22石湘玉

炎黄地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哈尼族哈尼梯田

石湘玉

近年来,随着“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业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資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华院士也曾说过:“我国农业的发展源远流长,长期的实践在农业系统和农业技术上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这些农业遗产与现代生态农业理论在不少方面有共同点,是当代中国生态农业的基础,在今天仍然可被借鉴和利用,保护这些农业遗产对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说,农业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遗产,是因为农业文化的内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即使到了当代仍具有生态、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依托于自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财富,在全球范围内衍生的诸多梯田文化,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地区人们多样的生活。然而,自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手工业、农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梯田文明也因此遭遇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护与发展梯田文化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2010年,在中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召开了全球首届梯田大会,力求探寻全球梯田文明保护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大会提出,保护与发展梯田文明仅仅靠一个组织、一个群体的努力是不足够的,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进来。保护与发展梯田文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应分为三步走,保护梯田占首位,紧接着才是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梯田文化,发掘其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梯田文化发展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工业的迅猛发展严重冲击到了布伦塔山谷梯田的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山谷寻找新的生存之道,这些梯田废弃以后,荒草丛生、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出现得越发频繁。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受到重视后,布伦塔山谷梯田受到了关注,成为了恢复梯田文化的一块“试验田”。恢复与保护梯田文化的研究被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针对梯田烟草种植业的历史状况进行调研以及建立一个当地民族的博物馆,用以收藏带有地方民族性的藏品、展示当地的社会变迁以及生产生活状况,开发一些徒步旅游路线。第二阶段是集合多所大学、多机构、多群体的力量共同推动布伦塔山谷梯田文化的恢复与保护进程,成立梯田保护组织,招募志愿者申领梯田进行种植。志愿者可以利用这些梯田种植水果、蔬菜、粮食,种植类型只要看梯田申领者的需求与想法来决定,丰收之际志愿者们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这种模式被称为“中间模式”,侧重于推动农业爱好者进行非盈利活动,即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又满足保护梯田、发展梯田文化的需要。

在这种模式之下,梯田的使用者已经从传统的农民变成了志愿者,曾经属于这个聚落的梯田文化实际上已经随着村民的迁移而分散甚至消失,留下的只是当初承载一切精神与物质文化的废弃的梯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的模式之下必定会衍生出新的农耕文化,新的农耕文化也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传承与发展。

瑞士拉沃葡萄梯田位于日内瓦湖北岸,自十二世纪中叶开始,当地的教士与村民开始修建梯田,种植葡萄。拉沃地区的气候水文条件十分适合种植葡萄,种植的葡萄产量高,甜度高。后来当地人抓住机遇开始制作葡萄酒,不断摸索出精湛的酿酒技术,经过百年的努力,成功地为葡萄园塑造了良好的口碑,开拓销路,葡萄园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葡萄园、采摘葡萄、购买葡萄酒,所以当地以此为契机着手发展乡村旅游。现今,葡萄种植与酿酒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2007年,在新西兰举办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拉沃梯田葡萄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拉沃葡萄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农业、手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建设葡萄产业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分散的劳动力集聚起来,共同打造拉沃葡萄产业品牌,无疑是一个是让农民尽快富起来有效途径;又充分利用葡萄产业园的辐射效应,连带开发特色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主要对象,就是远离乡村的城市人群,对于他们来说,这是远离城市,亲近自然的一大选择。当然,这只是一个值得参考的个例,并不是说每个地方都要照本宣科地种植葡萄,而是因地制宜,既要考虑自然条件,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又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态效应和旅游效应,让农业基地成为当地农业文化的展示点与体验点,同时带动旅游服务业发展。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哈尼族的先祖在此安营扎寨,开垦梯田,依山而居的哈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由于所处山地海拔较高,所以哈尼族人选择居住在温度适宜的半山腰上,而将梯田建造在山脚附近,这样也有利于引山顶水流灌溉梯田。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平原之上的农事历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此,哈尼族人通过长期的摸索才创造出自己的农事历法用于指导农耕。他们还因地制宜地在田埂上种植黄豆、蔬菜,在稻田里养鱼、螺蛳,这体现了哈尼族人懂得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来发展农业。等到秋收结束,他们便开始疏通水渠、修整田地、放水泡田,便于来年继续开展农耕活动。哈尼族人的日常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梯田,对于他们来说,梯田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并且不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其居住文化、饮食文化、风俗信仰等大多都是从梯田中衍生出来。例如农历二月祭龙节,全族在村寨中举办街心酒宴,祈祷来年丰收;农历六月捉蚂蚱,保护稻穗。农历七月“吃新谷”,庆祝收成;就连婚俗也如此,婚后第二天,新人们要举办一个象征性劳动仪式,模拟夫妻婚后互相扶持劳作,共创幸福生活。哈尼族的风俗节庆众多却经久不衰,体现了哈尼族极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是哈尼族精神文明的体现。

目前,当地的发展策略分两步走,第一是发展特色产业,第二是发展特色旅游业。因为哈尼梯田海拔高,气温低,所以哈尼族的祖辈在经过反复的实验过后,发现红米稻十分耐寒,极能适应当地气候,不会因为低温而减产,种植出来的红米软糯香甜,所以种植红米稻的传统就此延续了上千年。现今,哈尼族人利用前人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经验成果,侧重于打造哈尼红米产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当地政府还大力实施“旅游强县、生态立县”战略,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当地结合“文旅融合”方针,积极发掘当地梯田文化价值,依托于哈尼族独特的农业生态文化系统,开展研学、农耕文化体验活动,打造了《哈尼古歌》舞台剧,进一步展示哈尼梯田文化的魅力,利用文化节庆活动来带动旅游发展。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实景农耕文化节、元阳哈尼梯田国际越野马拉松比赛、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摄影双年展等活动,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其对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有着不可否认的意义。本文以三个不同的梯田文化进行初步探究,可以从中看出其发展的共性与特性,当然,还有很多梯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值得关注,但纵观众多梯田文化遗产,能够实现有效保护与发展的方法无非就是有当地政府的扶持以及深掘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文化内涵来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旅游业。梯田文化的传承者不再以农业为生,梯田农业文化遗产随之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说,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选择另谋出路,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他们的就业或者说收入问题,而能留住他们的就业机会就是产业与旅游业提供的,所以依托于当地的特色农业文化开发特色产业与旅游业是现阶段能找到的最好的方法,如何进行产业开发与发展旅游才是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哈尼族哈尼梯田
甘肃梯田
水天一色梯田美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学校您好
龙脊梯田
让客户来找你
两伊握手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本土与异域:哈尼族民俗体育活动社会化发展研究
勤劳的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