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气候因子动态变化分析

2021-10-19郝新忠高振梁石长春张继平曹庆喜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盖度蒸发量防沙

郝新忠,高振梁,石长春,张继平,曹庆喜

(1.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2. 陕西榆林生态定位站,陕西 西安 710000)

榆林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 2 593.5~2 914.4 h,一年中以12月至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缓慢减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长。气温四季明显,春温大于秋温,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气团控制,气压高,天气晴朗,冬季平均气温 -7.8 ~ 4.1 ℃,气温变化梯度大,梯度方向东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大地封冻期,一般年份冻土深度 1.0~1.2 m。入春以后,气温明显回升,日增温 0.2 ℃左右。年均气温 8.1 ℃,年均降水量414 mm[1],主要气候特点是日夜温差大,春季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1],冬季盛行西北风。榆林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春、冬季节多西北路和北路冷空气活动,北部风沙滩区长城沿线的定边、横山、榆林、神木等县是该地区内最大的沙尘暴多发区[2]。榆林的沙尘暴天气有明显的季节性,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其中4月最多,占全年总沙尘暴日数的 27.6%,3月、5月次之,分别占全年总沙尘暴日数的 14.8% 和 16.1%,夏季为次多季节,秋季沙尘暴最少[2]。

1 研究区概况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地理坐标为36°57′—39°34′N,107°28′—111°15′E。地域东西长385 km,南北宽263 km,总面积43 578 km2。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海拔1 000~1 500 m。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主要是“四河四川”: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清水川、石马川。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总面积67 km2,总蓄水量10亿m3。

2 榆林气候因子数据汇总

通过收集榆林气象局近20 a气象数据及汇总荒漠化监测站提供的植被盖度与沙尘数据,对榆林2001—2020年的降水量、蒸发量、大风日数、浮尘日数、扬沙日数、沙尘暴日数和植被盖度进行统计,详见表1。

表1 榆林气象数据及植被盖度监测收集记录Tab.1 Monitoring and collection of meteoreological data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in Yulin

3 榆林气候因子动态变化分析

3.1 降水量

榆林年均降水量414.0 mm,且季节分配极不均衡。由表1、图1可看出:2001—2020年降水量呈高低错落曲线分布。 2019年降水量比2018年低 20.5 mm,比2017年低38.0 mm,2016年降水量最大。近20 a榆林降水量起伏不平,浮动较大。2001—2008年、2013—2016年先降后升,2007—2010年基本平缓略有下降,2010—2013年为降水量递增阶段,2016—2019年逐年略有下降,但这4 a整体上属于降水量极高的年份。2005年降水量最低(248.3 mm),2016年降水量最高(723.4 mm)。随着降水量和造林力度的增加,植被盖度也相应升高,尤其是近6 a递增幅度相当明显。

图1 2001—2020年榆林年降水量变化趋势Fig.1 Variation trend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Yulin from 2001 to 2020

近年来开展的“北治沙、南治土”造林绿化运动,经过几代林业人的艰苦努力,榆林的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榆林版图由过去的“黄”变为现在的“绿”,植被盖度显著提高,降水量也相应增多。这充分说明年降水量与区域植被盖度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

3.2 水面蒸发量

由表1和图2可看出:2001年和2002年的蒸发量基本持平,平均为 1 883.0 mm。2003年降至最低(1 260.0 mm),2005年上升至最高(2 050.8 mm),从2006年开始略有下降直到平稳。蒸发量与植被盖度息息相关,榆林4—8月气温极高,为蒸发高峰期。2005年蒸发量为 2 050.8 mm,2019年蒸发量为 1 498.0 mm,年蒸发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榆林植被盖度逐年增大有关,二者基本呈负相关关系。榆林蒸发量分布基本呈南小北大之势,大致以37°N为界,其北蒸发量超过 1 700.0 mm,尤以长城沿线风沙区最大,多在 1 800.0 mm以上;其南蒸发量 1 600.0 mm左右,南部比北部蒸发量小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偏低。低值区都是降水较多而气温偏低的区域,而高值区则是降水偏少,但气温偏高或日照强烈、风速较大的区域。

图2 2001—2020年榆林年蒸发量变化趋势Fig.2 Variation trend of annual evaporation in Yulin from 2001 to 2020

3.3 大风日数

榆林20 a间大风日数总趋势:2001—2012年(2002年、2003年2个特殊年份除外)大风日数均为两位数,主要是“黄沙似海”,流沙面积特大,树木稀少,植被盖度极低。2013—2020年(2015年除外)大风日数降至个位数,主要是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乔木林立,灌草丛生,植被盖度大增,沙区大风日数锐减。详见表1和图3。

由表1、图3可看出:2001—2020年,2004年大风日数最多(28 d),2017年和2019年大风日数最少(3 d)。大风日数从2006年的23 d开始处于下降状态,尤其从2013年至今(2015年除外)下降到平稳的个位数。

榆林大风日数最多的地区是地处山顶迎风坡的绥德,大风日数最少的地区集中在中部的米脂和子洲[2]。春季大风最多,占全年的 40%~50%;其次夏季,大部分地区占 30%~50%,定边、靖边、榆林、子洲共占 15%~30%;秋、冬季较少。靖边、定边冬季大风多于夏、秋季,仅次于春季。榆林多为西北大风,夏、秋季有少部分偏南大风。年大风日数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与近年来榆林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关,各地减小幅度存在差异。

3.4 沙尘(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

由表1、图3可看出:榆林近20 a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虽然3项指标起伏不平,但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尤其近4 a沙尘暴日数连续降低为零,这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植被盖度逐年增加密不可分。分析原因:一是降水呈明显上升趋势,降水量的增加为植被生长与生态恢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生态恢复使得地表植被盖度增加,从而减少扬沙、浮尘天数及次数。二是国家加大了防沙治沙工程的科技和资金投入,加大了治理力度。三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人为干扰大大降低,从而使植被盖度增加,沙化得到了有效遏制,沙尘次数自然减少。

4 结论

近年来,榆林降水量有逐渐增多趋势,年蒸发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 a来大风、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植被盖度逐年升高。

综合分析大风、降水、蒸发量、沙尘等气候因子特点,可以看出春季大风较多,降水在此期间是低谷,此时气温回升迅速,蒸发强烈,地表状况恶劣,植被盖度小,地面裸露,少量的降雨对地表的生态效应不明显,从而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且不利于夏收作物的生长和牧草返青。风沙越多,植被盖度越小;植被盖度越大,风沙越少。总之,风沙大小和次数与植被盖度呈负相关关系,植被盖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关系。

5 对策与建议

随着防沙治沙机制的运行,榆林土地沙化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沙区生态状况脆弱,沙区开发与治理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机制在运行中逐渐体现出不足,阻碍了防沙治沙工作的稳步推进。通过分析榆林防沙治沙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根据榆林的地理、气候以及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因素分析,宜在该区实施以草为主,林草结合的治沙模式[3]。

根据榆林土地沙化的特点,结合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和发展趋势,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分区治理,在盖度 20%~ 40% 区域主要进行封育,以自然恢复为好;盖度大于 40% 区域进行人工种植乔木,优化林分结构[3]。

综上所述,虽然榆林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其目前运行机制中存在许多不完善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进度。只有通过不断创新,采取合理补偿机制、完善造林机制、优化投资机制和调整利益机制等一系列手段,解决造林中林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投资,才能保证防沙治沙工作的稳定运行,实现防沙治沙工作效益最大化。在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中,应采取加大依法治沙力度,切实保护沙区自然植被,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科技治沙战略。

猜你喜欢

盖度蒸发量防沙
近36年来渭河定西段蒸发量时空变化及演变趋势研究
防沙治沙视角下林业生态建设分析
植物生长季节早期高原鼠兔挖掘觅食对植被的影响
三裂叶豚草在新疆典型生境的发生分布调查
太白山太白茶资源状况研究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一种防控林地薇甘菊的高效、减量复合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