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建设在贵州

2021-10-21刘毓麟

晚晴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共中央全省贵州

刘毓麟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晚晴》与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打造“党史”专栏,讲述和传播贵州省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为加强战备,推进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一次战略大调整,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项战略举措。贵州是三线建设重点省份之一,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增强了工业和科技实力,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之一,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64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提出要“注意国际形势的发展,准备打仗,在长远规划中首先要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地区建设。”

随后,毛泽东明确指出:“在西南形成冶金、国防、石油、铁路、机械工业基地。”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内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会后,三线建设的有关工作很快在全国上下各部门、各地区展开。一场持续了十余年时间、涉及八个省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及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的大规模三线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

1964年7月,国家计委在四川西昌召开了三线建设规划会议,中共中央西南局、中央各部委和云、贵、川3省负责人参加。8月初又召开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五次会议。会议期间,中央各部委负责人在贵州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初步构思了贵州三线建设的蓝图。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

贵州三线建设既包括国防科技工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和交通运输(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部门的项目建设。为加强组织领导,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5月,中共贵州省委决定成立军工领导小组和国防工业办公室。10月27日正式成立了支援三线建设领导小组。

1965年,贵州的三线建设进入高潮。川黔铁路已建成通车,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国防科技工业三大基地建设迅速展开,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等部门的搬迁和新建、续建、改建、扩建项目也陆续上马。这一年,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部分企业成建制地内迁贵州,从全国各地、各部门选调到贵州的建设人员达18万人。1965年全省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63亿元,超过原计划的28.2%。

1970年,国家提出了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要狠抓备战,集中力量建设战略后方,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总要求,促进了三线建设的继续开展,使贵州三线建设再次形成高潮。这一年,全省计划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为10.8亿元,安排的大、中型项目共57项。1971年,由于湘黔铁路贵州段开始大规模兴建,国家安排给贵州的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到14.62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额增加18.5%,全省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6.35亿元,超计划11.9%,比上年实际增长32.6%。

到了1972年,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为10.2亿元。到年底,全省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1.48亿元,超计划12.5%。1973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为6.76亿元。到年底,全省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54亿元。

197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整顿,生产、建设情况有所好转,但全省实际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也只有6.85亿元。1976年,全省除安排新建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的赤水天然气化肥厂外,另安排的34个大、中型项目都是续建、扫尾工程。全年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2亿元,1977年和1978年,全省仍有部分三线建设项目完成了扫尾、配套建设。

三线建设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在贵州建设史上是空前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通过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援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奋斗,以及贵州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巨大努力,贵州的三线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大规模基本建设任务的基本完成,固定资产的大量增加,使贵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与1965年相比,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由24.42亿元增加到46.62亿元,增长94.9%;国民收人总额由22.01亿元增加到41.62亿元,增长90.6%;地方财政收入由3.35亿元增加到6.26亿元,增长86.9%。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65年的62.4%下降为1978年的41.7%,下降2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3.1%上升到40.4%,上升1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4.5%上升到17.9%,上升3.4个百分点。

三线建设使贵州增加了一大批工业企业,改变了全省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的内部结构,工业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变。

由于建设项目是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两侧展开的,因而工业布局有了很大的变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已成为重要的工业中心。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国防科技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民用机械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已成为优势部门。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

三线建设期间,川黔铁路、贵昆铁路、湘黔铁路3条干线相继建成通车,同时建成了湖林、开阳、水大等铁路支线,加上原已建成通车的黔桂铁路,形成一个以贵阳为枢纽的铁路运输网。

到了1976年,省境内铁路干线、支线通车里程已达1365公里,每10000平方公里通车里程达到77.5公里,路网密度已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铁路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编组站,加强了贵州与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联系,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三线建设中,由于一部分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一大批工业企业内迁,给貴州带来了大批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较为先进的设备,迅速拓宽了贵州的科学技术领域,增强了全省科学技术方面的实力。这是开创贵州经济建设新局面、促进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广大科技人员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坚守岗位,坚持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三线建设促进了贵州城镇的发展。随着新建铁路干线的通车、工业布局的展开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原有的一些城镇增强了经济实力,同时还形成了新的城市和一大批功能不同、各具特色的工矿城镇。

相关链接

所谓一、二、三线,是按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分两大片,一是包括云、贵、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

猜你喜欢

中共中央全省贵州
“中共中央决定”和“中共中央批准”有何区别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山西:2003年GDP增长12.5%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