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横交错”教诗歌

2021-10-16蒋振苗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题材意象语言

摘要:纵横交错法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教授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勾连同类的题材,在教学时变换视角,突破时空的局限,将类似写法、相同角度、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引导学生解读诗歌蕴含的丰富信息。

关键词:纵横交错;意象;语言;题材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诗人陶渊明喜欢“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崇“三到”的读书方法。而“纵横交错法”也是读书的一种有效方法。“纵横交错教诗歌”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时突破题材的局限,突破时空的局限,突破文学领域的局限,对同类作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勾连、比较,在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下解读作品、走进作品,在这一基础上,对作品升华领悟,获得启迪。拟以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为例,引导学生“纵横交错”学诗歌。

一、“纵横交错”感受诗歌的意象

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作者以这四种熟悉的事物作为情感的载体,抒发对大陆亲人的亲情,切盼海峡两岸统一的爱国情。诗人用小小的邮票把相思化作一封封来往的书信,用窄窄的船票承载对爱人的朝思暮想,用矮矮的坟墓表达血脉相连至死不渝的亲情,用浅浅的海峡连通两岸人民的祈盼。这些具体的意象把本是抽象的“乡愁”外化了,通过“托物寄情”达到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在诗歌创作中,“托物寄情”的意象转移法经常被诗人巧妙运用。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春水”是诗歌的意象,作者把对故国的思念、把亡国的痛寄托于滔滔不绝的春水上,化虚为实,运用得巧妙至极,令人在悲叹中为之赞赏。又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山”“月”“江水”都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寓情于景,用变幻的景致写故乡之美,以此来衬托作者即将离开故乡的复杂的情感。

学习诗歌离不开赏析诗歌的意象,因为意象就如李清照笔下的“舴艋舟”,满载作者的情感。读者乘着诗歌的意象之舟,才能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纵横交错”品味诗歌的语言

(一)妙用叠词

余光中的《乡愁》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这些叠词不仅准确地形容出事物的特征,还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容易记诵。更为巧妙的是它们层层叠叠地传达出了作者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感。余光中先生很擅长运用叠词,我们还可以读读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这些不同感官的叠词全方位地表达出了作者丰富的思乡情感,这种情感和《乡愁》中的“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营造出的效果是相通的。细细地品读这些叠词,可以感受到作者至真的、回环的、醇酒般的情感。再如,李清照晚年的所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当时已经走过了国破、家亡、夫死、改嫁、休夫的心路历程,她极度的悲苦、极度的空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巧妙地连用叠词把当时极端的境遇、极度的凄惨、极悲的心情渲染出来,读之令人屏息凝神,嘘唏感叹。

(二)妙用反复

在余光中的《乡愁》中,“这头”“那头”在每一节相同的位置反复出现(另一次稍微有变化,改成“外头”“里头” )。看似普通的两个词语,如海峡两岸的桥堍,把相隔两地的人与物紧密地结合起来。中国台湾和大陆一家亲的情感纽带,就这样被作者巧妙地搭建起来了。而“乡愁是……”这一句式在每一节相同的位置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渗透进生活的点点滴滴,乡愁是海峡两岸随时随处浮现的人、事、物、景,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是不可抹去的,是深入骨髓的。反复的运用能突出重要的信息,能营造浓浓的情感,因而备受作者的青睐。又如《诗经》中的《蒹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一节结构相同,每一节的语言更替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一半的字词更替了,另一半的不变,《诗经》中很多篇章都是这样的。在《乡愁》中,余光中先生汲取了古代诗歌重章叠唱写法的精髓,并进一步创新变化,营造出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情感旋律。

(三)错落与齐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诗歌的第一节共有4句22字,第一句3字、第二句10字、第三句4字、第四句5字,后面的三节也都是这样的安排。从小节内部来看,字数是参差不齐的;从节与节之间来看,句数和字数又是整齐对应的,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整齐之美。可见,余光中的《乡愁》在语言结构上追求的是整齐中有变化、寓变化于统一。教学时,可以与刘禹锡的《陋室铭》语言结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但“何陋之有”等又是散句,全篇的句子有3字的、4字的、5字的、6字的,通篇来看,语言也是错落有致的。无论是余光中的《乡愁》,还是刘禹锡的《陋室铭》,语言的结构既规整又自由,作者追求的都是在相对整齐的句式中呈现出一种活泼的表现形式。

三、“纵横交错”勾连同类的题材

教授余光中的《乡愁》时,联系同一系列的诗歌作品有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坐标中更好地理解文本。

(一)勾连同一时期台湾的“乡愁诗”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从“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长时间的分离,一直到母亲去世化成一抔黄土,寄寓了“我”多少的伤心和无奈呀!这样的思念是多么痛彻心扉!我们再来看看同一时期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 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羁留台湾的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茕茕孑立,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多么渴望能够回到大陆,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两首诗都把乡愁写得悲怆、刻骨、哀绝!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推出同一历史时期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纪弦的《一片槐树叶》、洛夫的《边界望鄉》、非马的《醉汉》、舒兰的《乡色酒》……在这一时期,诗人笔下的人、事、物、景遍及台湾和大陆的各个角落,诗人笔下的思乡者遍布台湾的各个阶层,他们来自祖国大陆的四面八方,他们的亲人也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时期,台湾的乡愁诗写现实题材,抒真情实感,演奏出时代主旋律的最强音。余光中的《乡愁》是这类作品中的典型代表。

(二)勾连中国古代的“乡愁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在静夜中对故乡挥之不去的思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在孤独时对家人团聚的一种期盼,“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李益在受降城飘来的缕缕乡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王湾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登上黄鹤楼时起起伏伏的乡愁……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开始,承载着思乡情结的中国古代乡愁诗就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学景观。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搜集中国古代诗歌中写乡愁的诗句,各小组制作成课件展示分享。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余光中写《乡愁》对中国古代乡愁诗的继承和发展,也更能引导学生享用中国古代乡愁诗的饕餮盛宴。

(三)勾连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

《记住乡愁》是央视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自2015年1月1日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欢。也许央视拍摄的就有你的故乡,也许你的故乡就是某一诗人笔墨下寄寓浓浓乡愁的所在地。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也可以推荐一些给学生课后观看。这样的勾连,能让学生更宽广、更深刻地领会到从古至今萦绕在一代代中国人心头的家乡记忆、乡土情怀,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余光中在《乡愁》中所寄寓的思乡情感。诗歌教学时,如果能够对同类题材进行这样纵横交错的联系、解读、引导,课堂的容量就丰富了。

作者简介:蒋振苗(1976— ),男,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实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微案例。

猜你喜欢

题材意象语言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来自林间的风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