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蜡蚧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1-10-21李俊玲行冰玉

乡村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白蜡若虫天敌

陈 静 李 娟 李俊玲 行冰玉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白蜡蚧(Ericerus pelaChavannes)属半翅目(Hemiptera)蜡蚧科(Coccidae)白蜡蚧属(Ericerus)昆虫,俗称白蜡虫。其分布广泛,可寄生于6科9属45种寄主植物上[1],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重要产蜡资源昆虫。其雄若虫分泌的白蜡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化工、机械、冶金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然而,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女贞、白蜡等木樨科植物的广泛栽种,白蜡蚧已逐渐成为主要的园林植物害虫,不仅影响寄主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雄若虫分泌的白色蜡质会阻碍植物正常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城市绿化建设。

1 白蜡蚧研究现状

1.1 白蜡蚧的生物学特性

白蜡蚧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三四年生枝条上越冬,翌年春季雌成虫开始取食活动,虫体迅速增大形成孵化腔,并在肛门处分泌白色半透明的蜜露,称为“吊糖”。当吊糖变为淡褐色、虫体变为绯红色时,开始产卵于腔内,先产雌卵,后产雄卵。一段时间后,卵在母腔内孵化。雌若虫比雄若虫早孵化2~5 d,故先从母体臀裂处爬出。雌若虫喜光,爬出母体后在枝条上经历一段时间的“游杆”,然后散居定栖于寄主叶片正面;雄若虫畏光,群集定栖于寄主叶片背面,该过程称“定叶”。进入2龄若虫阶段,雌雄若虫离开叶片作短距离爬行后定栖于附近枝条,称为“定杆”。雌若虫定杆于枝条正面,雄若虫定杆于背面。定杆后雌若虫一生不再移动,雄若虫开始泌蜡,身体逐渐被蜡花覆盖拱起,仅口器在枝条内。2龄若虫老熟后进入前蛹期,停止泌蜡,不食不动,几天后蜕皮进入后蛹期,最后羽化为成虫。成虫尾部具有1对蜡丝,以蜡丝为工具在蜡花上戳出小孔,蜡丝先伸出孔外,称为“放箭”或“出纤”。之后成虫从孔中爬出与雌成虫进行交配后死亡,雌成虫受精后在枝条上越冬[2]。然而,孙丽昕等发现辽宁省阜新市的白蜡蚧还能以2龄雄若虫越冬[3],这一现象在其他地区并未发现,推测辽宁省可能是白蜡蚧从1年1代向2年1代转化的过渡地带。

不同地区的不同环境条件下,白蜡蚧的生活史存在差异。从表1基本可以看出,在中温带(长春市、沈阳市)、暖温带(青岛市)、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区(西安市、合肥市、淮安市)以及亚热带地区(都匀市、三明市),白蜡蚧雌成虫开始产卵的时间分别是5月初、4月中旬、4月初、3月中旬,各区基本相差15 d。在暖温带、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区,2龄若虫可以存活3个月以上,直到10月开始化蛹;而在亚热带地区,2龄若虫从7月下旬就开始化蛹羽化,提前完成世代[2,4-10]。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亚热带地区8月温度较高,白蜡蚧为适应不良环境而提前化蛹。

表1 不同地区白蜡蚧生活史

1.2 生态环境条件

白蜡蚧是一种广温性昆虫,对气候及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其地理分布大致从85°08′E的西藏自治区吉隆县、樟木县至121°23′E的上海市、宁波市、我国台湾,从18°N的海南省至46°18′N的吉林省,甚至到更北的黑龙江省。无论是1 000~2 800 m的高海拔地区,还是200 m以下的低海拔地区,白蜡蚧均能正常生存和繁衍[8,10-11]。

白蜡蚧的生长发育与温度密切相关。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温度越高,其生长发育速度越快,完成一个世代的周期越短[12]。在12~35℃,白蜡蚧卵均能孵化,在20~25℃白蜡蚧卵孵化率最高[13]。

1.3 危害特点

白蜡蚧以若虫和雌成虫附着于寄主植物的叶片和枝条上刺吸危害。2龄若虫“定杆”后,雌虫固定于枝条并吸取汁液,雄虫不久开始泌蜡,覆盖虫体和枝条,造成树势衰弱,生长迟缓,严重时甚至包裹整个枝条,造成树体死亡[14]。

1.4 白蜡蚧防治

1.4.1 防治适期。防治白蜡蚧时,最佳用药期有2个:一是在雌成虫母体膨大期,此时坚硬的介壳尚未形成,药液可流入雌虫腹末臀裂口或渗入母壳;二是若虫定叶、定杆期,此时雄若虫尚未开始泌蜡,药液更易接触虫体[15]。

1.4.2 防治方法。一是人工防治。在白蜡蚧危害较轻时,可用手直接剥除枝条上的虫体;危害较重时,可在冬、夏季将带有虫体的枝条集中剪除并销毁,以降低虫口基数[14]。二是化学防治。目前,针对白蜡蚧使用效果较好的化学农药包括40%速扑杀乳油1 000~1 500倍液、40%乐果乳油600~1 000倍液、40%氧化乐果500~1 200倍液、50%辛硫磷800~1 200倍液、20%杀灭菊酯1 500倍液、40%杀扑磷600倍液、45%毒死蜱乳油6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800倍+10%吡虫啉可湿粉1 600倍液、2.5%功夫水乳剂2 000倍+25%速能乳油1 000倍液等,抓住防治适期,这些药剂的防效均能在90%以上[14-19]。三是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白蜡蚧天敌(如寄生蜂)进行防治。寄生蜂种类多、数量大、世代数多、时间跨度长,是一类广泛应用的天敌昆虫。我国许多学者都曾对白蜡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过研究。现已知白蜡蚧天敌共22种[20-27],分属3目8科16属(见表2)。其中,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Ishii)、白蜡虫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ericeriXu et Jiang)和中华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sinicusJiang)3种寄生蜂是白蜡蚧的优势自然天敌,占整个种群数量的90%以上[26-28],可用于控制白蜡蚧对城市园林植物的危害。王自力等对白蜡蚧及其3种优势寄生蜂的时空生态位进行研究后发现,白蜡虫花翅跳小蜂与白蜡蚧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在空间上的同域性较强[29]。这表明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对白蜡蚧的寄生效能较大,可重点考虑用于对白蜡蚧的防治。然而,不同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白蜡蚧及其天敌的发育和适应性也存在差异,所以天敌的具体选择和防效还应从多方面深入试验和探讨。

表2 白蜡蚧天敌名录

2 讨论与展望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率的不断提高,白蜡蚧这种广食性昆虫将成为更多地区的重要害虫,如何有效控制白蜡蚧或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药剂的药效试验方面。然而,白蜡蚧体型十分微小,不易观察,加之雌虫具坚硬介壳和雄虫泌蜡的特点,一旦错过最佳防治期,防效将大打折扣。同时,长期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更会对环境、动植物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的破坏,有悖于当下的绿色防治理念。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防治方针,后续应进一步加强生物防治研究,通过释放天敌(以虫治虫)或利用昆虫病原真菌防治害虫(以菌治虫)的方法达到自然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

在“以虫治虫”方面,虽然已知白蜡蚧的天敌较多,但是不同地区优势天敌的种类不尽相同,且天敌在不同地区的发育情况、适应性、室内外防治效果等方面尚未有人做过研究。只有填补这一空白,才能将其真正将其应用于实践。

利用昆虫病原真菌防治害虫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外现已广泛应用于鞘翅目甲虫、双翅目蝇类、鳞翅目蛾类、半翅目蝽类、同翅目粉虱、蓟马和蚧类等害虫的防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针对白蜡蚧的研究较少。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类宝贵的生物资源,进一步挖掘其作用,将会在白蜡蚧的防治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白蜡若虫天敌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捕食作用
薇甘菊颈盲蝽基础生物学特性
白蜡杆
白蜡嫁接水曲柳育苗技术初探
悬浮钟表
白蜡吉丁的防治方法
碰到天敌女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