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2021-10-16段会仙

医药前沿 2021年25期
关键词:库巴缬沙坦心室

段会仙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云南 昆明 650000)

急性心肌梗死(AMT)为引发慢性心力衰竭常见因素,确诊5年内,约大于50%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1]。临床常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进行治疗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患者预后显著改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属新型抑制神经激素的一种抑制剂,与ACEI类药物相比,在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改善上疗效更为确切,现普遍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而临床关于其治疗AMI后HFrEF的资料较少,经验有限[2]。本文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AMI后HFrEF治疗的价值,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就诊的AMI后HFrEF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男4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6)岁;观察组男45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家属及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明确确诊为AMI后HFrEF的患者;②患者需意识清晰、精神正常,具备正常交流能力;③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2)排除标准:①并发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②并发其他严重性系统疾病的患者;③并发严重电解质紊乱、药物过敏或禁忌证的患者;④无法进行随访追踪的患者。

1.2 方法

入院后,124例患者均接受调脂、抗血小板等治疗,并开展抗心力衰竭治疗。

对照组在其基础上加培哚普利叔丁胺片(国药准字H20034053,规格:8 mg),1次/d,4 mg/次起始,可以患者情况为依据将剂量调至最大耐受量,即1次/d,8 mg/次。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批准文号:H20171198,规格:以沙库巴曲缬沙坦计100 mg(缬沙坦51 mg/沙库巴曲49 mg),2次/d,50 mg/次,以患者耐受性、血压为依据可将剂量调整至2次/d,200 mg/次。入组前,观察组若应用ARB/ACEI,需在停药36 h后再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两组均接受6个月不间断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借助多普勒超声对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并侧算LVEF。检测NT-proBNP、估算eGFR、血清钾离子水平。记录6MWT距离、MLHFQ评分[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LVEF、6MWT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LHFQ评分、NT-proBNP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LVEDD/mm LVESD/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2 59±9 53±4 46±8 40±8对照组 62 59±8 52±7 45±8 41±6 t 0.741 0.954 0.778 0.654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LVEF/%NT-proBNP/(n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2 33±7 48±7 1 457±314 394±51对照组 62 33±6 43±7 1 570±322 658±82 t 0.684 4.954 0.655 4.691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eGFR/[mL/(min·1.73 m2)]血清钾离子 /(mmol·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2 69±14 71±12 4.1±0.9 4.1±0.7对照组 62 69±15 71±12 4.1±0.9 4.1±0.6 t 0.451 0.641 0.694 0.541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6MWT/m MLHFQ/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2 126±33 349±34 24±9 14±6对照组 62 231±32 300±31 23±8 17±7 t 0.974 4.514 0.954 4.614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再住院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再住院率、住院时间比较

3.讨论

AMI发生后,大面积心肌出现坏死,加大心力衰竭风险,治疗难度加大。临床需格外重视治疗该症,进而对病死率实施控制。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为一种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具有双重治疗作用,可抑制脑啡肽酶、血管紧张素受体产生,而缬沙坦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血管舒张,对心室重构起到抑制作用,水钠潴留减少。沙库巴曲属脑啡肽酶抑制剂,可对脑啡肽酶活性产生抑制,增加利钠肽在体内的作用,发挥扩张血管、排钠利尿等效果。相较与依那普利,ARNI可减少心血管病死率,降低再住院率,疗效较传统ACEI更佳。

本次结果可见,组间LVEDD、LVESD降低幅度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可见,与对照组相比LVEF水平,观察组较高(P<0.05),提示了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能使患者左心室功能显著改善。NT-proBNP属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数值不变或升高说明增加了再住院率、死亡风险。本次结果可见,经治疗后,NT-proBNP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了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减少再住院率,降低死亡风险。组间血钾水平、eGFR治疗前后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培哚普利、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发生不良反应上概率相当。临床常以6MWT、MLHFQ评定患者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而本次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6MWT距离、MLHFQ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了治疗后显著改善了患者病情,可能因治疗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ARNI可使AMI后HFrEF患者的再住院率、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支出的医疗费用更少,因而与传统疗法相比,其疗效更佳。

心梗后因细胞外基质受损、心肌细胞坏死,氧化应激、在炎症反应、细胞因子表达作用下,细胞出现纤维化、凋亡,心室重构。而心室重构心力衰竭的患者生理病理过程中,脑利钠肽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的影响较为关键。有关资料指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于心梗后心脏破裂可发挥预防作用,可保护AMI心脏,对生存率提高十分有利[4]。相关文献指出,相较于ACEI,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心力衰竭住院率降低、心血管死亡减少上作用更为显著,可减少广泛复合终点的发生[5]。所以,相较于ACEI/ARB, ARNI在症状改善、抑制心室重构上作用更佳。

综上所述,AMI后HFrEF患者选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时,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并可抑制心室重构,并对左心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力提高,再住院情况和住院天数减少,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库巴缬沙坦心室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芥末糖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房阻伴特长心室停搏1例
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控制研究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