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效果分析

2021-10-16骆文辉苏晓文许铨波邹继波

医药前沿 2021年25期
关键词:癌栓实质肝功能

骆文辉,苏晓文,许铨波,邹继波

(高州市石板镇卫生院普通外科 广东 茂名 525200)

在原发性肝脏肿瘤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约占90%以上,临床当前主要以根治性手术对该症实施治疗,术中输血、大量出血等会加大术后并发症、复发、病死率的发生率[1]。肝脏血流控制术可有效对肝切除术中的出血实施有效控制,其中HHO法、Pringle法得到临床普遍的应用。但关于二者实际效果的对比研究较少,为明确二者应用价值,本文对比分析二者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就诊的HCC患者52例,随机均衡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1例,女5例,平均(51.2±11.2)岁;观察组男22例,女4例,平均(50.0±1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52例患者均接受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做一切口,位置选择在右上腹肋缘下,形状似反“L”,入至腹腔,依次对肝脏、腹腔实施探查,对肝周韧带实施游离。借助彩超将术中肿块数目、大小、位置及与相邻血管关系明确,将切除范围确定,做好预切线[2]。

术中,对照组完成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阻断带将文氏孔穿过,环绕肝十二指肠韧带,将阻断带收紧,直至肝动脉搏动全部消失。阻断模式:阻断10 min后,开始5 min复流;离断肝实质过程呈间歇式,即行15 min单次阻断,后开始5 min复流,循环执行。

术中,观察组精细鞘内解剖骨骼化第一肝门,于肝门处借助血管夹将病变侧肝动脉的主要分支阻断,并将阻断带收紧,将同侧门静脉主要的分支阻断;阻断模式:行10 min阻断,后开始5 min复流;离断肝实质的过程呈间歇性,单次阻断0.5 h,后行5 min复流,往复操作;半肝切除术可将患侧肝动脉、门静脉分值直接结扎、离断。术中;联合超声刀、钳夹法将肝实质离断,术后完成腹腔引流管的常规放置[3]。

1.3 观察指标

(1)对比组间术前(年龄、性别、乙肝是否阳性等)、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比例等)、术后(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指标。(2)分析组间肝功能各项指标,包括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3)对比病理指标,包括TNM分期、脉管癌栓是否存在、有无肝硬化、切除范围、肿块数目等。脉管癌栓是指有肉眼癌栓或微血管癌栓存在;肝实质大范围切出:切除范围大于3个肝段[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1(续)

2.2 两组肝功能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术前,组间肝功能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其余患者7 d内肝功能水平均恢复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肝功能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指标 对照组(n=26)观察组(n=26) t P ALB/(g·L-1)术前 39.8±4.8 39.4±3.7 0.540 >0.05术后5 d 34.9±3.5 35.2±3.3 0.622 >0.05术后7 d 35.7±3.8 36.8±3.5 1.828 >0.05 TBIL/(μmol·mL-1)术前 12.6±0.2 11.2±0.1 1.121 >0.05术后5 d 22.3±1.1 22.5±1.0 0.776 >0.05术后7 d 22.3±1.3 22.2±1.0 0.238 >0.05 DBIL术前 5.0±0.5 4.6±0.1 0.803 >0.05术后5 d 10.1±0.3 11.8±0.3 0.717 >0.05术后7 d 10.3±0.6 9.3±0.1 0.339 >0.05 ALT/(U·L-1)术前 38.9±0.9 31.4±1.0 0.409 >0.05术后5 d 36.5±0.6 36.1±1.0 0.562 >0.05术后7 d 31.7±0.3 31.4±1.1 0.622 >0.05 AST/(U·L-1)术前 50.7±0.5 50.6±0.3 0.909 >0.05术后5 d 51.7±0.6 51.8±0.5 0.651 >0.05术后7 d 41.0±0.8 40.7±0.7 1.418 >0.05

2.3 临床指标组间分析

对照组肝实质大范围切除手术时间(180.0±1.5)min短于观察组(203.5±2.1)min;对照组肝硬化手术时间(183.6±1.2)min短于观察组(218.5±2.0)min;对照组乙型肝炎手术时间(179.2±0.8)min短于观察组(203.8±1.1)min;

术后7 d肝炎患者ALB水平:对照组(35.9±3.8)g/L比较观察组(37.3±3.7)g/L;

术后7 d肝实质大范围切除ALB水平:对照组(35.0± 3.6)g/L比较观察组(36.8±3.8)g/L;

术后5 d AST水平:对照组(62.2±0.2)U/L比较观察组(45.5±0.2)U/L;

以上临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大量输血、出血可对肝切除术产生影响,属独立的危险因素,可对其术后死亡、复发产生影响[5]。由于Pringle法简单易行,得到临床医生广泛的应用,因其将门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完全阻断,破坏了胃肠道功能,有毒素、细菌移位发生;肝门长时间阻断,极易有血栓形成,关键在于,入肝血流常温下阻断后血流恢复,可造成再灌注损伤,残余肝脏能力降低,不利于其预后。有关资料指出[6],Pringle法单次的阻断时长有限,术中出血风险增加。

HHO法虽未能精准阻断局部肝段入肝血流,但可将健侧肝脏供血保留,不会损伤健侧肝实质,损害较小,有利于肝功能术后恢复,针对存在肝硬化、肝炎的患者,其优越性更为显著。该方法可鞘内精细解剖第一肝门,手术难度增加,手术时间延长[7]。此外,半入肝阻断后,会有明显缺血线形成在肝脏表面,对肝实质离断层面的明确十分有利,明显延长单次阻断的时间,半肝切除时结扎可直接完成,甚至将病变侧肝动脉、门静脉分支离断,术者可将从容处理断面胆汁漏、肝断面止血、肝实质离断。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脉管癌栓率较对照组高,提示了在术中控制肝实质缺血损伤、出血上,两种技术差异不明显,但对于肝实质大范围切除、肝硬化患者,HHO法虽手术时间较长,操作相对复杂,但有利于恢复术后肝功能。

综上所述,HCC切除术中应用HHO法、Pringle法疗效差异不明显,但针对肝实质大范围切除、肝硬化患者,首选HHO法。本文报告样本量少,易存在偏倚,有待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癌栓实质肝功能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18F-FDG PET/CT预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侵及下腔静脉壁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左支与右支癌栓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研究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