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修复的西北工业遗产景观设计

2021-10-21

乡村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遗产景观设计工业

王 舒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安宁 7300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在重视生态保护的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当前,城市发展模式由扩张型转向内涵式,传统工业从城市内部外移出来,使得大量建筑和基础设施被闲置,从而形成工业遗产[1]。西北地区是我国近代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大部分核工业基地均围绕西部地区展开建设。工业遗产时间跨度大,生产门类多种多样,具有深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完整的生产体系。在2018年和2019年发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西北地区有14个工业遗产上榜。这些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进程,也承载了城市的人文精神,因而对其改造的意义和价值更加突显。

1 工业遗产发展历史及现状

工业遗产的保护起源于英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理念的指导下,各国有关工业遗产的景观改造逐渐增多。例如,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公园,在设计中将煤气储罐改造成人工潜水中心,将钢铁高炉改造成观景平台,利用污水处理和雨水收集技术实现园内生态循环,解决了产业衰落带来的种种难题[2]。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才逐渐意识到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性。通过对武汉汉阳造、西安大华1935等工业遗产项目的调研发现,目前改造后的工业遗产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反观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唐山南湖生态公园的改造,明显有别于其他创意艺术区;在保留园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利用生态修复的手段重现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生态循环发展和居民休憩提供了充足的绿色空间。

当前,国家针对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已制定长远规划,但面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人口规模、城市特色、发展历史等差异性问题,如何更好地进行工业遗产改造、提高其利用率和接受度,是大家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2 工业遗产改造的意义

2.1 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生态意义

西北地区有众多资源型城市,如钢铁资源型城市酒泉、煤炭资源型城市铜川、石油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等。这些依赖当地自然资源的城市,在过度开采下导致资源枯竭、环境严重污染,亟待通过城市景观建设的方式修复生态,以此补齐城市自然环境短板,改善和提升工业遗产的生态价值。

2.2 对于当地工业保护具有社会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悉心保护古代文物和历史遗迹,而对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的冲击下,对工业用地属性的工业遗产鲜有关注,在其失去实用价值后常被一拆了之,完全忽视了其背后的历史积淀和物质记忆。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主要在于地域文化,工业遗产正是突显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展示城市风貌,还能体现城市的发展历程,更能弘扬工业遗产的文化精神,这些都将会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深厚基础。

2.3 对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经济意义

改造后的工业遗产能给社会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也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改造的角度来看,利用空间重构和功能置换等手段合理配置资源,既节约了成本,又直接创造了经济价值,相比拆除重建可节约40%的费用,在经济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3]。

3 工业遗产生态修复措施

在工业遗产景观设计中应引入生态学理念,特别是强调场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景观设计不再停留于艺术设计层面,更多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经济可行的方式,建立完整的自然演替生态系统。

3.1 生态系统修复

生态恢复理论是指通过改良和重建等手段,使退化的自然系统重新恢复开发潜力[4]。例如,德国海尔布隆砖瓦厂设计的矮石墙,通过弯弯曲曲的土崖壁规划出合理的自然保护带,使得自然状态下生态过程得以延续、区域内部物种明显增多,逐渐形成平衡的生态系统。针对景观修复中的污染问题,成熟的生态学理论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大量的依据。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特殊的生态因子小型生态系统,促进植物生长,从而修复场地。这样的污染处理系统能够有效恢复自然生态,实现自然与人和谐共存。

3.2 植被修复

植被修复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污染物,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危害[5]。应通过乔木、灌木、地被的合理配植,在原有场地基础上形成种类多样、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力求通过植物间的自然竞争恢复生态平衡的状态。在植物种类的筛选上,要针对西北地区的环境特点,选择耐寒、耐旱、抗风沙、深根性的植物,让其通过根系吸收工业污染物,如可以栽培蜈蚣草来吸收重金属污染物、利用苜蓿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初期,植物的生存环境较差,应选择价值较低种类,对原有植物进行选择性保留,直到生态系统恢复到适合种植价值较高的品种,再进行野生种种植或用本地种与引进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种植。

在水生植物修复中,可以利用庞大的植物根系对水中污染物质进行吸附,从而转化为肥料。例如,在原有水体中种植芦苇,不仅能为大量的生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存环境,而且能通过沉淀和脱氧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还可以在景观设计中进行堤岸护坡处理,对雨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有效吸收、沉淀、过滤及分解,避免有害物质对水体质量产生影响,最终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

3.3 水体修复

以兰州市为例,兰化的焦油废水、兰炼的催化剂废水、兰石的含酚废水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工业遗产景观设计中,应在原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完善自净能力,设计完备的污水排放和雨水回收系统,实现地下水、雨水、污水的再利用[6]。首先,在污水处理方面,让工业废水从专用管道流出,防止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资源。其次,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在雨水收集方面可以采用荷兰砖增强景观材料回渗功能,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或在建筑较多的工业遗产场地内利用屋顶集中收集雨水,再引入原有厂区中的冷却槽和沉淀池,澄清过滤后再流入附近河流。这样既增加了地下水的可用量,又使场域内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统。

3.4 土壤修复

为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工业遗产改造前,必须要对土壤样品进行有害物质残留检测,因地制宜地修复土壤。无污染的土壤可以在景观设计中作为施工材料,如将其应用到水边护岸、道路基层、挡土墙等建造中;而针对黏土含量较高、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焚烧制砖的方式再利用;还可以利用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土壤修复,掺入腐殖质或草籽,用生物降解的方法处理污染土壤,有效降低改造成本。通过以上方法均可以形成自然群落,使土壤循环体系得以自然修复,达到改善废弃地整体面貌和提高周围环境生态价值的目的[7]。

4 结语

作为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工业遗产不仅要承接历史工业文明,更要使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这就注定其景观设计必然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近年来,我国急于大规模更新改造工业遗产,忽视整体景观设计规划,这样只会造成对工业遗产的二次污染。西北地区仍存在自然资源约束、环境污染较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因此,更应该采取生态保护手段进行修复,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转型价值,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遗产景观设计工业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
王彦军景观设计作品
遗产之谜
遗产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