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创新型人才孵化机制 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以沧州为例

2021-10-15赵翠莲孙楠楠董海阳赵志超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5期
关键词:沧州创新型人才

赵翠莲,孙楠楠,董海阳,张 宇,赵志超,王 琳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沧州毗邻京津,与雄安新区接壤,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沧州经济总量已连续6年位居河北省第3位,在2018年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30强”中列第19位,“2018中国城市产业竞争力百强榜”中列第55位,2019年荣获“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奖”。2020年,沧州提出加快推动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十四五”时期河北省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和发动机的目标,沧州发展迎来了崭新篇章。作为全国众多快速发展的三、四线城市中的一员,对其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在助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其他地区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做支撑

跨越式发展不是一般性发展,而是超常规、赶超型的发展,在我国如今的发展现状下,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的“速度型”增长,而必须要把高质量作为前提,坚持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突出创新引领,强化科技支撑。

以沧州为例,“十三五”期间,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主题旅游、时尚服装服饰和现代物流“六大新动能”和激光及智能制造、先进再制造、电子信息及应用、航空航天技术、清洁能源这“五大新引擎”(即“6+5”),沧州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较快增长,5年年均增长6.3%,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位。“6+5”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4.4%。虽然沧州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仅占GDP的0.85%,不仅远低于全国2.19%的平均水平,也与河北省1.41%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创新驱动还没有成为转型升级主动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最关键的因素,没有创新型人才做支撑,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沧州确定的“6+5”市域主导产业,均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沧州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产业基础,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沧州能否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1]。

2 本地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助力沧州发展中的地位重要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各种优惠政策密集出台,各地都认识到了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在人才吸引力上, 像沧州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没有任何的优势,大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想要破解这样的人才困境,一方面,要不断地壮大产业基础,优化生活环境,加大政策力度,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到三、四线城市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本地高校生源多为本地学生,毕业生又主要在本地消化,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在为本地输送人才方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探索建立成熟、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孵化机制,加大创新型人才的供给,抵消大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2]。

3 三、四线城市本地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沧州为例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型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从发展现状看,沧州本地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解决,才能使其在为本地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1 生源素质相对较弱的问题客观存在

包括沧州在内的全国众多三、四线城市,由于其城市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其本地高校在社会名气、资源投入、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专业设置等方面与一、二线城市高校相比,都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生源的整体水平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积累、中学基础等参差不齐,客观上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2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行的教育方式,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目的,以题海战术为典型手段,以成绩高低为唯一评价标准,导致学习的功利性强,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忽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墨守成规,缺乏该有的质疑性,而且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能力严重不足[3]。

3.3 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以分数定成败的评价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且相对公平,但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无法从能力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从沧州本地高校的考评模式看,只重视期末成绩的问题仍普遍存在,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反馈不及时,不能充分评价学生能力。

3.4 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如今的高校教师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偏弱,自身的创新能力本就不足,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当然从全国角度看,也有很多优秀教师存在,但作为像沧州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吸引这些优秀的教师,导致了教师的整体素质落后。

4 创新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由于物理学本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高阶能力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和特别重要的作用,对孵化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

4.1 设定创新型教学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学目标,我们把大学物理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能力、素质3个层面。

①知识层面——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物理学语言、概念、理论和探索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②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素质层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的美学特征,树立科学审美观[4]。

4.2 创新教学理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感到我国传统的教学实践特别是中学教学,更突出的是知识的讲授,学生“学多悟少”,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给予”,缺少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但如果只是单纯地强调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讲授,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使培养能力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做支撑,让教师及时、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深入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建立起评价、反馈、改进的闭合体系。

要想发挥好大学物理课程对创新型人才孵化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对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根据学生特点优化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突出物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并把思政元素和物理情景有机融合,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情感态度协调发展。

4.3 创新教学举措

4.3.1 在教学内容层面。根据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重构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贯穿教育全过程。把教学重点放在物理图像、物理思想、物理方法上,注重讲授物理学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具体应用,丰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视课堂思政,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进展、物理学发展的代表事件、中国古代先贤先进的物理思想及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

4.3.2 知识讲授层面。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突出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搭建高效、便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桥梁。充分利用“雨课堂”相关功能,坚持课前有预习推送,课上有随堂测试、弹幕交流,课后有布置作业,通过大数据掌握学生的预习、听讲和知识掌握情况。利用腾讯会议、QQ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保证课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

4.3.3 能力培养层面。问题引导式和问题驱动式的师生互动和讨论式的生生互动使课堂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以物理情景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得出物理规律。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1

4.3.4 教学评价层面。建立考核形式扁平化,考查内容立体化,评价标准量化,教师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做支撑,让教师及时、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深入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从而建立起评价、反馈、改进的闭合体系。

将大学物理课程考核分为:“多元化过程性考核”(40%)、“期末闭卷考试”(60%)。具体的评价内容、评价重点和评价方法(见表1)。线上考核以选择题、判断题为主,实现学生的即答即判,反馈及时。线下根据学生表现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入程度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多维立体化定量面对面评价。学生评价分为组内学生互评和组外学生评价。组内学生互评是组内学生根据各组员对任务完成的贡献程度给每位组员打分。组外学生评价是课上每次安排一组学生进行汇报,其他组学生给出评价。

猜你喜欢

沧州创新型人才
2022 第六届沧州国际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展览会
人才云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千年渡口,沧海之州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沧州专场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