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空间溢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10-22张冰瑶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专利知识产权高质量

张冰瑶,江 静,b

(南京大学 a.经济学院;b.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3)

一、引 言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模式难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变革和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破题的关键在于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后,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均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Grossman和 Helpman、Aghion与Howitt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1-2]。傅晓霞和吴利学则构建了基于后发经济的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3]。关于中国创新的经济发展效应,一部分学者聚焦于创新自身的经济效益,另一部分学者则侧重于考察创新空间溢出的增长效应。此外,张杰等还发现不同类型的专利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不同[4]。新时代下,研究逐渐聚焦于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杨卫丽等对城市创新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时空分析,师博则通过分析数字经济的创新效应认为其可以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5-6]。

城市的创新水平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研发投入和创新环境等因素,还受到邻近城市创新空间溢出的影响。王春杨和张超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并且创新空间溢出对中国区域创新具有重要影响[7]。因此,在分析城市创新绩效时有必要将创新及其空间溢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检验创新空间溢出是否亦如创新本身会驱动高质量发展。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在研究视角方面,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具有一定溢出性,从城市之间的创新互动出发进行研究,有助于清晰、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特征。第二,在研究数据方面,较大空间单元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区域创新的真实特征,因此本文利用python软件从中国知网查询各城市专利,聚焦于地理尺度更为精细的城市单元。第三,在研究意义方面,从空间溢出视角来全面审视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效应,可以考察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情况,为充分发挥创新的驱动作用提供政策启示。

二、作用机制与研究假说

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还重视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本文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优化三者高度和谐的过程。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可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社会福祉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其空间溢出也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积极影响。

从经济维度来说,无论是在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创新都对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第一,从宏观层面看,创新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强度和稳定性,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从发展强度看,创新可以为经济潜在增长率注入新动力,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全新组合来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扩[8]。从发展稳定性看,持续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经济韧性。在经济复苏时,创新通过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来创造需求进而推动经济繁荣;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创新成果的商业应用可以拉动产业投资从而提高抵御危机的能力。从开放经济角度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使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提高出口附加值,形成新竞争优势。第二,从中观层面看,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可以改造传统产业,还可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创新空间溢出则可以通过关联效应和学习效应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间由于技术密集程度不同会产生知识势差,创新成果会通过产业关联从知识密集程度高的产业溢出到其他产业,进而形成创新“收敛”态势,最终提升整个经济的效率[9]。第三,从微观层面看,研发投入的增加必将推动企业的持续创新和专利存量的增加;企业之间的生产互动可以产生“干中学”效应来提高创新能力,直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代工企业就是通过此方法充分学习了代工客户的知识溢出[10]。

从社会维度来讲,创新可以提高社会福祉。首先,创新所催生的各种技术可以使个人深度参与经济活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从供给端看,个人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出让闲置资源以增加经济收入;从需求端看,厂商可以通过个人消费数据提供柔性化产品和服务。如,微信基于QQ的革新和苏宁易购基于线上购物体验的创新,这些微创新很好地满足了信息时代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所谓“微创新”是基于微小的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的微小变化来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11]。其次,创新为建设成本低廉、范围广泛、质量更高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发展成果可以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是说,创新空间溢出使“微创新”从互联网行业扩散到传统行业,从私人产品扩散到公共产品,提高了消费者福利。

从生态维度而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绿色集约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作用。直接作用表现在:创新一方面可以促进绿色技术进行低碳生产,降低生产的外部环境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供给有关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新技术,增加环境容量。间接作用表现在: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资源再配置效应淘汰落后产能,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绿色创新的空间溢出可以提高公众对绿色技术的认知程度,进而将消费者偏好转向绿色创新产品,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将对非环保技术进行绿色改造[12]。

综上,本文认为创新可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社会福祉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空间溢出亦可以通过对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积极作用来助力高质量发展。

三、实证策略与数据说明

为考察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借鉴沈坤荣等的研究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13]:

yit=α0+α1innovationit+α2Winnovationit+α3Xit+θi+εit

(1)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城市和年份;yit是被解释变量,代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数量。本文参考师博和张冰瑶的思路,从发展的基本面、发展的社会成果和发展的生态成果三个维度构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来衡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14]。其中,发展的基本面通过四个指标即经济发展的强度、稳定性、合理化和外向性来表征;发展的社会成果从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来进行衡量;发展的生态成果则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三方面的污染产出来反映。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用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以期较客观地反映各评价指标在综合指数中的作用。同时用城市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发展数量作为对照。innovationit和Winnovationit是核心解释变量,分别表示本地创新和创新空间溢出。发展中国家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其创新水平[15]。鉴于专利资助政策可能诱发申请“泡沫”,本文采用剔除城市经济规模影响后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作为城市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受自身创新影响,也会受到其他城市创新外溢的影响。舒元和才国伟认为中国创新溢出效应与地理距离成相反关系[16]。本文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来生成创新的空间滞后项Winnovation,以表征创新空间溢出,其中地理距离权重矩阵通过城市之间地理距离的倒数来构建。Xit为控制变量集,分别是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对内开放水平、金融发展程度和城市新型基础实施发展程度。对外开放水平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GDP的比率表示;对内开放水平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GDP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程度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来度量;城市新型基础实施发展程度采用人均互联网用户数量来衡量。θi为城市效应,εit为误差项。

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效应可能存在一定的内生性。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测算指标不可避免会遗漏某些变量;另一方面,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能互为因果。因此,本文选用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作为创新的工具变量,该变量满足有效性和外生性要求。第一,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满足工具变量有效性假定。吴超鹏和唐菂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后续研究分别从保证创新收益和提高创新效率验证了此说法[17-19]。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实行的是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双轨制”,其中司法保护遵循“不告不理”原则,行政保护则具有“打击造假”主动出击的特点。所以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对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强。第二,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满足工具变量外生性假定。首先,毛昊等研究发现知识产权制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专利权获取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没有其他直接或间接作用[20]。其次,本文使用省际层面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作为工具变量,其他相关变量均为城市层面数据,有助于缓解因反向因果而造成的内生性问题。这是因为中国上级政府的指示对下级政府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下级政府的行为很难直接影响上级政府的决策。本文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相关信息,手工搜集了地区专利行政执法数据,整理出历年各省专利侵权纠纷及其他纠纷立案数,为剔除经济规模的影响,以立案数与地区人口的比值表征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本文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模型(1)。

本文所使用的2004—2017年283个城市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CEIC数据库,缺失数据使用插值法进行补充。模型中相关变量的统计描述详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

由于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基准回归模型可能无法准确估计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2SLS法进行估计,结果为表2所示。

表2 2SLS估计结果

表2报告了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作为工具变量来估计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和GDP增长率的影响。第一阶段F值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回归结果显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三类专利均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激发了创新产出增加。中国自1984年正式颁布《专利法》,并于1992年、2000年、2008年和2020年进行了四次修正,不断修订和完善的专利法强化了专利行政执法力度,有效地推动创新的发展。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是通过促进专利发明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得以实现的。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来表征创新,回归结果显示,当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水平每提高1单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可使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现有平均水平上分别提高28.1%、45.80%和52.52%。这一结果说明中国所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为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能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2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回归结果看,分别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来表征创新,可以发现,其水平分别提高1单位,大致可使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平均值提高5.04%、2.52%和7.56%。相反,三类专利对GDP增长率的作用并不显著,这种差异性表明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单纯数量增长指标难以衡量。

表2的实证结果表明创新空间溢出并未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其中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所表征的创新溢出系数显著为负。现阶段,创新惰性、能力限制以及渠道不畅等因素可能限制了创新空间溢出在国内市场的循环,形成国内循环中的“堵点”和“痛点”。第一,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导致创新收益下降,而“追随战略”成本低且效率高,由此造成创新惰性。第二,从创新空间溢出的供给方看,目前中国还未形成大量的创新扩散极,创新辐射作用有限;从需求方看,创新吸收方可能不具备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第三,现阶段区域性的行政壁垒影响了溢出渠道的通畅性,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使物化于产品中的先进技术难以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户籍制度使根植于个体之中的默会性知识难以有效传播。总的来看,创新空间溢出“正反馈”效应的缺失,间接表明中国国内循环不畅,超大国内市场规模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发展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着力打通国内市场大循环。

以上通过工具变量分析表明,创新自身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是否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社会福祉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这三个作用机制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空间溢出并未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是否因为创新空间溢出无法对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维度即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应有的推动力?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分析。本文接下来就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其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机制检验

表3实证结果显示,三类专利所代表的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三个维度即发展的基本面(economic)、发展的社会成果(social)和发展的生态成果(environment)均有积极作用,说明中国创新可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社会福祉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遗憾的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仍未显现。

表3的机制检验表明现阶段中国创新空间溢出并未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三个维度产生积极作用。具体看,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表征的创新空间溢出对发展的基本面呈现出不显著的正向作用,以外观设计专利所表征的创新空间溢出则有消极影响;以三类专利所代表的创新空间溢出对发展的社会成果和生态成果表现出抑制作用。对于这一结果我们做出如下的解释:第一,从发展的基本面看,在中观层面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与传统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知识势差,其创新空间溢出强势进入传统产业引领转型升级。由于传统产业正处于适应创新发展过程的振荡期,现阶段可能无法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逐步缩小以及发达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中国企业难以充分吸收外资企业的创新空间溢出,加之内资企业的创新空间溢出能力尚未充分展现,导致现阶段创新空间溢出的高质量效应不能有效释放。第二,从发展的社会成果看,中国的共享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创新主要是针对用户体验,缺乏溢出的“技术性”。现阶段的共享经济主要是追逐新兴商业模式,通过巨额资金补贴来抢占市场份额以获得市场规模,从而出现市场领先者过度垄断的情况,导致差异化供给不足,难以有效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制约社会福祉的提高。第三,从发展的生态成果看,中国绿色创新仍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推广具有一定难度,导致其空间溢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需求角度讲,由于绿色产品问世时间不长,消费者对产品性能不甚了解,加之一些负面报道,例如特斯拉事件,引发消费者担忧,抑制了创新空间溢出。就供给角度讲,绿色技术的开创者试图通过创新空间溢出来强化其市场影响力。例如,特斯拉和丰田公司公开了其部分有关新能源领域的专利,企图主导行业标准制定。如果其他公司接受了此种创新溢出,意味着认同领跑者所主导的技术标准,放弃自主研发技术参与标准设定的角逐。由于上述原因,现阶段中国创新空间溢出还不足以产生足够的推动力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异质性分析

内生知识增长模型认为较多人口会提高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因此不同规模的城市可能具有不同的创新能力,需要对样本做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本文依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将283个城市分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以考察不同城市规模的创新及其空间溢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作用,估计结果见表4。

表4 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区分城市规模

首先,由表4可看到创新对不同规模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从发明专利指标看,与整体回归结果不同,此类专利的创新高质量发展效应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均不显著,这反映出单个城市的发明专利难以有效支撑本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之间唯有加强创新合作交流才可以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实用新型专利指标看,此类专利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从外观设计专利指标看,此类专利对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其次,创新空间溢出对不同规模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以发明专利所表征的创新空间溢出对不同规模城市均具有不显著的负效应,以实用新型专利所表征的创新空间溢出在中小城市显示出比大城市更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以外观设计专利所表征的创新空间溢出在中小城市也显示出比大城市更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说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具有差异性,不同类型的专利和不同规模城市具有适配性。导致此种不同是由于中小城市所集聚的创新资源有限,一方面导致其创新成果更多集中在知识含量较低的外观设计方面,另一方面导致其不具备良好的创新空间溢出能力,进而展示出与大城市不同的专利高质量发展效应。此外,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中小城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对外观设计的激励力度大于大城市。相比较而言,中小城市更倾向于保护外观设计专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外观设计专利在中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作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2008年中国出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健全知识产权执法和管理体制方面指出“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知识产权环境的改善会对中国创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从时间异质性角度考察不同时期的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表5分时期考察了三类专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显示,2009—2017年以三类专利表征的创新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正向关系,特别是实用新型专利的系数显著为正。而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代表的创新空间溢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则由2008年之前的抑制变为促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知识产权环境的改善更有利于形成创新溢出的“正反馈”机制。此外,第一阶段的回归显示,2008年之前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并未对专利研发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而经过知识产权环境的改善后才释放出这种激励效应。上述结果说明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对发挥创新高质量发展效应形成有效支撑。

表5 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时期回归

(三)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第一,更换核心解释变量。将核心的解释变量由专利授权量变为专利申请量,同时按照严成樑等的方法用专利申请量计算知识存量以替代核心解释变量[21]。第二,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分别以发明专利授权量和人均GDP的年均值来构建技术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以上处理方法的估计结果与表2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本文估计结果稳健。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4—2017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用测算的指数来衡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以专利数量来表征创新并用其空间滞后项来代表创新空间溢出,同时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作为工具变量以减缓内生性问题,在2SLS的统一框架内实证检验了创新及其空间溢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可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社会福祉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现阶段创新空间溢出未能对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维度即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足够的推动力,难以有效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中国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对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激励效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分城市规模的估计结果来看,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具有异质性,中小城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表现出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倾向性;从分时间段的估计结果来看,知识产权环境的改善使得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代表的创新空间溢出表现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反馈”效应。综合前文的研究结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推动各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充分释放创新空间溢出的“正反馈”效应。现阶段创新空间溢出并未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说明中国城市之间的创新协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是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创新扩散和辐射带动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二是着力提高创新能力薄弱城市的“消化吸收”能力。一方面通过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城市硬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引进或自主培养等方式来激发人才活力以提高城市软实力,从而为汲取创新空间溢出奠定良好基础。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技术市场来破除行政壁垒的桎梏,为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技术市场可以通过利益纽带实现专利商品化和产业化运用,从而对创新空间溢出形成拉力和推力作用。在拉力方面,专利可以通过市场转让实现预期收益,质量越高的专利越有可能实现高市场价值,因此应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技术市场,以激励更多高质量专利通过市场转让实现创新溢出。在推力方面,后续创新往往需要借鉴在先专利,通过技术市场后续发明者可以快速取得在先专利使用权,从而提高创新溢出效率,因此应积极发展市场化服务,为技术转移提供中介服务。

第二,继续实施创新激励政策,加强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是推动专利质量和专利数量协同发展。一方面,专利总量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区域创新空间溢出潜能的提高,因此要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促进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另一方面,相较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所蕴含的知识量较多,具有较强的创新空间溢出潜能,因此在专利考核指标中需要增加有关专利质量的考核,关注专利比例结构的改善。二是积极鼓励有关共享经济和绿色经济的专利申请。针对共享经济,要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企业专利申请的积极性,避免共享经济因过度关注新商业模式的应用而出现创新空心化问题。针对绿色经济,要营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氛围,积极鼓励各类绿色专利,为绿色创新空间溢出夯实基础。三是在专利支持政策方面对各城市采取“分类引导”政策。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具有差异化,因此应鼓励各城市探索适合本地高质量发展的专利结构,依据地方资源禀赋和差异化特征有选择地鼓励不同类型专利的申请,以期充分发挥中国城市多样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继续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通过对创新的激励作用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环境更有利于形成创新溢出的“正反馈”机制。因此,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强化行政执法,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率,保证创新的预期收益,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猜你喜欢

专利知识产权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