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孟姜女河治理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2021-10-22高占彩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1年8期
关键词:细砂壤土粉质

高占彩

(封丘县大功辛庄灌区事务中心,河南 新乡 453300)

1 工程概况

东孟姜女河自西南向东北穿过新乡县、卫滨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红旗区、牧野区、卫辉市等县市,在卫辉境内入卫河,沿途多条支流汇入,是新乡市一条较大河流,入卫河桩号为46+600(零桩号位于新乡县合河闸),全长52.48 km,主要走向为西南至东北,流域面积468.50 km2。经过多方案比较,确定工程治理方案:治理段全段按照5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河道清淤疏浚。该项目工程治理范围为:从卫辉市大任庄生产桥下游桩号14+395至贾屯排入口桩号33+053处,治理段河道总长度为18.66 km,地理位置北纬35°21′11″~ 35°14′16″,东经114°00′03″~113°53′14″。

2 工程区气象、水文特征

东孟姜女河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易旱地区,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量大,秋高气爽季节短,冬季寒冷雨雪少。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降水量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降雨不仅年际变幅大,6—9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的70%左右,年降水量569.30~604.00 mm。

3 项目区地质条件及评价

3.1 项目区地质条件

此次对东孟姜女河流域内桩号14+395~33+053两岸堤防地基进行勘探,最大揭露深度为15.00 m,堤基土质均为第四系沉积物。

地层岩性15.00 m内以填土、中粉质壤土、重粉质沙壤土和砂土为主。

河床岩性以重粉质沙壤土为主,局部为重粉质壤土,均为细粒土,松散~稍密状,为河床冲积物,易于实施清淤疏浚工程。

项目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中上部,由黄河故道和泛流平地组成,属平原地形,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总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68.20~74.60 m,地形略有起伏。

在河道两侧进行了踏勘,岩性主要以中粉质壤土为主,轻粉质壤土次之。在河道两侧共取散装样3组,试验项目有颗分、液塑限试验、击实、固结、直剪以及化学分析,试验成果统计见表1。

表1 土料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从3组试验的结果看,料场土样的黏粒含量在12.20%~17.60%之间,统计的算术平均值为14.90%;塑性指数在7.50%~9.40%之间,平均值8.70%;击实试验的最大干密度值在1.69~1.75 g/cm3之间;最优含水率在17.00%~19.30%之间。

3.2 项目区地质评价

3.2.1 各层土压缩性评价

第①层,填土(Q4ml):该层在河道沿线两侧均有分布,由堤身土和素填土组成,其成分以轻粉质壤土为主,中粉质壤土次之。堤身土灰黄色、褐黄色,稍湿,稍密,含植物根系;素填土灰黄色,不均匀,稍湿,稍密,局部含少量碎砖屑等。层底埋深及厚度0.30~2.00 m,平均0.48 m。

第②层,中粉质壤土(Q4al):该层在河道沿线两侧均有分布,灰黄色、灰褐色,可塑,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局部夹薄层重粉质壤土,一般层厚20~40 cm。层底埋深4.40~9.60 m,平均6.36 m,厚度2.90~9.30 m,平均5.88 m。压缩系数为0.23 MPa-1,压缩模量为6.80 MPa。

第③层,重粉质沙壤土(Q4al):该层在河道沿线桩号15+000~19+000,桩号29+000~29+851有分布,灰黄色为主,很湿,稍密,干强度低,韧性低,摇振反应中等~迅速,局部夹薄层粉砂。层底埋深6.50~8.30 m,平均7.44 m,厚度0.90~3.20 m,平均1.67 m。压缩系数为0.19 MPa-1,压缩模量为10.20 MPa。

第④层,细砂(Q4al):该层在河道沿线均有分布,灰黄色,饱和,稍密-中密,主要成分有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成分组成,分选性好,磨圆度差,局部夹薄层中砂。层底埋深8.00~13.80 m,平均10.74 m。厚度1.00~7.10 m,平均3.75 m。压缩系数为0.15 MPa-1,压缩模量为12 MPa。

第⑤层,中砂(Q4al):该层在河道沿线均有分布,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成分有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分选性好,磨圆度差,局部夹薄层细砂。该层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7.00 m。压缩系数为0.09 MPa-1,压缩模量为16 MPa。

3.2.2 各层土的渗透性评价

第②层,中粉质壤土(Q4al):该层在河道沿线两侧均有分布,灰黄色、灰褐色,可塑,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局部夹薄层重粉质壤土,一般层厚20~40 cm。层底埋深4.40~9.60 m,平均6.36 m,厚度2.90~9.30 m,平均5.88 m。垂直渗透系数为3.52 cm/s。

第③层,重粉质沙壤土(Q4al):局部夹薄层粉砂。层底埋深6.50~8.30 m,平均7.44 m,厚度0.90~3.20 m,平均1.67 m。垂直渗透系数为3.21cm/s。

第④层,细砂(Q4al):局部夹薄层中砂。层底埋深8.00~13.80 m,平均10.74 m。厚度1.00~7.10 m,平均3.75 m。垂直渗透系数为3.00 cm/s。

第⑤层,中砂(Q4al):局部夹薄层细砂。该层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7.00 m。垂直渗透系数为1.50 cm/s。

3.2.3 各土层的承载力评价

第②层,中粉质壤土(Q4al):该层在河道沿线两侧均有分布,灰黄色、灰褐色,可塑,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局部夹薄层重粉质壤土,一般层厚20~40 cm。层底埋深4.40~9.60 m,平均6.36 m,厚度2.90~9.30 m,平均5.88 m。该土层承载力标准值fk=150 kPa。

第③层,重粉质沙壤土(Q4al):局部夹薄层粉砂。层底埋深6.50~8.30 m,平均7.44 m,厚度0.90~3.20 m,平均1.67 m。该土层承载力标准值fk=160 kPa。

第④层,细砂(Q4al):局部夹薄层中砂。层底埋深8.00~13.80 m,平均10.74 m。厚度1.00~7.10 m,平均3.75 m。该土层承载力标准值fk=180 kPa。

第⑤层,中砂(Q4al):局部夹薄层细砂。该层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7.00 m。该土层承载力标准值fk=340 kPa。

3.2.4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地下水对建筑物基础(或混凝土)无腐蚀性,对建筑物钢筋无腐蚀性。

3.2.5 地震效应评价

此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 g;相当于地震烈度Ⅷ度。

3.2.6 土层的渗透变形评价

勘察区岩性分为填土、中粉质壤土、重粉质沙壤土、细砂、中砂三类,均为细粒土。堤基地质结构为多层结构;堤基渗透变形为流土问题;根据河道沿线两侧的地形和地貌分布状况,堤基地质结构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按《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此工程均为C类堤基。基本不存在抗渗问题和特殊土引起的问题,但场地内存在液化土层问题。

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结合相近工程类比,提出各有关土层的开挖边坡建议值见表2。

表2 各岩土层有关参数建议值一览表

4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一是从场地周围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各勘探孔地质情况看,场区内无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各勘探孔在勘探深度内未发现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亦无活动断裂与活动地裂通过,对拟建工程是适宜的。河道左岸和右岸堤防大部分处于无堤状态,左岸有堤段累计总长度约5.70 km,有被破坏和雨水冲蚀现象,堤顶宽度不超过3 m。右岸有堤段累计总长度约0.65 km,也有被破坏和雨水冲蚀现象,堤顶宽度不超过3 m。河道两岸基本失去堤防功能,建议进行新建堤防或加固,并对河道边坡进行加固。二是此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中上部,由黄河故道和泛流平地组成,属平原地形,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总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68.20~74.60 m,地形略有起伏。勘察区地层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相对较小,无特殊类土;地层岩性从上至下为中粉质壤土、重粉质沙壤土、砂土,渗透性等级属弱透水。三是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勘察区标准冻土深度为0.40 m。四是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场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为0.20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0.45 s。综合判定本场地为轻微、中等液化场地。五是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受河流影响,地下水位埋深受河流的影响,流域内稳定水位埋深2.70~9.00 m,平均5.50 m,地下水位标高65.53 m左右。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引黄渠道渗漏补给,其次为农田灌溉回渗补给、河流渗漏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自西南向东北径流,根据河道两侧5件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工程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l~K·Na·Ca型水、SO4·Cl~K·Na·Ca型水、SO4·HCO3·Cl~K·Na型水、HCO3·SO4~K·Na·Mg型水、SO4·HCO3~K·Na·Ca型水,中性~弱碱性、硬水~特硬水。六是勘察区岩性分为填土、中粉质壤土、重粉质沙壤土、细砂、中砂三类,均为细粒土。堤基地质结构为多层结构;堤基渗透变形为流土问题;根据河道沿线两侧的地形和地貌分布状况,堤基地质结构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按《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此工程均为C类堤基。基本不存在抗渗问题和特殊土引起的问题,但场地内存在液化土层问题。七是天然建筑材料筑堤土料储量满足设计要求,该料场土料的黏粒含量、塑性指数和渗透系数质量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砂料、石料需外购,其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储量满足设计要求。

4.2 建议

①综合治理东孟姜女河流域,治理范围内河道长度18.66 km,治理内容为河道主槽清淤,河道边坡加固,河道两岸堤防新建与加固。②此报告仅供初步设计时使用。勘探点间距500 m,不可能解决堤防沿线所有工程地质问题,施工中如果出现不良地质现象,必须进行施工勘察。③勘察单位须参加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验收及工程质量检查。④对清淤区土方进行施工勘察,进一步查清符合筑堤土料的储量,以便有计划地在河道两侧取土筑堤,在河道两侧取土筑堤前,也应进行施工勘察,以确保其质量技术指标满足规范要求。⑤河道两岸基本失去堤防功能,建议进行新建堤防或加固,并对河道边坡进行加固。

猜你喜欢

细砂壤土粉质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国内特细砂混凝土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
粉质黏土大面积深基坑降水施工方案探讨
土壤质地及砧木影响苹果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其碳源利用
粉质黏土地层泥水盾构泥浆脱水处理技术研究
Nitric oxide detection methods in vitro and in vivo
CONTENTS
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壤土心墙坝碾压试验分析
浅析喜河水电站工程混凝土中细砂掺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