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兴安岭山地丘陵生态维护保土区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021-10-15姜艳艳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台地坡耕地水土保持

张 锋,姜艳艳

(松辽水利委员会 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吉林 长春 130021)

1 自然概况

小兴安岭山地丘陵生态维护保土区是《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中东北黑土区的一个三级分区。该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沿黑龙江(中国侧)南北分布,行政区域包括黑河市、伊春市、鹤岗市、佳木斯市4市的29个县(市、区),总面积8.89万km2。区内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面积比例分别为21.9%、38.4%、24.9%、14.8%。海拔整体由西北向东南增高,最高峰为平顶山,海拔1 429 m。

该区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5~2.5 ℃,无霜期93~128 d,年降水量480~650 mm。法别拉河、公别拉河、逊毕拉河、库尔滨河、嘉荫河等河流从其东北斜面流入黑龙江;汤旺河、梧桐河、都鲁河等河流从其南侧流入松花江。土壤以暗棕壤、草甸土和沼泽土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60.8%、20.2%和15.1%。暗棕壤属于地域性土壤,分布广泛;草地土和沼泽土属于隐域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河谷低洼地带。受寒冷气候影响,区内有岛屿状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存在。本区地带性植被类型原以针阔混交林为主,受人为破坏等影响,现以针阔叶混交林、落叶栎林为主,以红松、紫椴和枫桦为主的地带性植被面积减少,很多地方已退化为以山杨、白桦和蒙古栎为主的天然次生林。该区林草覆盖率72.9%,自然植被乔木主要有红松、紫椴、枫桦、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鱼鳞云杉、臭冷杉、樟子松、水曲柳、黄檗、胡桃楸、甜杨、山杨、香杨、越桔柳、大黄柳、黑桦、白桦、春榆、糠椴;灌木主要有蒙古栎、榛、胡枝子、五味子、绣线菊、三蕊柳;草本植物主要有蚊子草、唐松草、山茄子、北柴胡、草木樨、柳兰、地榆、宽叶山蒿等。

2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2.1 水土流失现状

该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主要发生在农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过渡的丘陵台地地带的坡耕地和稀疏林地。根据2018年水利普查成果,该区水土流失面积7 689.18 km2,占本区总面积的8.64%;按侵蚀强度划分,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6 682.09 、564.07、192.25、250.77 km2。

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区一直为国家的森工基地,经过70多年的开发,活立木蓄积和可采成过熟林蓄积分别下降50%及95%以上。长期以来,林相遭到破坏,生态功能下降,森林抚育更新却跟不上。特别是20世纪50—70年代,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山前台地(这些台地多为薄层暗棕壤所覆盖,暗棕壤下部成土母质又多为岩石风化物,土壤及其母质抗蚀能力弱)森林砍伐迹地及火烧迹地上持续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土壤质量下降。随着次生林及开垦面积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及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2.2 水土保持现状

该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工作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00年以后,该区作为我国北部生态屏障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水土保持工作才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多年来,水利部协同林业、农业等部门在流域内开展的国家级水土保持项目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工程、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均已取得了较好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2.3 水土流失危害

(1)由于植被开发历史较长,长期过量采伐、毁林开荒,原天然林绝大部分已演替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大大减弱了其生态屏障作用,局部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一些山前台地及河谷地等条件较好的地带,因土地肥沃,多已被开垦为农田,目前侵蚀沟发展迅速,水土流失严重。资料显示,受垦殖影响,汤旺河1977 年含沙量为33 g/m3,1987 年增加到57 g/m3,河床以20 cm/a的速度抬高[1]。

(2)林草植被的减少,使山川蓄滞径流能力减弱,再加上黑龙江(中国侧)江岸缺乏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在水流作用下,江岸逐年崩塌,主流改道,国土流失。

(3)区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无序的矿产资源开采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展。该区金矿较为丰富,原采金活动频繁,已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据统计,一条采金船,年均可破坏地表6 hm2。

3 防治途径与技术体系

3.1 防治途径

该区水土保持的重点是保护天然林和培育人工林,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主要防治途径如下:

(1)加强天然林保护力度,禁止公益林商业性采伐,禁止在公益林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加强疏幼林地抚育和迹地、荒山荒坡造林,推进退耕还林,积极营造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径流调节能力。

(2)在农业和林业过渡的丘陵台地地带,开展以坡耕地和侵蚀沟道治理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3)加强江(河)岸边植物保护带保护和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塌岸,保护国土安全和农业生产稳定。

(4)严格限制矿产资源开发,提高生产建设项目准入条件,全面禁止沙金开采,积极开展矿山废弃地及沙金过采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与整治。

3.2 防治技术体系

该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是国家重要的森工基地,原也为黑龙江省重点垦荒地区之一,水土保持主导功能为生态维护和土壤保持。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农业向林业过渡的丘陵台地地带,应采取“大封禁,小治理”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图1)。

图1 大封禁小治理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大封禁”,即强化现有林草保护,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修复生态。对现有林草地进行封禁保护,对稀疏林地进行补植。

“小治理”是指对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特别是城市周边的农区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对象主要为荒山荒坡(包括砍伐迹地)、坡耕地、侵蚀沟等。对立地条件相对较好、适宜造林的荒山荒坡,采取竹节坑整地后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在林地(荒坡地)与耕地接合处挖截水沟。对3°以下的坡耕地改顺坡垄为横坡垄;3°~5°的坡耕地在改垄的前提下设地埂植物带;5°~15°的坡耕地修筑梯田,并做到植物固埂;>15°坡耕地退耕后营造护岸林;在大面积耕地内设置农田防护林网。对已形成的侵蚀沟采取沟头防护(一般为浆砌石跌水)和沟底修筑谷坊等工程措施[2],抬高侵蚀基准,防止侵蚀沟发展;沟道中的泥沙淤积到设计高度后,在沟坡、沟岸、沟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4 结 语

小兴安岭是我国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水土流失问题逐渐凸显,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技术体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工作,针对小兴安岭山地丘陵生态维护保土区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水土保持技术体系是对以往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的总结,今后仍需连续实践和完善。

猜你喜欢

台地坡耕地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蓝色的热带浅海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台地茶,沉默的大多数
台地茶新认识
水土保持
探寻东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