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公共健康风险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

2021-10-19于婷婷

中国园林 2021年9期
关键词:绿地城乡规划

于婷婷

冷 红

袁 青*

2019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感、埃博拉等强传染性疫情肆虐全球,传染病疫情频发对城乡健康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1]。绿地作为保持、恢复和建立自然景观的空间载体,从古至今承担着提供城乡生境服务、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使命[2]。识别公共健康风险、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对公共健康生活的推动作用,成为完善城乡公共安全规划、推进健康人居环境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中的重要一环。

从2 000多年前祭祀、苑囿及居民为改善居住环境而进行的绿化栽植等算起,绿地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提升人体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直接或间接效用[3]。从16世纪开始,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空气、水体严重污染,使密集住区成为传染病的温床。增加绿地空间能够降低建筑密度、隔离甚至消灭病菌,成为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的重要途径[4]。20世纪以来,相关学者在研究中证实绿地空间可有效降低公共健康风险,居民长期接触绿地空间能够缓解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5];相关学者也相继提出“康复花园”“景观疗法”“环境疗法”等研究思路,通过营造绿色、健康的空间环境提升病人的康复效果[6]。

国内外学者在理论及实践研究中证实绿地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公共健康,但未能系统分析不同尺度下绿地的服务对象、促进方式和作用效果。国内虽然对城乡绿地系统已有所认知,但多是结合城乡绿地特征进行综合讨论,其概念、规划职责等尚不明确[7],且从公共健康视角讨论城乡绿地系统的作用效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如何科学发挥城乡绿地系统的疫情防护、防灾避难和康养作用,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亟待风景园林学者予以关注和思考。

风景园林的本质是环境生态、行为活动和空间形态的三元耦合互动,是营造健康人居环境、推动公共健康的重要学科。本文结合刘滨谊提出的风景园林“三元论”,从园林、风景和地景三元维度认知公共健康视角下城乡绿地概念及规划职责,借鉴国际城乡绿地促进公共健康的研究历程及方法,融合环境生态、绿地功能和行为意识三元耦合机制[8],探索应对公共健康风险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框架及途径,为完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提供新视角,有助于推动我国以健康为导向的风景园林行业发展。

1 城乡绿地与公共健康风险

1.1 城乡绿地的概念

依据我国现行绿地分类标准及设计导则,相关研究重点聚焦在城市绿地,即在城市行政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用地[9]。相比之下,乡村绿地的理论及规划技术研究较少,其概念多参考城市绿地,被定义为“乡村行政空间范围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绿化覆盖区为主要存在形式的绿色空间”[10]。但是,上述绿地概念仍局限在城市或乡村行政范围内,缺乏农林牧等生产、生态组成要素,同时忽视了其促进公共健康的作用。

现有研究多从生态系统角度,认为城乡绿地是综合城市与乡村各类绿地,构成区域化、网络化的绿色空间[11],强调其“城乡各类绿地有机结合,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的作用[12];也有学者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层级,认为城乡绿地是城镇开发边界内外、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地合理利用功能的绿色空间[13]。与此同时,绿地缓解城市病、改善环境卫生、促进公共健康等功能,在构建城乡人地和谐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城乡绿地定义为:国土空间规划范围内,以自然植被、人工绿化覆盖区或防护带、农林生产绿化覆盖区为主要存在形式,承担着保护物质环境安全与生态平衡、引导人民健康生产及生活行为、改善人居环境等职能的绿色空间。

1.2 公共健康风险

公共健康风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与疫情传染特征、城乡空间环境、经济产业结构及居民行为意识等密切相关。城乡绿地具有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及安全防护功能,能够营造健康城乡环境、抵御和降低健康风险。但是,城乡绿地与公共健康风险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线性的影响机制,而是更多受到风险类型与绿地区位、形态、功能等的交互影响,因此明确其作用关系是建立城乡绿地规划响应目标的前提。本文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定义[14],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3个方面分析健康风险及城乡绿地的作用关系[15-21](图1)。

图1 公共健康风险及城乡绿地的作用关系

1.3 公共健康视角下城乡绿地认知及规划职能

为应对公共健康风险,城乡绿地除了原有的空间形式和生态服务功能,还承担着引导人民身心健康行为的职能,旨在保护、组织和创造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绿地空间。

依据“三元论”划分城乡绿地承担的规划职责:1)“园林”源于近人的微观尺度,涵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绿地及周边游憩绿地,承担着改善聚落卫生条件、提升人民身心健康和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规划职能;2)“风景”源于山水,属于中观尺度,涵盖城乡建设用地外部公共游憩绿地、农林生产绿化覆盖区,以及道路、卫生、水源等防护绿地,具有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创造多元绿化景观、引导绿色生产行为的规划职能;3)“地景”源于大地表层,属于宏观尺度,涵盖城镇开发边界外部的自然保护区、湿地、林地等生态保护绿地,具有保护生态系统安全和物种多样性、协调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规划职能[22]。

2 国际城乡绿地促进公共健康的经验借鉴

2.1 城乡绿地促进公共健康的发展历程

绿地在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历了漫长的自然萌生、人工栽植阶段。直至19世纪欧洲皇家园林向公众开放,园林师、规划师等才开展公共绿地的相关研究,并将绿地空间规划作为建设健康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23]。健康导向下城乡绿地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3个阶段(图2)。

图2 国际城乡绿地发展历程与公共健康推动作用

1)绿地植被改善景观环境。绿地主要以园林、公园等公共绿地形式为主,通过植被配置创造仿照或对比自然的景观环境,满足人亲近自然的天性和心理需求[24]。

2)绿地对人居健康环境的支撑研究。“二战”后西方国家城乡发展结构失衡,城市低密度蔓延造成人们体力活动降低和归属感减弱,如何干预生活方式、缓解精神压力成为重要课题[25]。随着1986年WHO启动“健康城市项目”,城市空间与公共健康的相关研究不断涌现,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成为降低建筑密度、隔离和消除病菌的重要途径[26]。与此同时,乡村绿地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被广泛认可,成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农业资源保护规划和景观风貌规划等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承担起协调人地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能[27-29]。

3)精细化、参数化、法规化绿地管控促进公共健康。随着风景园林学、医学、地理学等多元学科交叉,绿地改善人体生理及心理健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被证实[30],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为绿地精细化、参数化管控提供了技术支撑[31]。随着2013年WHO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32],各国通过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公众参与机制,引导人民形成健康的生活、生产方式,为制定并执行绿地发展计划提供保障[33]。2018年,我国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公园城市等理念逐步融入城乡绿地建设,并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中强调绿色要素系统管控,共同促进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34]。

2.2 城乡绿地促进公共健康的技术方法

从不同尺度提炼国际上绿地促进公共健康的先进方法及措施,对我国探索公共健康导向下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1)“园林”聚焦近人尺度绿地,主要用于引导和改善城乡居民生理及心理健康,其绿地规划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建设康复绿地、提升绿地复合功能、完善公众参与,以及以大数据参数化方法辅助绿地研究。(1)建设康复绿地。以城乡医疗附属绿地及公园绿地为主体,通过影响人的感知、促进体力活动实现健康增益,如美国康复花园采用芳香植物配置色彩缤纷的花园景观,引导患者进行散步、种植等体力活动及插花、园艺造型等艺术活动,有效改善患者血压、脉搏、心率、脑电波及唾液皮质醇等生理指标[35-36]。(2)提升绿地复合功能。以城乡公共绿地和庭院为主体,与地下空间、交通空间等进行复合开发,实现绿地功能与服务、交通、商业、防灾避难和市政设施等功能的融合,以提升绿地环境效益、减少地面环境污染,如上海静安公园通过下沉广场将地铁交通与商业购物、文化观演和防灾避难等功能融为一体(图3)。(3)完善公众参与。引导公众明确目标、落实建设,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切身利益的改善,如英国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设口袋公园(Pocket Park),并在2年内完成了100余个公园的建设;我国将口袋公园作为推动城市绿地共享共治的有力途径,2020年仅河北省就建成了3 671个口袋公园。(4)参数化方法支撑。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处理并储存植物信息,实现节水灌溉、精确管控和低碳养护,如英国政府建立的“伦敦树木地图”展示了70余万棵树木信息(图4);我国开发智慧园林养护系统平台,结合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绿植监控、预警和审批等参数化管理[37]。

图4 伦敦树木地图(引自https://www.london.gov.uk/what-we-do/environment/parks-green-spaces-and-biodiversity/trees-and-woodlands/london-tree-map)

2)“风景”聚焦山水尺度绿地,其绿地规划承担着连接城市和乡村绿地系统,融合生态、生活及生产空间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推进城乡人地协调健康发展、应对生理及社会健康风险。其规划技术方法主要包括:(1)连接城、乡绿地系统,以游憩绿地、小规模农林用地为主体,形成融合农业生产、农耕体验、休闲旅游等功能的城乡农业-自然公园体系,如法国依据农田斑块生产潜力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支撑作用划分农田单元,将潜力较低的农田单元建设为农业-自然游憩绿地[38];(2)融合三生空间,以乡村防护绿地、生态保护绿地为主体,综合协调生产与生态环境,如我国自2011年起出台20余项生态红线划定及生态空间优化政策,并以此为前提推进城乡生态-经济协调发展[39],墨尔本将人工湿地建设与水源净化、候鸟栖息地保护相结合,通过改善当地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发展[40];(3)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合理规划区域绿地空间、优化绿地景观,如意大利伦巴第地区通过评价生态基底环境、土地利用现状和公共设施等,提出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标准,综合规划区域绿地空间[41](图5)。

图5 意大利巴第地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41])

3)“地景”聚焦大地尺度绿地,其绿地规划承担着保障城乡生态安全、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次生灾害等作用,是保障和提升城乡居民公共健康的重要前提。早期研究聚焦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原生林等政策性保护,忽视了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研究。地球进入“人类世”新纪元[42],健康人居环境建设需要与生态系统交织发展,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秩序。该尺度绿地规划更多结合参数化、智慧化技术方法,为识别绿地变化、协调城乡空间格局和健全政府管控机制等提供科学依据。(1)识别及分析绿地演变。目前,遥感影像及空间分析技术能够实现高分辨率识别绿地,通过评估直观呈现“处于不利保护状态”的绿地位置及范围,并结合人为因素对绿地系统生态服务的影响,调整和改善绿地资源管控,如美国、加拿大等将评估结果纳入经济和土地等部门政策,通过生态服务补偿和自愿生态认证等途径保护和管控绿地资源。(2)引导城乡空间布局。结合生态承载力和绿地可达性评价结果,调控城乡人口分布、开发强度和空间格局等,如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强调绿地系统的“公平性”特征,通过计算人对绿地可达需求的满意度划分绿地空间,为居民提供公平享受自然的机会[43](图6)。(3)立法保护与管控。通过健全的政府管控机制为自然资源保护和绿地规划奠定基础,保障和促进城乡居民公共健康,如澳大利亚构建了标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多层级生态环境保护和法律法规体系,其中仅垃圾填埋就按照废弃物种类列出了16个层次的“费单位”[44];我国在生态保护法规制定的基础上,快速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护法》及其配套法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补偿条例》的制定,为出台生态修复补偿标准、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管理等奠定法律基础[45]。

图6 德国满足公平需求的城乡绿地比例分布(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43])

3 应对公共健康风险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

3.1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框架

风景园林学科应转变传统的绿地规划思维模式,系统性、体系化地应对公共健康风险,建立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模式和策略体系。本文构建了一个应对公共健康风险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分析框架,解构公共健康风险与城乡绿地的复杂关系,为有效实现绿地规划干预和促进作用提供系统指导,包括辨识模块、响应模块和规划模块3个部分(图7)。

图7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框架

1)辨识模块,识别公共健康风险是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的基础。鉴于公共健康风险的复杂性,需要对区域健康风险进行系统辨识,通过调研及分析患者健康状况,结合病理学、传染病学、心理学等确定健康风险类型,依据健康地理学建立风险影响模型确定风险影响范围,并结合生态环境、聚落环境及易感人群行为需求等因素,综合分析风险潜在影响因素,为分析风险驱动机制奠定基础。

2)响应模块,是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的核心理论模型。围绕“绿地系统如何应对和响应公共健康”,分析绿地在不同尺度下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建立从风险驱动源到绿地规划响应目标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4项分析:(1)风险驱动分析,结合辨识模块分析不同地区公共健康风险的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城镇化进程影响下人口流动、政策引导、经济水平及居民意识形态等风险潜在因素的综合作用关系;(2)绿地影响分析,明确绿地的主要存在形式,确定其位置、规模、植被状态等特征,系统分析不同绿地类型对公共健康风险的应对能力;(3)耦合机制分析,基于风险驱动分析及绿地影响分析,解构环境生态、绿地功能和居民行为意识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筛选和提取影响因素,并通过耦合性评价确定不同尺度下的绿地作用主因子;(4)响应方式分析,基于耦合机制提出应对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风险的绿地响应方式,并提出“园林”“风景”和“地景”尺度的规划响应目标。响应模块依据“驱动-影响-机制-目标”的研究脉络,建立绿地系统促进公共健康的解释框架,为优化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3)规划模块,公共健康目标导向下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式。在规划响应目标下,明确绿地规划的干预对象,构建“园林-风景-地景”多层次绿地体系,并针对各层级健康风险源和绿地应对风险的作用方式,初步提出绿地健康计划、公共绿地建设和管理,以及生态绿地保护和规划管控等方案。利用参数化、信息化技术实现绿地空间建模,结合健康风险源演变或风险情景预测,设定多情景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并对其促进公共健康的效用进行评估,为制定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导则及绿地指标控制标准提供科学支撑。

3.2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途径

综合不同尺度下国际城乡绿地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系统分析促进公共健康的作用方式,为我国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途径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分析“园林-风景-地景”多层次绿地体系对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作用方式(直接促进和间接改善),初步探索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途径,包括健康规划应对和健康规划保障(图8)2个方面。

图8 城乡绿地促进公共健康的作用方式

1)健康规划应对。通过“园林”绿地营建健康生活单元,直接促进居民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1)连通生态网络。有序组织城乡公共绿地、庭院绿地及其他附属绿地,通过线状绿地空间的有效连通组成完整的生态空间网络,充分利用植被吸尘制氧、净污去噪等生态功能抑制病菌滋生及传播。(2)改善卫生环境。利用树木花卉的合理搭配提升人居环境美景度,引导居民自发改善聚落环境卫生状况,预防和减少病菌。(3)引导健康生活。有机组织公园、绿道、庭院等空间形成符合居民行为特征的绿化空间系统,满足居民对社会交往、娱乐活动、文化传播等功能的需求,提升居民身体机能、促进生理健康。(4)合理植物配置。近人尺度的植物种类选择注重“五感”,营造季相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以食用植物、芳香植物、一二年生花卉和灌木植物等构成不同分区,引导居民进行观赏、采摘、养护等互动活动,从而缓解疲惫、平缓情绪,改善甚至治疗心理疾病。

2)健康规划保障。通过“风景”和“地景”尺度绿地为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生态安全保障,间接改善居民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1)游憩绿地体系。连通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及小规模闲置农林用地形成城乡游憩绿地系统,既能通过山水景观为居民提供陶冶情操、感受自然的场所,又有益于旅游业、观赏性农业等的发展。(2)防灾避难场地。防护绿地作为重要的防灾避难空间,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急性传染病等疫情暴发时,可发挥防护隔离效用,为居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3)维护生产安全。农田、果园等农林生产绿地,以及道路、水源、农业等防护林,能够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发挥作用,切实保障生态安全。(4)多元景观形式。“风景”尺度绿地空间形式最为丰富,能够形成多元化的绿地景观和趣味性的农林牧场景,从而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5)引导空间布局。根据生态承载能力合理引导城乡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开发控制行为,推进人地协调发展。(6)保障生态健康。完善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升规划管控的执行力,切实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育物种多样性、改善区域环境污染,为维护生态环境健康提供保障。

4 结语

风景园林在促进城乡人地协调发展、推动公共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公共健康风险,风景园林的症结不是要不要设计健康的绿地景观,而是如何加快城乡绿地理论体系建设、探索绿地规划响应途径,从而有效应对风险、保障城乡居民对于健康人居环境的需求。基于风景园林“三元论”,从园林、风景、地景3个尺度剖析城乡绿地对公共健康风险的作用关系,系统划分不同尺度下城乡绿地的规划职责,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借鉴国际城乡绿地规划技术方法,以构建应对公共健康风险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响应框架及途径,有助于拓展我国城乡绿地规划研究视角,科学发挥城乡绿地对公共健康的促进作用。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绿地城乡规划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城乡涌动创业潮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