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阻山带河顺圣川

2021-10-15刘媛

文史月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川西烽火台西城

刘媛

明宣镇宣府守道下辖南路所属的顺圣川东城、顺圣川西城遗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的东城镇、西城镇,两城仅相距60里,均位于桑干河北岸,当初修建时的城廓规格相似,模样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靠山环河,形势险要。

从字面上看,“顺圣川”被看作是这一带河流的名字,“顺圣旧以川名,两山夹峙,林麓一片,视他邑形势为殊”,但究竟指具体的哪条河,有不同的看法。一说是指贯穿阳原境内的桑干河,一说指阳原县境东北桑干河的支流水沟口河。

水沟口河为南北向,《怀安县志》记载,水沟口山在怀安城南十五里,两山巍峙百丈有奇。水沟口河自山西天镇县南高崖村以东流入,经县西南三十里折北,至县西北,合柳河水,又东北经城北,至万全左卫界入洋河,即《水经注》中的托台谷水。南高崖村东还有河水向南流出,经冯乃庄村继续向南,流入今阳原县。这两道河流流经的地方曾是一条重要的南北通道,沿途有怀安城(今河北省怀安县怀安城镇)、南高崖堡(今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村)、顺圣川东城等城堡,沟口与山巅筑有烽火台,一路上山高、沟深、坡陡,两岸并无太多开阔地方。今公路通达多年,这条古道已经年久失修几近废弃,沿路村庄多搬迁凋零。河道出山的沟口有水峪口村,附近有竹林寺,曾是著名古刹,几百年来殿宇巍峨,至今为天镇、怀安、阳原三县百姓津津乐道,几十年前被拆毁。从水峪口村继续往南5公里,就到了今阳原县东城村、三马坊村。自此向东,可以一马平川进入到宣化地区。

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西部的管涔山北麓,东北流经大同盆地,纳黄水河、浑河、御河及二道河,向东北流入河北省境内,于阳原县化稍营镇钱家沙洼接纳壶流河,继续向东北流经宣化县、涿鹿县,至涿鹿县、怀来县交界处与洋河汇合入官厅水库,后由永定河入海。今阳原县城所在的位置古称西宁县,今县城内有西宁街。《西宁县志》记载,桑干河隶县境凡百里,东北至宣化出界,当地习惯称为顺圣川。

桑干河阳原段是东西流向的,河的南北两岸均有大片的开阔平原。“顺圣川”应该是一片较大范围地域的统称,而绝不仅仅只是怀安水沟口河一线。阳原一带的桑干河位于太行山余脉和阴山余脉的谷地中,有大小支流百余条,山间泉水流淌,谷内土地肥沃,水草茂盛,温度适宜,守住山口要道,就是天然牧场,《大清一统志》载,顺圣川“延袤二百里,地多美刍,明时牧马于此”。由此可见,顺圣川的范围约等于西城以西至东城以东的桑干河两岸地带,不但包括了今阳原县的西城、东城,还延伸至宣化、涿鹿部分桑干河流域,但主体在阳原。

明代专门用以养马的地方,集中在顺圣川东城。这里“南临大川,北枕崇岗,原壤辽阔,元时牧场也”(《读史方舆纪要》)。东城的新建与牧马场的兴衰相关,明代有专门的马政,在大面积水草丰美之地,专门为国家养马。永乐十七年(1419年)三月,朝廷下旨在广袤的顺圣川牧马万匹,设置马坊。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发生后,顺圣川牧场废。天顺三年(1459年)九月,英宗下旨恢复马场,后在辽顺圣县城址西南十余里的川中重新修筑大的城堡,即为顺圣川东城。明朝后期马场逐渐凋零,只在东城附近留下了一个个名字:头马坊、二马坊、三马坊、五马坊、东六马坊、七马坊、八马坊、九马坊、西六马坊,今阳原有同名村庄,还曾有“下白马营、上白马营、南马圈、北马圈、西马圈、东马圈、马圈堡”等村名。当地人把烽火台也称作“瞭马台”,也许和当年马坊牧马有关。

关于顺圣川东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有如下记载:“本城故胜国牧场,顺圣县旧址可寻,其规格与西城等。创建于天顺四年,嘉靖四十三年重修,万历四年始砖包之。周四里一十三步,高三丈五尺。河水经其南,崇冈镇其北,川壤辽阔,厥土红润,故胜国为牧场,今以马房名堡者十余,因号为顺圣马房川云。”今东城尚残存有一段东墙和南墙,城内玉皇阁尚存。阁下曾有南北向通道,今已封。阁上有2层木质楼阁,供奉玉皇大帝和三官。1993年这座玉皇阁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顺圣川也是一个古县名,辽、金时期,在东城附近置顺圣县。今辽顺圣县县城残垣仍存,堡外罗汉墩的土台、月城被庄稼包围,整体轮廓尚可辨认。到了明代,“顺圣川”为东西两座城的名字。明代杨巍有《经顺圣川》诗:“野旷行人断,风高戍鼓鸣。青山邻巨敌,白日闭孤城。戎马千年地,江湖万里情。不堪征战后,极目一沾缨。”宣大高速公路在这两座城池边皆有出口,路上车辆川流不息。

顺圣川西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早在汉时即为代郡阳原县地,北魏在此置长宁县,北齐时置齐德、长宁二郡,唐代开元中置横野军,辽统和年间置西京道大同府弘州,所以阳原也称弘州(清改称宏州)。金代属西京路,仍置弘州。元时属中书省大同路弘州襄阴县。顺圣川西城为明天顺四年(1460年)土筑,成化二十年(1484年)置分守参将于西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万历二年(1574年)砖包。周长五里一百三十五步,高三丈五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顺圣川西城改置西宁县,以东城并入,治今西城,屬宣化府。民国时西宁县属直隶口北道(治今宣化),民国二年(1913年)为避免与甘肃的西宁府重名而改为阳原县,治今西城。阳原西城形状像一头卧牛,因此被称为弘州卧牛城,“北枕高原,东阻沙沟,西环浒水,南限泥河湾,既踞形胜之区,复罗重关之险,名为卧牛,殆非虚传”(《阳原县志》)。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城自坐平川,阻山带河,名曰顺圣川,即古洪州也。本城驻扎参将,原设守备一员。除援兵外,所领见在官军七百七十四员、名,马一百五十九匹,管火路墩三十七座。本城为南路极西,与大同镇之天城、阳和接壤,虏逾西镇犯该路,此其要害也。况一吐泉等处无险可恃,故参将所以驻扎此中者,原为预应援而便拒堵也。”今顺圣川西城的城墙基本消失殆尽,西城镇为阳原县政府所在地,道路宽阔,建筑齐整,以皮草、驴肉出名。县城修有泥河湾博物馆,泥河湾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阳原县泥河湾盆地的中、东部,是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100万年左右。

阳原县境内的长城遗址并无大段长墙,但遍布城堡。各城堡之间由烽火台连接,这些烽火台多体型高大,修在平缓地带的为四方体,四周有较大面积的高厚围墙;山尖上的烽火台多为圆锥体,无围墙。顺圣川西城以西5公里处有西沟堰烽火台,位于西沟堰村边,四面围墙,中间有高耸的四方体烽火台。顺圣川西城以北10公里外有灰泉子烽火台,修筑在村边高处。烽火台本身体型高大,四周的围墙还有高大角墩,其中南墙还向左右两边各延展出一段几十米的高墙。根据长城普查资料,阳原境内的烽火台有36座。

從历史地图看,顺圣川西城一带村落,清代之前一直属今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所辖。西城南25公里处有澎鹫寺塔,寺名鹫峰寺,当地人称塔儿寺。据光绪十六年(1890年)《天镇县志》记载,“鹫峰寺,在青云山,唐时建,有古碑四存。明弘治十五年重修”。20世纪60年代寺庙被拆毁,唯古塔尚存,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有一位道远和尚在此修行,“吃石头、烧大腿”,虔诚苦修终于成佛,并带着鸡、狗一起升天。其师傅化缘为道远建塔,所以塔也叫道远塔。这座塔位于半山坡高台之上,向北是桑干河谷地,南面背靠着一组高耸奇峻的山尖组成的“屏风”,老远就能看到。

从鹫峰寺下山,顺着平川往东走,每隔几公里就有一座城堡,如今有同名村庄,村庄内皆有砖雕木雕繁复的老旧宅院。独山堡唯北墙尚存,曲长城堡残损严重,双树堡相对保存较好。这里有的村堡不但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城堡和民居建筑,有的还是更早的古城遗址。整个阳原县境,包括长城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猜你喜欢

川西烽火台西城
首山烽火台,迟暮的美人云鬓散落
藏在时光里的幸运星
淋巴结:身体健康的“烽火台”
红皇后
川西地区某铜矿床发育特征研究
爱哭的手工达人
习惯成自然
西城飘雪
忘川,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