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2021-10-16杨学燕

民族艺林 2021年3期
关键词:宁夏黄河融合

杨学燕

(宁夏大学 回族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河流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孕育者,也是文化不断前进的引导者,更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低端产品大量充斥,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亟须符合新时代意识形态与思想高度的文化产品和理论,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打破区域合作阻隔、提高产业效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黄河文化开发所产生的整合力和影响力,将加快提升产业结构和文化经济效率;整合相关产业优势,引领文化产品向高端内涵式方向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转换增长动力,形成新发展格局下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培育新的增长极。

一、加快整理千年积淀的黄河文化资源内容和单体

(一)黄河文化资源的分类

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的开发利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2019 年至今,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尚需系统性的成果。“十四五”发展阶段,将是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以及贫富差距因精准扶贫会降低,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仍然存在。黄河流经9 省区,多数是我国的民族地区,对沿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传承弘扬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缩小贫富差距,刺激消费,增加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更是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下东西部经济、社会及文化资源交融发展的机遇。因此,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意义,借鉴国内外流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理念,传承和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既是时代命题,又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黄河流域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知识体系,是与黄河共生的文化知识体系。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留给后人的重要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沿线9 省区要联合起来,从多方面加快摸清黄河文化资源的内容。举凡黄河流域各地特有的黄河文化资源之外,黄河流域共有的生态文化资源、人文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黄河文明等,都可以在宁夏开发利用。

表1 黄河文化资源分类表

黄河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是见证天、地、人之间的各种规律与法则的过程[1]。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黄河文化生成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黄河文化内涵丰富,五个大类的资源体系中,涵盖的亚类数量众多,具体的载体数量庞杂,摸清这些载体的情况,就是巨大的工程。因此,需要联合9 省区共同整理黄河文化资源,在理清共性的基础上找出各自的优势资源,整合、提升资源开发品级。

(二)宁夏独有的黄河文化名片

在开发借用黄河全流域文化资源的同时,要重点梳理和开发利用宁夏独有的黄河文化资源,丰富宁夏黄河文化研究成果,为实现宁夏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及融合发展提供基础。

1.独特的治水文化。宁夏黄河的相关文化资源,是宁夏黄河独特性的重要见证。宁夏397 千米黄河流经地区,在历代的治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用水、管水经验。

表2 宁夏黄河独特的治水文化资源

2.覆盖全区的黄河沟渠系统。河流是远古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孕育者,也是人类文化不断前进的引导者,更是人类社会巨大变迁的见证者[2]。黄河流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先辈们最早从黄土高原开始发展,生存在适合农耕文明早期萌芽的干旱地区,农耕技术发达以后,逐步开疆拓土,逐渐开发了长江、珠江流域,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3]。开宁夏农业灌溉之先河的秦渠,始于秦汉时期,是宁夏古老农业文明的象征,至今宁夏有效灌溉面积达400万亩[4]。今日宁夏灌区共有14 条干渠、近千条支渠,最著名的如开凿于周朝至秦朝的秦渠,(旧渠长71 千米,新中国成立后裁弯取顺后)长45 千米,它流经青铜峡、吴忠和灵武三市;开凿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 年)的汉延渠,(旧渠长119 千米,新中国成立后裁弯取顺后)全长80 千米。汉渠,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和贺兰;而最大的唐徕渠干渠长154 千米,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石嘴山等6 市县。著名科学家郭守敬改建的唐徕渠、汉延渠及秦家渠等12 条干渠和68条支渠,为宁夏水利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清朝时的黄河灌区面积由明代中叶的130 余万亩扩大到200 余万亩,灌溉农业达到新中国成立前整个历史时期的顶峰,清代宁夏大米曾品居“贡米”之列[5]。新中国成立后,1960 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大坝成功通水。阡陌纵横的沟渠系统,成为造福宁夏人民的重要水利设施,也书写了2000 年的黄河故事,新时代宁夏的黄河故事也将继续书写和传承。

3.“天下黄河富宁夏”的黄河之利。宁夏,坐落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在中国版图上呈南北状,地形整体以丘陵、平原、山地和沙地为主。接近于南北走向的贺兰山脉,将内蒙古的漫天黄沙阻隔,贺兰山以东便是宁夏平原。水的存在,孕育了生命,传承了历史,“黄河百害而一利”是历史对黄河的评价,黄河“一利”孕育了宁夏平原的风土人情,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名,孕育了从古至今的黄河农业文明和黄河文化。万里黄河从甘肃和宁夏交界的黑山峡进入宁夏的中卫市沙坡头区,一直向西后向北蜿蜒而上,沿着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进入宁夏平原,途径青铜峡,最后从石嘴山进入内蒙古的乌海市,流程397 千米。在黄河径流的地质作用下,不仅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特例,更造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名。银川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这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时期,隋、唐以后“塞上江南”之美誉历经千年而不衰,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6 月考察宁夏时所指出的:宁夏是个好地方。宁夏的河流均属于黄河水系,黄河流经中宁县和中卫市沙坡头区后主流向北折转,向南则形成了清水河、葫芦河、苦水河、泾河、茹水河等支流,从而成为南部黄土高原的重要水源。

4.人类文明诞生的全球独特名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自旧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延续着人类进化和活动的轨迹。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最先崛起了由东向西联系密切的文化区域,同时在繁衍生息过程中不断汲取相邻地区的文化因素,最终中国社会逐步开始朝着构建国家文明的方向发展[6]。作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繁衍生存的考古证据,很多就发现于宁夏,其中水洞沟遗址距今已3 万年。截至2019 年末,水洞沟遗址已被挖掘6 次,其考古文物和遗迹对全球科学家研究人类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宁夏在全球最独特的文化名片。

5.世界农业灌溉工程名片背后的时代重托。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及世界农业遗产同等位置的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几千年传承的智慧结晶。截至2021 年7 月底,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3 处、世界文化遗产38 项、世界自然遗产14 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 项。2017 年10 月11 日,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填补了宁夏申报世遗的空白,也在我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了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向世界亮出了“塞上江南”的超级闪亮名片。正如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评价:宁夏引黄古灌区2200 余年来农业发展是宁夏平原的里程碑。这份响当当的名片和中卫沙坡头——“全球治沙500 强单位”的荣誉,共同为宁夏缔造了一份时代责任——将宁夏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发展目标。宁夏引黄古灌区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水洞沟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以及贺兰山岩画享有的盛誉,是宁夏区别于黄河流域其他省区最重要的身份标志,也是宁夏黄河文化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之重。宁夏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具有特殊意义,黄河流经的9 省区中,宁夏是黄河唯一穿越全境的省区,“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实践经验在今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伤害人类生命安全的时候,实现高质量发展下的生态屏障保护,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实践要求,又是当前国家对宁夏的重托。

二、黄河文化资源的文旅融合开发路径

(一)业态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加入公共文化服务业,实现“能融则融、易融则融”的目标。主要的融合路径和方法包括:①黄河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黄河文化+”系列的文化和旅游产品;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边界”融合,形成“黄河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和价值链;③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业之间逐步实现融合发展;④黄河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与旅游产业融合。鼓励黄河沿岸居民通过抖音、快手、哔哩哔哩、西瓜视频等知名直播网站分享自己的生产、生活场景,丰富宁夏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空间,增加文化产品的辨识度和温度,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⑤网红参与构建下的黄河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网红以参与者身份,一起开发和构建宁夏黄河文化和旅游产品,吸引潜在消费者参与产品生产和消费;⑥大时空构建下的黄河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延伸黄河文旅融合的时空范围,突出黄河文化旅游在大历史和大空间视角下的深度融合,与黄河沿线其他8省区合作开发黄河文化旅游。⑦耦合区域内多部门力量,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调动文化资源向旅游载体进行依附,实现广泛的、可持续的、影响深远的文旅融合发展。

(二)生产融合——全视角开发黄河文化产品

1.宁夏全域旅游线路产品的重新布局。宁夏全境中目前知名的旅游线路全部是南北线,东西线几乎是空白,黄河在已有的旅游线路中也没有足够的地位。开发以黄河为起点的东西向旅游线路若干条,突出“黄河是中华母亲河”“黄河孕育宁夏平原”和“黄河灌溉文化”三个主题,设计新的线路产品。

2.多业态融合促进黄河文化的文旅产业联动发展。宁夏,虽地处西部,但是处在中国的中部,北纬38 度,宁夏的葡萄产业、稻渔空间、农业生态系统、星空、沙漠、岩画等,在全国都具有一定辨识度和知名度。以黄河生态环境建设和沿黄城市带的发展为契机,借助新兴业态对宁夏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加快新媒体、新行业、新兴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融合,最终以“传统产业+文化+新兴产业”的模式,实现新盈利,并通过沿黄城市带的产业辐射,整合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全产业链,构建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格局,促进文旅经济更加全面发展。

(三)销售融合——打造无边界产业发展格局

①开发黄河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新业态,细分文化市场、旅游市场,文化产品、旅游产品,以及公共文化产品等。②开发新的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构建黄河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体系。③构建消费者参与下的宁夏文化及旅游开发方式,逐步实现文旅产品与实景、实物、数字相融合,模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业边界,扩展黄河文旅融合发展的地域空间和产业空间。④通过线上与线下、消费者与目的地居民,以及数字化与非数字化产品和内容体系的构建,打造无边界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业区域发展格局,既深入平民生活,又精准定位消费者,同时又结合高端科技开发产品。

(四)全民融入——共建立体化的媒体体系

通过各地市的工会、学校、单位,组织开展“我和黄河的故事”视频大赛,通过评选转载和点赞率最高的人气奖,推动质量最好的视频作品在网络的传播,全方位挖掘宁夏故事,让人民从视频中体会家乡美的内涵,体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同时,向全社会常年征集黄河文化相关研究成果和黄河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策划和成果,从每年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中预留一部分发放到民间,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化创意氛围,重点鼓励大型原创作品的开发和推广。

三、开发的原则和底线

(一)生态产业化原则

生态产业化就是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讲的就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及如何推进生态资本深化。2015 年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应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为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增值的过程,就应得到回报和经济补偿。2018 年5 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明确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生态产业化是社会现代化、人类对自然资源更好利用的标志,其宗旨是产业为生态添绿,生态为产业增值。强调生态资源的转化与应用,重点在于盘活生态资源、连接一、二、三产业,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

黄河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地段,保持生态与产业的均衡发展,构建低碳循环与绿色经济体系,调节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黄河文化、旅游和生态融合发展的目标。水资源质量优化下的生态产业化是文化和生态有机融合的重要表现。首先,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开发生态类文化旅游融合的产品(线上+线下,实体+虚拟),将黄河人文文化与自然生态融合,形成具有生态知识的文化产品,提升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内涵。其次,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培养企业构建生态产业的意识,建设生态产业基地,维持产业生态化的成长,设计系列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产品,这是黄河流经地区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作为黄河文旅融合发展的原则,实践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融合,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意识形态目标,让世人在享受高质量黄河文旅产品的同时,实践和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义务。

(二)产业生态化原则

产业生态化是对自然规律的服从和尊重,在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同时为自然资源的恢复和再利用留下空间。产业生态化是对原有产业发展形式的一种修正,是一种对自然生态发展方式的模仿与借鉴。产业生态化主要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个方面。黄河是我国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区域。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始终,以生态标准革新生产条件和环境、设计生产方式和产品,以生态质量作为优化和维护文化和生态资源开发的标准。融合发展的各相关主体和当地人民低碳的生产生活,使社会与自然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行为,强化生态道德意识,逐步将低碳理念应用到生活中,进而实现通过发展黄河文化旅游融合的相关产业,实现产业向生态化发展,实现生态质量的整体优化和提高。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首先,黄河是生态环境极为敏感的地区,生态保护是首要任务。其次才是黄河的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总量有限,合理分配和高效率的循环使用是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和底线。黄河作为中华母亲河,在历史长河中绵延流长,我们当代人的开发方式和开发区域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和享受为出发点。

其次,目的地居民是对该地区生态和文化拥有深厚感情的人,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也是产业发展的目标所在,更是生态保育和文化生态完整的先行保障,也是传承文化“活”的载体。生态与环境之间平衡的保持,所在地区的人民具有长期的历史观察和经验,他们能够用传统的民族文化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并对消费者行为起到监管和警示作用,并能通过自身传承的知识和对家乡的热爱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底线,保证当地居民在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高参与率,并划定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予以保护,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对可开发区的开发行为提出约束机制和奖惩措施,所有开发和消费行为必须遵守环境容量限制、保持生态道德,坚守生态红线和文化开发底线,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轻人类行为对黄河流域自然和文化的影响和破坏。

(四)文化安全原则

网络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昭示着我们正身处最好的时代。对黄河宁静宽阔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既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又在精神深处寻找中华文化之根。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之后,将会用新时代的黄河文化精神和产品,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为再造21 世纪中国的“新黄河大合唱”精神贡献智力。但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让人们沉浸在“娱乐”世界的同时,“娱乐至死”的丧钟也在提醒我们:文化是脆弱的。这要求设计的黄河文化旅游产品必须时刻坚守政治站位,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底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在文化中坚持内容、在科技中坚持效率,绝不能让资本绑架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任何时候人民都需要文化安全,国家更需要文化安全。21 世纪,随着黄河文化的复兴,新的文化绝响将会撼动人们内心深处热爱祖国、感恩祖国、感恩大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将会让“五星出东方”的中国再次在世界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宁夏黄河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融合》
『黄河』
宁夏
宁夏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