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长效机制构建对策

2021-10-21麻江南杨文卓

乡村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乡风村民群众

麻江南 杨文卓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党的建设和扶贫攻坚的质量,2018年10月在湖南省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组织部的指导下,花垣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对十八洞村五年来的脱贫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该模式包含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5个方面的内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于2019年起开始全面推行“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1]。当前,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成为一项重大任务,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立“党建引领、互助五兴”模式的长效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

1 优化互助小组结构,加强组长培训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互助小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互助小组以党员为中心户,由其自行联系村内5户家庭,形成一个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进行交流、互动以及调解组员矛盾等(见图1)。然而,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单个小组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基层治理的需求,由此,各村可以建立一个由党员组成的互助五兴指挥中心,形成“以一带五”发散型互助小组结构(见图2)。在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互助小组结构下,不但可以将消息迅速传递至每个小组乃至每个农户,而且可以增强村庄的凝聚力,达到“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的建设初衷。

图1 互助小组示例

图2 优化互助小组结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好的“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为此,要组织各组党员中心户参加业务培训,增强他们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要集中整顿软弱涣散的互助小组,推行小组积分管理制度,各组间相互监督,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让党组织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庞大,振兴乡村的任务依旧繁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不仅要下沉到基层、冲锋在一线,还要始终把“帮助村民、振兴乡村”的意识融入对农民日常生活的服务中,而不是仅当成上级下达的一个重要任务。

2 深化群众融入,激发互助内生动力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互助五兴”模式也是在以群众路线为基本遵循原则的前提下建立的。群众性是其主要特点,没有村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互助五兴”模式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如果村民群众不能从中受益,其就没有任何推广的价值。在“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的推进过程中,必须走好群众路线[3]。

2.1 用通俗的话语传播“互助五兴”

在推进“互助五兴”模式的过程中,不能用官方的话语推广,而是要用当地方言通俗地将“互助五兴”的概念、来源、发展、内容和目的等给村民讲清楚,引导村民群众积极参与“互助五兴”。同时,还要用身边的优秀事例来示范“互助五兴”的开展过程,让村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互助的原因、方法和最终的受益之处,让村民群众真正认知、认同、践行,从而激发广大村民群众为个人小家、为农村事业、为国家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互助五兴”在农村大地落地生根。

2.2 用村民自治的强大力量来助推“互助五兴”

村民群众作为“互助五兴”模式的主要执行者,必须发挥好自身的力量。各村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4]。同时,要把“互助五兴”的基本要求纳入其中,用约束的力量促进村民自觉行动。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设立爱心积分兑换超市,让村民群众在“互助五兴”中提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2.3 将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作为检验“互助五兴”模式的唯一标准

“互助五兴”的效果如何由村民群众说了算。让村民群众受益是实施“互助五兴”的初衷和使命。要牢牢把握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这两个关键因素,严格落实工作,提升“互助五兴”的实质效果。例如,村支“两委”可利用村合作社的集体经济收益,适时开展村内评奖评优活动,表彰奖励优秀“互助五兴”组,评选“最美家庭”“最美小组长”等荣誉称号,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提高村民群众的荣誉感,这也是锻炼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的一种途径。总之,“互助五兴”模式的落实在于村民群众,成败也在于村民群众,所以,要让“互助五兴”模式的最终目标逐步内化为村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为“互助五兴”模式的推广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3 引领群众思想转变,系统把握“互助五兴”

“互助五兴”中的“五兴”即兴思想、兴产业、兴文明、兴和谐以及兴家园。“互助五兴”是一个逻辑清晰、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同时也对标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3.1 兴思想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基础,正确的思想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则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村民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引导,才能助力乡村振兴。如何引导村民摒弃一些传统不良思想、学习新思想一直是各地农村面临的棘手问题。在“互助五兴”模式下,要以“村干部—中心户—组员”环环相扣的传导模式,用通俗易懂的当地方言述说新思想、新政策,将新时代的声音有效传至每家每户。

3.2 兴产业

从个人层面来看,产业是个人获取劳动机会以创造个人财富的重要途径。对于整个村庄而言,产业是一个村发展致富的支柱,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支撑。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美好的生活并非是等来的,而是靠村干部的精心经营、村民的辛勤劳作奋斗出来的[5]。在“互助五兴”模式中,中心户积极带领组员参与村合作社,合作社也根据村民的不同身体状况安排不同的工作,从而从源头上消灭“因懒致贫、返贫”的可能。

3.3 兴文明

乡风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习惯以及风俗礼节等,是特定乡村社区文化的集中体现[6]。乡风是乡村的灵魂,而乡风文明是乡风在新时代发展到较高阶段或层次的状态。在“互助五兴”模式中,村委会以户为单位制定适合村内的爱心积分规则,辅之以爱心积分超市,以激励村民遵守村规,而组长会及时向组员传达村内新规民约,进而形成组内成员互相监督的良好态势。

3.4 兴和谐

邻里关系也会直接影响村民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出现纠纷时,互助小组的党员中心户要以“和事佬”的身份规劝双方,多一分宽容,多一点谦让,以和为贵,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民一旦有了平和的心态,就能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共建和谐乡村。

3.5 兴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题中应有之义。互助小组长要督促各组员摈弃陋习,爱护好村里的草木河流。

4 立足农村实际,创新产业互助实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大多数贫困区一样,面积广,发展缓慢,乡村振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要想建立“互助五兴”的长效机制,首先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产业创新的具体实施方案。

4.1 因地制宜,开办特色产业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称为我国的“绿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当地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等独特优势。黄金茶、猕猴桃等特色产品远销省内外。然而,并非所有村都要发展同样的产业,各村应该根据当地的土质、地势、水流等自然要素,选出适宜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并开办合作社,切不可东施效颦。

4.2 村、企、校联合,创立科技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必须要把科学技术放在重要位置。“互助五兴”指挥中心应多与科技型企业和学校进行交流、合作,引进资金和技术,在村内创立科技园,加强就业工人培训,提高村内产业的科技水平,加速合作社发展。

4.3 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农村产业市场

建设电子商务中心,通过网络线上线下销售的模式,把农村合作社的产品销售出去。通过科技示范园把当地的品牌建立起来,依靠电商服务中心把当地品牌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晓。

5 建立“互助五兴”专项基金,突出新文明实践

当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未建立“互助五兴”专项基金,导致一些措施难以推进。因此,在各村发展产业的同时,要从合作社收益中划拨部分收益,建立“互助五兴”专项基金,以推动农村新文明实践。例如,打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规定红白喜事操办规格;帮助村内未就业村民寻找工作机会;组织村民参与村内娱乐活动,促进村民提升友情;给予小组长相应补贴等。设立农村文明实践站,并按照村内制定的相应标准,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紧贴群众需求,突出社会效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活动常态化。

通过产业带头、党委引领,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美丽新农村,形成村民群众脑袋富起来、腰包鼓起来、风气纯起来、乡情浓起来、乡村美起来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猜你喜欢

乡风村民群众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文明乡风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